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也使中国成为所有国家中历史连续最长的国家。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仅仅使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欺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选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材料二: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根据某反欺凌网站 Bullying Canada. ca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选自新华网《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
材料三:
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不同胖瘦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选自《光明日报》的《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杨甫德说。
(选自《工人日报》的《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1)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B.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C.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D.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治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
B.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两则材料还提及了面对校园欺凌的共同做法。
C.从材料三来看,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体型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D.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不同的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不同的家长和专家可能也会有自己不尽相同的看法和主张。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戏 王
曹洪蔚
汴梁人爱听戏,听的是梆子戏。那腔调高亢、激越、悲壮,还透着柔媚,带着悠扬,百听不厌。
刚解放那会儿,汴梁城梆子戏唱得最好的数黑妮儿。黑妮儿不是妮儿,是个大小伙子,演关公,师从全才须生“关大王”王海晏。黑妮儿演戏,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章法讲究,口中有词,脚下有步,手眼有戏。一开腔,声震屋瓦,响遏流云,余音绕梁。尤善“噙腔”绝技,让人大呼过瘾。
黑妮儿生在祥符乡下,家贫。五岁时,爹爹与人签下“任由打骂,死病无关”的契约后,把他留在了学戏的义成班,自此成为梨园弟子,开始艰难地练功学戏。
黑妮儿似有天赋,唱念做打,样样精湛。唱功尤为奇绝。黑妮儿自创的“脑后音”堪称一绝,高亢豁亮,挺拔圆转,有曲尽而余音不绝之妙。《单刀赴会》《关公挑袍》,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汴梁城有个叫白孩儿的,特喜欢黑妮儿的戏,场场不落。白孩儿住砖桥街。是汴梁城的老门老户,家里开有“白家汤馆”,专卖羊肉鲜汤。白家的羊汤在汴梁城也是一绝。铁锅大灶,木柴烧锅,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炖,自三更熬至日头露脸儿,汤浓肉烂,汁白如奶。喝汤时,滚头儿舀汤,溜边儿添油,再撒上一层香菜末子,加入炸好的辣椒油,那鲜,那香,那辣,扑鼻而来,让人如入仙境。
黑妮儿的腔,白孩儿的汤。这是汴梁城市井百姓公认的“两大好”。按说,这腔,这汤,互不沾边儿,后来却有了故事。
黑妮儿在相国寺永安戏院唱红以后,成了戏班子的头牌,就有些飘。深秋的时候,黑妮儿嗓干发疼,茶饭不思,有人撺掇他去喝白家羊汤。黑妮儿去了一喝,如饮天泉,再也割舍不下。白孩儿对黑妮儿心生崇拜,每回喝汤都给予特殊关照。喝了一个礼拜后,黑妮儿自觉神清气爽。喉头生津,不见痛感,连连击掌,“好汤,上等好汤。”
冬天就到了。这天,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赶着喝汤驱寒的人多了起来。白孩儿正忙着盛汤端汤,见一半大小子抱一铜锅过来了,说唱戏的黑妮儿师父嫌天冷,支派他把羊汤打回去喝。白孩儿听了,知是黑妮儿在耍大牌呢,就对来人说:“回去告诉你师父,白家鲜汤需现盛现喝,从不离店卖汤,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
隔了几日,黑妮儿又来喝汤,脸就有些红,关公一样。临走,对白孩儿说:“戏有戏路,行有行规,祖上的规矩就是不能破。白师傅,黑妮儿佩服您。”说罢,躬身一拜,走了。
白孩儿依旧爱听黑妮儿的戏,还是一场不落。
有一阵儿,黑妮儿没来喝汤,也没了演出。白孩儿一打听,说是被发配回老家祥符农村了。上面让他唱样板戏,黑妮儿不从,谎说自己除了演关公,其他演不了。
白孩儿听了,对黑妮儿心生佩服:好,有骨气,关公气派。他决定去乡下看看黑妮儿。
见到黑妮儿后,白孩儿的眼泪就下来了:才几天工夫,黑妮儿就成了另一个人,黑瘦,眼窝塌陷,一说话,嗓子像漏气风箱。活关公,不能这样毁掉啊!
