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6 19: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②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砭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
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等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3)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
(4)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他干干净净地走了。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变得孤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同一块石头。
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一碰就散架,说明街灯确实老旧,也暗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三爷发现挂灯旗杆不见时的“呆若木鸡”,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存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之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暗示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本是春天,“我”却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详写“我”知道三爷去世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三爷在“我”心中的地位。
B.小说中所引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而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小说中插叙三爷的死因,既表现三爷对他日日挂起的街灯的特殊感情,也能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刻画猫头鹰,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3)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武牢关遇雨
吴 融
泽春关路迥,暮雨细霏霏。
带雾昏河浪,和尘重客衣。
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
惆怅家山远,溟蒙湿翠微。
【注】①武牢关,原称虎牢关,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唐时因为避高祖的祖父李虎的讳亦称武牢关,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多次考试不第,此诗应为诗人科举应试再次落第,途经武牢关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关”字,写前路杳杳,暮雨霏霏,渲染了关山难越的氛围。
B.颔联出句紧承首联次句展开,因“暮”河浪“昏”,因雨而“带雾”。
C.颔联对句“重”字,既写诗人沾满尘土的衣着之重,也写出心情沉重。
D.尾联以景作结,再次营造了凄迷的氛围,寄托了忧国怀乡的复杂情感。
(2)颈联中“迷”“乱”两字写得很好,请结合原诗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yán)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
B.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可世袭亲王爵位。
C.少卿,北魏太和时所设的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明清时亦沿置。
D.乙丑,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才能出众,深受众人赞誉。他师从宋濂,才能超过了宋濂门下众多知名人士,太祖认为他是正人君子,他还被姚广孝誉为“读书种子”。
B.方孝孺善于裁断,参与国家政事。惠帝即位之后,常向他咨询政事;大臣在朝廷奏事,当面讨论可否时,皇帝有时就让他在殿上批示作答。
C.方孝孺有谋有略,忠心报效国家。燕兵攻打大名,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并起草诏书;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
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起成祖之怒,最终被处死于街市。
(4)把课内的句子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语句中画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神秘的样子
B.山川相缪 缪:缭、盘绕
C.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A.本不是我该占有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B.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C.本不是我该占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D.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赵国老将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虽年老却壮志犹存的情怀。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可尽情享有,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正值清明谷雨之交,那盛开着的梨花铺天盖地,横无际涯,如同_______________的大雪,填满了山野峡谷,( )。
我们忙不迭投身于充满绚烂而温馨的流变之中。一畦畦方正的梨园,千树万树横陈的枝桠之上,或疏或密,或淡或浓,一色浅素的嫩白,令人心颤的圣洁之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与我们_______________,只是由于在城市居久了,加上公私两忙的荒疏,竟然对他们_______________,恰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说眼前这无垠的梨园,与我居住的小城相距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况且这些年适逢梨花盛开的时节,也不止一次地在此路过,却只是_______________,未能认真地观赏一次。而那梨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痴情地等待我的到来。面对这月白风清、水明沙净般的纯粹,我忏悔自己多年来辜负了梨花的这份痴情!一阵清风吹过,这朴素、安详的氛围,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鲜明的节奏,忧郁且又浪漫的旋律,唱出了一个小伙子跟名字叫喀秋莎姑娘的恋情。遥远的节奏旋律和眼前的梨花不期而遇,心头也禁不住漫上了一阵或浓或淡的馨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洋洋洒洒 近在咫尺 有眼无珠 浅尝辄止
B.纷纷扬扬 天涯陌路 有眼无珠 浅尝辄止
C.洋洋洒洒 天涯陌路 视而不见 浮光掠影
D.纷纷扬扬 近在咫尺 视而不见 浮光掠影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周遭世界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
B.温婉恬静的芬芳浸湿了周遭世界
C.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的周遭世界
D.周遭世界被温婉恬静的芬芳浸湿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朴素、安详的氛围中,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
B.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朴素、安详的氛围中,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
C.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朴素、安详的氛围,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
D.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这朴素、安详的氛围,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

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12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20年12月14日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举行建校110周年校庆活动,先后邀请三位知名校友作报告。第一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第二位校友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位校友则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同学们听完后,有的议论纷纷,有的陷入了沉思。
