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孔 孟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子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很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齿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被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⑥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⑦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⑧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驾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丁巨大的影响。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B.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有: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C.“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体现了孟子思想具有“革命性”。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叙了孔了和他的弟子们的一次郊游和野餐。
(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的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
(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小说中多次写到伍原流泪,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①眼泪展现人物心境
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曲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翌日。诸军临澹布阵,金人果至。丰渡伏发。歼其半。以功补进勇副尉。
理宗即位,特授忠翊郎。绍定三年,丁母忧。明年,起复京西兵马钤辖。制置司檄珙问边事,珙曰:“金人苦向吕堰,则八千人不为少,然须腾云、吕堰等寨受节制乃可济。”有顷,金人犯吕堰,珙喜曰:“吾计得矣。”亟命诸军追击吕堰,进逼大河,退逼山险,寨军四合,佥人弃辎重走,斩首三千。移刺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珙八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
端平二年,知光州,又兼知黄州。三年,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货.又虑兵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淮二寨,吼居诸军。
嘉熙元年,授鄂州诸军都统制。大元大将忒没觯入汉阳境,江帅万丈胜战不利。珙入汉阳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御笔以战功赏将士,特赐珙金碗,珙益以白金五十两赐之诸将。将士弥月苦战,病伤者相属,珙遣医视疗,士皆感泣。
淳祜五年,珙以身镇江陵。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军乱镇北亦渍乃犀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病遂革,乞休致,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封吉国公,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 盂珙传》,有删改)
【注】①货:应为“贷”。②汉阳:当时汉阳隶属于鄂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摩虎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
B.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
C.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
D.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朝代,女真族完颜阿骨打所建,在我国北部。金朝建都会宁,后迁都中都、汴京。
B.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官员遭逢父母丧事应弃官家居守制。丁母忧也可称丁外艰。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称休致。致住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患有疾病则可提前。
D.朔,朔日,即农历每月的初一日。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琪使用妙计,击败来犯金人。金人进犯吕堰,盂珙采用官军与各寨军队合力作战之策,大 败金人,这一结果正如他当初所料。
B.盂珙接受投降,善待降军首领。移刺瑗想投降,他接受了移刺瑷的投降;移刺瑷向他请求赐 死,他为移刺瑷换衣帽,并以礼相待。
C.孟珙为官仁厚,积极救济百姓。他任黄州知州时,大量接收前来归附的边地百姓,他设法救 济他们,还通过军民杂居的方式保障安全。
D.孟珙体恤将士,有良将之风范。他曾自己拿出白银赐给手下将领,犒劳他们;他派医者为生 病、受伤的将士诊视,士兵们十分感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翼曰,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译文:________
②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
译文: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注】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D
(3)①性格上,孔子比较随和,而孟子凡事紧张;②主张上,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需要学习才能知“仁”;孟子却认为到的是有自我产生的;③礼节上,孔子处处尊重礼,不违礼,而孟子对待他人全出己意。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错,原文为“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作者认为孟子的平等思想是低水准的,并没有与孔子进行比较。
C项,“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错误,文中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
D项“取代了《论语》”错误,文中表述为“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并没有说取代《论语》。
故选B。
(2)D项,“记叙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一次郊游和野餐”错误。这是孔子学生曾皙述说自己的志向的内容。
(3)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孔子、孟子两人的不同点,对此作者举出了相关的事例。从文中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他(孔子)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的自信,……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全出己意”,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总结出两者的不同。
2.
【答案】
A
C
(3)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
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
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可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
(2)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材料三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
(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就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材料三中“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说明“单车猎人”是自发自愿的,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与材料二中“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的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这一对志愿行为的定义是一致的;材料三中说“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与材料一、二中表述的志愿行为都属于社会参与,都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而可以将单车猎人看作是“新型”的志愿者中的“新型”则体现在“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A
原文多用短句,且运用了反复等修辞手法,强调灯光带给伍原的激动与欣喜。
①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突出人物无助的心理状态。②一小点光烘托了人物从迷茫到有希望的具体变化。③展现出看到灯光和夜空后的坚定信念。
示例:眼泪展现人物心境: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4)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解答】
A.“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分析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选A。
“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从修辞来看,这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明天”一词在句子出现了两次。表达了伍原看到灯光后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了短句,这种急促的语气,强调了伍原此刻内心的激动与欣喜。如果把这一句换成“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就达不到以上的表达效果。
①“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这里的写景在文章开头部分,既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②“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中间部分反复出现的一小点光烘托了伍原从迷茫到看见希望的心理变化。③“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结尾处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和斗转星移的夜空传递出伍原坚定的信念。
本题要求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眼泪展现人物心境。眼泪串起故事情节。选第一个题目“眼泪展现人物心境”。先找到反复出现的“流泪”,再体会此刻伍原为何而流泪。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③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④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选择第二个题目,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表达。
答案:(1)A(2)原文多用短句,且运用了反复等修辞手法,强调灯光带给伍原的激动与欣喜。(3)①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突出人物无助的心理状态。②一小点光烘托了人物从迷茫到有希望的具体变化。③展现出看到灯光和夜空后的坚定信念。(4)示例:眼泪展现人物心境: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B
C
过了第二天,各军对着渡口安排阵营,金人果然来到,渡到一半时伏兵出击,歼灭金人半数。,孟珙在城楼上设置营帐,指挥战斗防御,终于保全了城池,斩杀了四十九个畏缩不前的人示众。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的切入点,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2)考查准确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相关知识,识记这些古代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注意相近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分类辨析识记。
(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及时总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关注陈述对象、具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等,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正确翻译。
(4)考查文言翻译,要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
“驻襄阳”是句子的补语,其后断,排除A;“镇北亦溃”指“镇北军也溃败了”,“镇北”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溃”是句子的谓语,后面无宾语,其后断,排除BC.译:孟珙招募镇北军驻扎在襄阳,李虎发动兵乱,镇北军也溃败了,于是重赏招纳他们,投降的人不断。行省范用吉暗中通告投降条款,用所接受的委任作为抵押条件,孟珙报告给朝廷,不听从。
B.“丁母忧也可称丁外艰”错,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即丁母忧。旧指母丧。
C.“还通过军民杂居的方式保障安全”错,原文“又虑兵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淮二寨,吼居诸军”,是担心居民安全,把军队另外安顿。
①重点:临渡,对着渡口;半渡,渡到一半。
译:过了第二天,各军对着渡口安排阵营,金人果然来到,渡到一半时伏兵出击,歼灭金人半数。
②重点:指画,指挥;卒,终于;全,保全;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定语后置,调为:斩四十有九逗留者以徇;徇,示众。
译:孟珙在城楼上设置营帐,指挥战斗防御,终于保全了城池,斩杀了四十九个畏缩不前的人示众。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①通过“喧”“倚”等动词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人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②一幅动人喜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尽在眼前,这是对未来丰收的期许。③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创造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译文:
县官清廉节俭,深谷中住有人家。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清寒的竹林,一个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捣米的石碓的声音充满了春天的山涧,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稍微有点儿倾斜。田舍主人说近年来庄稼成熟收成不错,前村的酒都可以去赊。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其中有诗人一路访问、游览的行踪,也有山村农民愉快地劳动的场面。
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结尾两句,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最后说明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解答】
C.“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分析有误,“自说”为农人说,赊酒说明生活也并非十分富足。
颈联“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写的是捣米的石碓的声音回响在山涧之中,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农民劳作的场景且对仗较为工整。反映出了一幅忙碌而喜悦的劳作场面,蕴含着对丰收的期待。写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与前面说到的县官的清廉为官,治理有序密不可分。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