拉着黑妮儿的手,白孩儿说:“你不能这样糟践自己呀,你要相信,老百姓爱听关公戏,早晚有你登台亮嗓的那一天。”
白孩儿趁天黑,把黑妮儿接回了汴梁城,每天给他盛一碗头道鲜汤,端过去。不到半个月,黑妮儿面色红润,嗓音通透,又找回了一个活关公。白孩儿每天五更起床,陪黑妮儿到城北的黄河滩去吊嗓,听黑妮儿咿咿、呀呀、啊啊,一脸的惬意。
一晃过去了十多年,古装戏又重返戏剧舞台。活关公黑妮儿也迎来了他的人生第二春。羊汤的滋润,不间断的吊嗓练功,使他的唱功日臻成熟。他扮演的关公,端庄肃穆而不失凛然神威,一登台,便赢得满堂彩。黑妮儿又尝试演新的角色,公演后,再次轰动汴梁。黑妮儿获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人称“豫东红脸王”。
领奖回来,黑妮儿直接去了白家汤馆,把奖杯证书往白孩儿的怀里一塞,说:“从明儿个开始,我每天早上在你汤馆门前唱一个小时戏,权当练嗓儿。不过,赏我一碗羊汤喝。”
如今,在汴梁城,黑妮儿的腔,白孩儿的汤,依然是百姓喜欢的“两大好”。虽说唱戏的不再是黑妮儿,盛汤的也不再是白孩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汴梁人爱听梆子戏并介绍了梆子戏的腔调特点,这既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又为下文黑妮儿的出场做了铺垫。
B.白孩儿喜欢听戏,为了能经常见到黑妮儿,用“白家鲜汤需现盛现喝,从不离店卖汤,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做了个借口。
C.小说中的人名很有特色,富有地域风味,“黑”“白”两姓相对立,黑妮儿虽名为“妮儿”却是男的,十分吸引读者。
D.末尾写唱戏的不是黑妮儿,做汤的不是白孩儿,但汴梁百姓仍喜欢,突出了两者的技艺、品德都得到了传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白孩儿的形象特征。
(3)“羊汤”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nǎng):以往,从前。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④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之:到、往
B.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
(2)下列语句中的加横线的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 )
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B.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C.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D.言足下于太子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乃齐人 翻译:他以前是齐国人
B.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翻译: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
C.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翻译: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D.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翻译: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不计较,表现出他能含羞忍耻、深沉稳重的性格。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充分体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平庸之人,当太子丹表示想结识荆轲时,田光推荐了他。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注】①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留东林寺。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他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次住宿东林寺。②野碓(duì):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春米的水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议论人诗,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胸臆,表现了诗人一种旷达的情怀。
B.颔联运用联想和拟人的手法,写得洒脱而含蓄,反映了诗人对热闹的东林寺的喜爱之情。
C.颈联“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
D.尾联归于平静,“野碓无人夜自春”以动衬静,通过夜里水碓的声响衬托此时田野的宁静。
(2)本诗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
(2)《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写出痛苦的婚烟生活也该有个尽头,女子要与丈夫分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黑人弗洛伊德死于警察暴力执法的事件,在全美各大城市掀起大规模抗议,成为上世纪中叶美国 的民权运动的回声。( ),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种族资本主义制度。警察针对黑人暴力执法的历史和种族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 着制度性种族歧视的执法和司法领域,也一直是美国黑人各种社会运动的主要战场。而在美国的种族资本主义进入新自由主义时代后,下层黑人成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最大牺牲者——破坏公物、随地大小便、乱穿马路等行为由于有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成为警察打击的对象。近年针对黑人警察的暴力事件以及系统性反抗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彻底根治。期待黑人境况的普遍改善仍旧是美国社会 的幻想。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年针对黑人警察的暴力事件以及反抗系统性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彻底根治。
B.近年针对黑人警察的暴力事件以及系统性反抗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根治。
C.近年针对黑人的警察暴力事件以及反抗系统性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根治。