三位校友总结的成功经验,你认为谁的看法更能引起你的共鸣?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800字,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C
(3)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的社会格局(社会结构)。
(4)①第一方面采用对比论证,作者将乡土社会的公私结构与网络空间的公私结构进行对比,突出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②第二方面采用举例论证,作者以微信和微博中网民不合理的点赞及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为例,证明信息权力的力量。③第三方面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等的话语,突出中国社会公民权利的变化及特点。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分析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错误,材料一的表述为“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并未强调谁的“理解更深一层”。
C项,“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错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是国家调整与公民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屈服于”。
D项,“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错误,材料二中“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说明互联网是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故选B。
(2)C项,“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错误,材料二的表述为“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3)材料一中作者引用了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一段话,但费孝通原文中是借助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并未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要给差序格局下定义,在句式上要采用“差序格局是……社会格局”句式,其内涵要能体现它的特点,依据“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可知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依据“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差序格局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依据“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可知,差序格局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依据“‘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可知,差序格局是一种社会格局(社会结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材料二第一方面,论述了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的具体体现及其原因,将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的情况与网络社会中的公共领域的情况进行对比,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互联网中的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运用对比论证,重点表现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第二方面,论述了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以微信、微博中网民的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来说明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挑战。“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用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微信,进一步说明证明信息权力的力量。因此这部分是以微信、微博中网民的行为为例子来论述,运用了例证法。第三方面,论述了网络公民权利的变化及特点,“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说明了我国出现了许多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说明了网络公民社会的力量。通过引证法,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等的话语,阐释了中国社会公民权利因互联网的介入而产生的变化及特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答案】
B,C
A
(3)①忠于职守:三爷几十年如一日地挂街灯,视街灯为儿女,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倒病逝。
②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接生婆到“我”家。
③不愿劳烦他人:三爷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亲自做白灯笼和搭设冥床,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自己的冥床。
(4)①“街灯”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三爷虽耳聋,但他富有爱心,默默奉献,“街灯不语”象征了三爷的高尚品质;③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街灯不语”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艺术特色(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标题的作用(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存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之情”中“侧面”说法错误,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通过“呆若木鸡”的神态描写,是正面描写。
C项,“暗示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分析不当。太阳能街灯被盗,说明村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提高,而古槐訇然炸裂,暗示的是传统的丢失。
(2)A项,“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错,意在表明“我”对三爷突然离世的意外和对三爷的怀念,从而坚定回家的决心。
(3)通读文章,由“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等内容可知,三十几年里,三爷始终坚持挂街灯,当得知村里不再需要他来挂街灯时,他晕倒病死,这表现了他忠于职守,视工作如生命的品质;由“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可知,三爷在大雪封路时背来接生婆,为“我”母亲接生,由此可以看出三爷充满爱心、急人之难的高贵品格;由“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他干干净净地走了”可以看出三爷不想麻烦别人的性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可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作答。从情节上考虑,小说主要讲的是三爷和街灯的故事,围绕“街灯”展开叙述,写了三爷因为“街灯”而死亡,为自己制作白灯笼,带走“旧街”灯等,由此可见“街灯”是小说的重要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考虑,街灯为人们送去光明和温暖,却默默无语,这正象征了耳聋的三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从主题表达上考虑,小说通过写三爷三十年如一日挂街灯,为他人送去温暖的故事,塑造富有爱心,默默奉献的三爷的形象,突出了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的主题,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价值观,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二、古诗词鉴赏
【答案】
D
(2)①“迷”,逃失、迷惘之意。“迷”字既是写“去骑”迷路,更是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落第失意,深感前途迷茫、迷惘消沉的心理状态。②“乱”,纷杂无序之意。这里诗人化抽象为形象,融情入景,借写“斜晖”之乱,抒发愁绪萦怀的伤感。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字(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忧国怀乡的复杂情感”错误,从“惆怅家山远”可以看出,尾联主要抒发了思乡之情。
