2012年高二地理教案:第3单元(鲁科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高二地理教案:第3单元(鲁科版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8-30 14: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课时安排:3课时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
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三、海岸带的开发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3)海洋旅游
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
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水资源利用
①海水直接利用
②海水淡化利用
2.化学资源:
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
3.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
(2)渔业资源分布: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
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
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
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4.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五、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1.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2.海洋能特点:
①总量大、密度小;
②可再生
③污染小,属清洁能源;
④时空分布不均
3.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六、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1)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2)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
(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1)海洋交通与通讯
世界主要航线有:①北大西洋航线:由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横跨北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南北两线。南线沟通西欧或入地中海到达南欧、北非各国;北线入波罗地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1/3的商船航运在这条航线上。
②亚欧航线也称苏伊士运河航线:由亚洲各个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欧洲。波斯湾所产石油经这条航线,向东去日本,向西去欧洲各国,因此该航线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但受苏伊士运河航道限制,超过25万吨的特大船只仍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具有特殊的意义。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等国的农矿产品也多由此转运输出。
④北太平洋航线:北美各国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
⑤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从欧洲到东南亚、东亚的唯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线。它对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除此以外,还有南大西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等。
(2)围海填海造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