D.近年针对黑人的警察暴力事件以及系统性反抗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彻底根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民权运动不仅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B.民权运动尽管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C.尽管民权运动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D.黑人虽然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浸透 频频 遥不可及
B.方兴未艾 浸透 往往 遥不可及
C.如火如荼 渗透 往往 望尘莫及
D.方兴未艾 渗透 频频 望尘莫及
八、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近年来,________。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直播带货优势进一步凸显,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从网红主播“带货”到业界名人亲自出场,再到各种老字号纷纷入驻直播平台,直播带货成为新的风口。________。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象,都让消费者在购物中难以安心、放心。直播带货,借助的形式是直播,但最终交易的仍然是产品。________,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8月5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8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四川中部和东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重庆西部、北京东部、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西藏东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南部地区有大到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气象部门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及时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九、材料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C
B
B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错误,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B项,因果颠倒,应该是“中国历史连续最长,使得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项,“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因果颠倒,根据倒数第二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知,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选C。
(2)B项,“文章仅仅使用比喻的论证方法”错误,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将中华文明历史的连续与欧洲文明的断续进行了对比。
(3)B项,“以和为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
D
D
(3)①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制约限制不良的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②尽早及时心理药物治疗。欺凌发生后,心理的危害要通过专业人士尽早消除。
③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
④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可能诱导因素,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
【考点】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新闻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一定能治愈”错误,第一段中说“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第七段中说“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选项中的“心理疾病一定能治愈”结论过于绝对。
(2)A项,“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错误,第五段“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也是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诱发因素的分析。
B项,“两则材料还提及了面对校园欺凌的共同做法”错误,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做法是不同的,材料二的做法是第五段中“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材料四的做法是第七段“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
C项,“体型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也是最大的”错误,从材料三的图表来看,体型偏胖的同学在网络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不是最大的。
故选D。
(3)材料二“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概括出要“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需要共同努力,限制不良的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材料四“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概括出要“尽早及时心理药物治疗,欺凌发生后,心理的危害要通过专业人士尽早消除”。材料二“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这一句可以看出专家的态度倾向: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最后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到的容易被欺凌的对象和原因去概括得出对策: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可能诱导因素,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
