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6 19: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辛弃疾
抓标题
抓 标 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
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有《稼轩长短句》。
一生主张抗金御敌,坚持北伐,虽才智兼佳,但始终不被朝廷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1204年,已经65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一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思考,本诗写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
典故---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词中用典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
充满了对孙权的无限仰慕
——在那群雄纷争的时代,因为孙权,能让吴国不受外敌侵犯。这一句既有对孙权的敬仰,又有对当前时局的担忧,还有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惋惜。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沦落靠卖草鞋为生,生活在偏僻的小街巷。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蓬门陋巷,出生低微,却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由衷的倾慕之情。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刘裕率军北伐的非凡气概,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事迹。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片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一个望字,中使得整个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者可以联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到古今的故事,一个望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它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 人 古 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情 感 用 意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
时 间 宋朝大事记 辛弃疾大事记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41年 绍兴和议,纳贡称臣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1161年 金主南侵,生灵涂炭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1164年 北伐失利,隆兴和议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1195— 1202年 宰相专权,庆元党禁 瓢泉退隐(56—63岁)
1206年 军事冒进,开禧北伐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1208年 嘉定和议,侄伯关系
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
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全词总结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求同存异:体裁相同,情怀不同
不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抒情方式 多直抒胸臆 多与用典结合
语言风格 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含蓄蕴藉,激愤浓郁
抒情 感伤自己、豪迈、豪放(紧扣个人际遇) 借英雄来斥责统治者,忧国忧民,深沉悲愤的豪放(紧扣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