(2)炼字首先要释义,然后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效果。“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句意是:武牢关远望,雨中之人迷失了道路,一片哀愁之中夕阳之光杂乱无章。“迷”,迷失、迷惘;“乱”,纷杂无序;诗人表面写雨中赶路之人迷失道路,其实在写自己应试再次落第后对前途的迷茫,内心的失意;夕阳的余晖本无杂乱之感,但是诗人内心哀愁,因此将愁绪萦怀的伤感融入“斜晖”之中,化抽象为形象,借写“斜晖”之乱,体现出自己的心绪之乱,融情入景。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B
C
(4)①君子广泛(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啊。
②攻下京城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古代官职
天文历法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劝学(《荀子》)
【解析】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读书一天可以读一寸厚的页数。长大跟从宋濂学习,宋濂门下的知名人士都不如他。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太祖喜欢他举止端庄整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位正人君子,应当让他的才干更成熟。”以礼送他回去。蜀献王听说他的才能,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常常向他咨询。皇帝驾临朝廷朝臣陈述事情,大臣们当面议论可否,有时命令方孝孺在殿上批示作答。燕王起兵,朝廷议定讨伐,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三年,燕王军攻打大名。方孝孺说:“燕王军在大名长期困顿,天热下雨,当不战自疲。现在他的奏折刚刚到达,应该姑且给他回信,往返超过二个月,让他的将士心中懈怠。我们谋略已定,对燕军合围的形式已成,进攻并消灭他,并不困难了。”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方孝孺起草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骑快马回复燕王,赦免了燕王全部的罪过,让他罢兵归藩。又作了数千言宣谕诏命给薛嵓,带到燕王军中,秘密地在众将士中散布。到达之后,薛嵓藏着宣谕诏命不敢拿出来,燕王也不奉诏行事。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长江北岸,皇帝下诏征募四方军队,命令众将在长江上集结水军,但是陈瑄带战船投降了燕王,燕军便渡过了长江。皇帝心中害怕,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师等待援兵,到形势危急之时,便以死报国。乙丑日,燕兵入城,皇帝自焚而死。这一天,方孝孺被捕下狱。早先,成祖发兵北平,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说:“攻下京城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成祖答应了。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召方孝孺到宫中,悲伤恸哭之声响彻宫殿。成祖从坐榻上下来劝勉说:“先生不要心中痛苦,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国家应依靠年长的君主。”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朕的家事。”示意左右的人给他笔札,说:“发布诏书于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投到地上,边哭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是不能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市中处之以磔刑。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解答】
(1)“亦不奉诏”的主语是“燕王”,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四方兵”是“征”的宾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B项,“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表述有误。世子,帝王和诸侯正妻所生的长子,明清指亲王嗣子(多为嫡长子)。
(3)C项,“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分析可知,有人劝惠帝到其他地方,图谋复兴,而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师等待援兵,到形势危急的时候,便以死报国;再依据“燕兵入,帝自焚”可知,惠帝并未逃到其他地方,而是在燕兵攻入京师之后,选择了自焚。
(4)①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②下:攻下。彼:他,指方孝孺。
【答案】
A
C
B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赤壁赋(苏轼)
倒装句
判断句
文言翻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苏子愀然”,意思是:苏轼的容色改变。“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A项,判断句,“也”表判断。
B项,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故选C。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意思是“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苟”,表假设,假如,如果;“虽”,即使;一毫:一丝一毫。
故选B。
四、默写题
【答案】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赤壁赋(苏轼)
虞美人(李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依据“借赵国老将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虽年老却壮志犹存的情怀”可推知答案。注意“廉”的正确书写。
(2)依据“写清风明月可尽情享有,无人禁止,无穷无尽”可推知答案。注意“竭”的正确书写。
(3)依据“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可推知答案。注意“恰”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D
A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第一处,语境中是用来形容雪,应该选填“纷纷扬扬”。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天涯陌路”,指你我相隔天涯,纵然相见,也形同陌路。第二处,语境是指“由于在城市居久了,加上公私两忙的荒疏”,而疏忽了身边的风景,所以应选填“近在咫尺”。
“有眼无珠”,没长眼珠子;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视而不见”,看到了,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第三处,语境是指“我们”忽视了身边的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应选填“视而不见”。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第四处,根据下文“未能认真地观赏一次”,可知此处应选填“浮光掠影”。
故选D。
(2)根据上文“正值清明谷雨之交,那盛开着的梨花铺天盖地,横无际涯”“填满了山野峡谷”,可推知其结果应是周围世界浸透着芬芳。然后根据选项考虑是把“周遭世界”放前面还是把“温婉恬静的芬芳”放前面。根据语言习惯,要强调什么内容就将其放后面来说,结合文段内容以及所给句子可知,此处是在强调梨花“温婉恬静的芬芳”,由此确定A项语序符合要求,排除B、C两项。而D项,“芬芳”与“浸湿”搭配不当,不符合要求。
故选A。
(3)作答本题,首先梳理画线句子,根据句意及上下文推断它正确的语序应为:一阵清风吹过,空气中有了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这些特定的意象,就渲染出了特定的氛围,在这特定的氛围中,“我”受到触动,思绪飞扬,想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符合这个语序的选项有B、C两项,这两项的语序一样,但表述有区别,B项为“这朴素、安详的氛围中,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C项为“这朴素、安详的氛围,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能“让我想起……一首歌”的是“……氛围”而不是“……氛围中”,排除B项。
故选C。
【答案】
①把“牵涉”改为“包括”;
②删掉“抛砖引玉”和后面的“,”;
③把“拜托”改为“希望”;
④把“莅临”改为“到达”。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牵涉”是指一件事情关联到其他的事情或人。“牵涉”强调“牵扯,涉及;关系到”,语境是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包含在本次讲座里,所以可把“牵涉”改为“包括”。
②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多用于自己。此处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不得体,应删掉“抛砖引玉”以及后面的逗号。