三、现代文阅读
【答案】
B
喜爱艺术,他喜爱黑妮儿的戏,场场不落。为人实在,他制作羊汤不掺假,工艺流程很到位,质量上乘。讲规矩,守原则,他对黑妮儿嫌天冷派人来买羊汤不理睬。扶危济困,善良热情。在黑妮儿发配落难时依然伸出援助之手照料落难中的黑妮儿,并使之得以重返舞台。
为“白孩儿”“黑妮儿”交往提供契机。他们是在喝羊汤时互相认识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黑妮儿”在羊汤的滋润下保持了演唱的水平,迎来了艺术生命的春天;揭示小说的主旨,一碗羊汤体现了热情善良,坚持原则、解人危困的美好人性。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重要物象的作用,可从结构线索、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几方面分析。
【解答】
B.“用‘白家鲜汤需现盛现喝,从不离店卖汤,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做了个借口”错误,从文中“白孩儿听了,知是黑妮儿在耍大牌呢,就对来人说”的信息来看,白孩儿这样说是为了让黑妮儿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踏实些。
“汴梁城有个叫白孩儿的,特喜欢黑妮儿的戏,场场不落”可见他喜欢黑妮儿的戏剧,热爱艺术;“白家的羊汤在汴梁城也是一绝。铁锅大灶,木柴烧锅,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炖,自三更熬至日头露脸儿,汤浓肉烂,汁白如奶。”可见他为人实在,熬汤不弄虚作假。“白孩儿正忙着盛汤端汤,见一半大小子抱一铜锅过来了,说唱戏的黑妮儿师父嫌天冷,支派他把羊汤打回去喝。白孩儿听了,知是黑妮儿在耍大牌呢,就对来人说:‘回去告诉你师父,白家鲜汤需现盛现喝,从不离店卖汤,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可见,他讲究原则,不希望黑妮儿耍大牌;“白孩儿趁天黑,把黑妮儿接回了汴梁城,每天给他盛一碗头道鲜汤,端过去。不到半个月,黑妮儿面色红润,嗓音通透,又找回了一个活关公”,可见他善良热心,帮助黑妮儿重返舞台。
“深秋的时候,黑妮儿嗓干发疼,茶饭不思,有人撺掇他去喝白家羊汤。黑妮儿去了一喝,如饮天泉,再也割舍不下。白孩儿对黑妮儿心生崇拜,每回喝汤都给予特殊关照”二人是因喝羊汤认识的,为故事提供了契机。白孩儿“每天给他盛一碗头道鲜汤,端过去。不到半个月,黑妮儿面色红润,嗓音通透,又找回了一个活关公”,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黑妮儿重返舞台作了铺垫;黑妮儿困难中的“羊汤”,不再是普通的羊汤,而是象征着热情助人的美好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B
A
C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理解实词意思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课内做好积累,然后借助语境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一般考核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解答】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意思是“荆卿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去”是古今异义,古义是“离开”。故选C。
B.“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中的“丹”是自称,称自己的名字,为谦辞。文章最后一段说“太子送至门,戒曰:丹……”,这是燕国太子丹说的一番话,句中的“丹”是太子丹的自称。所谓“敬称”应是称对方。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句中的“先生”是太子丹对田光的敬称。C.“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句中的“子”指你,指荆卿,是田光对荆轲的敬称。D.“言足下于太子也”,“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故选B。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句话的含义是“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了解了句子大意之后,抓住断句中的关键点,如主语“高渐离”“荆轲”,句式“歌于市中”,时间状语“己而”等。“酒酣以往”意思是“喝得似醉非醉以后”,“以往”意思是“之后”,表示某个时间或状态之后,与前面的时间词或状态词不能分开,排除CD两项。“击筑”的主语是“高渐离”,“和而歌”的主语是“荆轲”,主语不一致,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
A.“其先乃齐人”意思是“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先”意思是“祖先”,“乃”表判断,是;选项将“先”翻译错误。故选A。
C.“体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有误,“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以及“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在文章三、四、五段,文中写这些内容主要表现的是荆轲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故选C。
答案:(1)C(2)B(3)B(4)A(5)C
参考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政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离开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到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与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往。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然而他的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各诸候国时,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
五、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B
①颈联用含蓄的笔法,写与老僧话旧,表现出诗人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以及倦于仕途的思想。②尾联写山寺熟睡和野碓夜春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坦然超脱的情怀。
译文:
看尽江、湖、河、海,阅过千万山峰。小小的云梦泽薮,哪里会芥蒂在胸?