③拜托:敬辞,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此处用于教务处对学生,使用不当,可改为“希望”。
④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的使用对象是本校的“同学们”,使用不当,可改为“到达”。
六、写作
【答案】
【参考范文】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亲爱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作为一名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面对三位知名校友作的报告内容,我更主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老朋友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是州长,一个是亿万富翁。州长向老朋友抱怨说他被政务搅得心烦意乱,经常失眠,并慨叹当初要是他当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变,该有多好。而亿万富翁则向老朋友诉说金钱使他失去了自由,并对当年一个人坐在海边时,潮涨潮落、晚霞翻飞的惬意念念不忘。这时他们看到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在草地上放风筝的愉快场景,异口同声道:“他们真幸福!”于是,州长和亿万富翁走上前求教罗尔:“幸福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们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说完,又放起了他的风筝。
原来,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竟然是成功的阶梯和内在动力。喜欢,也是幸福的源泉。有一次记者问爱因斯坦“你的成功是否是因为你的天赋”时,爱因斯坦风趣地说:“有天赋的人很多,而成功与否关键看你对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与勤奋。”热爱者,喜欢的另一种表达而已。你可能贫穷也可能富有,你可能平凡也可能伟大,你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换句话说,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勉强糊口,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所做的是你所喜欢的,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你就会体悟到其中的乐趣,这不仅会使你走向成功,还会使你获得幸福。
人生苦短,来去匆匆,我们要想在短暂的生命之旅中有意义地存活,就必须淡泊名利,忘却世俗,脚踏实地地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为喜欢而活着。
如果上班时间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就八小时以外去做。你可以看书、运动、听音乐,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消遣,只要你喜欢做,能按自己的心意而行,就可让身心彻底地放松,这有助于解除疲劳,有助于心情平静而舒畅,从而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充实。做你想做的事,说你想说的话,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害怕吃苦、不要一味地去依赖他人的帮助或馈赠,而应当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真实地面对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冲破世俗的罗网,冲破内心的矛盾,勇敢地做一次选择,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有勇气和魄力、有意识和毅力的人,才能从生活的沼泽地中走出来。只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才会改变现状。
人活一世不容易,活出一个真我,让自己活得更潇洒、更自在、更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想清楚了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考点】
材料作文
发言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审题】
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的重点是三位校友的成功经验,所以要根据三位校友的话语进行理解立意。三位知名校友所说的话各有侧重点,第一位校友“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强调的是勇气、挑战、创新;第二位校友“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强调的是兴趣、自主、独立;第三位校友“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强调的是适应、责任、坚持等,据此可以任选一个角度立意。从上面的立意角度选取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选定了角度后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结合现实的时候要注意举例的真实,只有真实和平实的例子才能让作文有说服力,这样作文才能升格。
【立意】
①独辟蹊径,勇于挑战。(做别人不做的事)
②选择“喜欢”,轻装上阵。(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④学会适应。(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
【素材】
①“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因为喜欢,便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迷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一如齐白石沉迷于画画,爱迪生执着于发明。因为喜欢,便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期待与“蓦然回首”的惊喜,就像袁隆平在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不育株时的欣喜若狂。可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太拥挤,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最强壮的体魄和最聪慧的大脑,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拥挤中脱颖而出,因此,人生还要学会选择,选择方向,以使所做的事更有意义;选择路径,以努力避开拥挤的人群;选择取舍,以让自己轻装前行。
②“做别人不做的事”,就是要敢于挑战自己,无论这件事有多么艰难,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或者多么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就要敢于独辟蹊径,选择别人不敢走却可能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要舍得放下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无论它看起来是多么的珍贵。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所有被挤兑出局的人,并不都是先天条件不足的人,更多的是因为准备欠缺或者急功近利。“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就是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准备,就是要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忍耐,就是要有常“扫一屋”的习惯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野,就是要培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就是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境界,最后以“无用”成就“有用”。
③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为了享受田园的乐趣,就不能不放弃官场,做出让别人不可思议的“归去来兮”的选择。尽管“草盛豆苗稀”,可还是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也正是在这种并不喜欢的劳作中,他享受到了“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的乐趣。
④人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喝茶,有的人喜欢品酒;有的人喜欢蜗居,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老百姓……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心放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让身休息,而身心愉悦就不感觉累。譬如,你喜欢拥抱大自然,登山远望时,你就会欣赏到大山的美景,就会闻到风中的花香;你喜欢听音乐,在欣赏一段美妙的旋律时,你就会感受到音符跃动,就会领会到音韵的神奇,甚至陶醉在其中;你喜欢文学,当你读到一篇能产生共鸣的文章时,你就会发现文字的美妙,就会试着用文字去抒发情感和心声。喜欢养花,喜欢散步,喜欢下棋,喜欢打球,喜欢K歌……道理都是一样的。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