借得一点天真,请来了西塞山前的月亮;与我一齐倾听东林寺的钟声。
没有想到我今天能够再次故地重游,老僧却记得八年前相逢的情景。
我敞开窗儿睡了,是谁把我惊醒?原来远处的村野,还有水碓夜舂。
赏析:
首联以议论入诗。颔联写邀月闻钟,涤除尘虑,表现对游宦的厌倦。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与老僧的话旧,表现出诗人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尾联写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点明题旨。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诗的起势突兀,好似千里归来,有说不尽的心意。事实也是如此。诗人由临安到夔州,再由夔州到南郑,然后调往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任官。最后顺江东下,来到九江。他宦游八年,不仅阅尽巴山蜀水;就是汉中、云栈、剑阁,也无不跋涉;至于长江、汉水,浩渺的洞庭湖也尽在游赏之中。诗人行程万里,真可以说是“看尽江湖”,阅尽了“千万峰”。
陆游的“不嫌云梦芥吾胸”句,既用了司马相如的句意,也含有苏轼诗句的意思。这句是说,云梦虽大,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它岂能梗塞在我的心中,言外之意,云梦在我心目中也不过是小小的水泽罢了,既能容纳它,也能忘却它;至于宦海沉浮,人间的恩怨,更算不得什么。这首诗以议论开始,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胸臆,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情怀。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再次表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这本是写实之笔。诗人留宿在东林寺,眼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耳听着寺里悠扬的钟声,这境界确实很清幽,但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那是乾道六年八月中秋节。诗人曾记述过当时的月景:“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入蜀记》)这优美的中秋夜景,是诗人人蜀途经西塞山,在大江对岸留宿时所见到的。自此以后,那如紫金盘的明月似乎一直伴随着自己,今日在庐山脚下,又看到她,何不邀来共听古寺钟声。月下闻钟,当然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诗人对钟声那样感兴趣。但用佛教的说法,寺院的钟声可以发人深省。这两句诗写得洒脱而含蓄,反映诗人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远客”是诗人自谓。诗人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真是喜出望外,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这两句虽似浅近,但含意丰富,从中可见诗人倦于仕途,委心任运的思想。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从这句透露出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虚窗”指敞窗,敞窗入睡,而且睡得很熟,说明诗人心情坦然,忘怀一切。“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虚窗熟睡”点明题旨,全篇诗意尽蕴含其中。结句以野碓夜春的田园生活把诗人沉寂的心带进一个新的境界。
从全诗来看,首联以议论入诗,这是宋人常用手法。此诗意境高旷超脱,得庄生委心任运之旨至于“野碓无人夜自舂”,虽说是化用唐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句法,但别出新意。前者写静,后者写动,各有千秋。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
B.“对热闹的东林寺的喜爱之情”错误,此处的钟声反而衬托出东林寺的幽静,并非“热闹”。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作者写自己再次到东林寺,老僧还记得曾经的相逢,表达作者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厌倦仕途,故而到寺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思想;“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写自己无忧无虑地熟睡,却忽然被惊醒,听见远处野碓夜舂的声音,体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以及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坦然超脱于世俗。
六、情景默写
【答案】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激”“淇”“隰”“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七、选择题
【答案】
C
B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
,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整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
,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整余,“彻底”和“根治”词义重复,应删去“彻底”;由此排除A、D项。
二是语序颠倒,“系统性反抗”应改为“反抗系统性”,由此排除B项。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
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
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根据前句“成为上世纪……民权运动的回声”,可见此处应填写的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民权运动”,由此排除D项;
根据后文的关联词“却”,可知应选用“尽管”,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由此排除A项;
根据后文“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种族资本主义制度”,可见前后主语都是“民权运动”,所以关联词“尽管”要放在主语”民权
运动”的后面,由此排除C项。
故选B。
)
(3)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
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
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中,第(1)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方兴未艾:形容事
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根据语境“在全美各大城市掀起大规模抗议”,可见抗议活动气势旺盛,故应选用“如火如荼
”。第(2)空,浸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这
里形容的是“制度性种族歧视”,属于思想感情的范畴,故应选用“浸透”。第(3)空,频频:连续不断地。往往:表示某种情况
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这里强调的是警察打击黑人的频繁,故应选用“频频”。第(4)空,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
而不可到达。望尘莫及: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常用作和人比较时自谦的话
。这里用来形容“幻想”,说明是不可企及的目标,故应选用“遥不可及”。
故选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语言表达
【答案】
直播带货风头正劲,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产品质量和服务有没有保障
【考点】
语境填句
综合读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
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
、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
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第①空,根据前文提到的“一种新的零售模式”和后文出现的“直播带货优势进一步凸显”,可见此处应填写“直播带货风头
正劲”。第②空,根据后文的“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
象”,可见这些都是对第②空的具体阐释,因此此处应填写“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第③空,根据前文“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
,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象,都让消费者在购物中难以安心、放心”,可见让
消费者安心、放心的还是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障;根据后文“会不会”,可见此处要填写“两面对两面”的句子,应填写“产品
质量和服务有没有保障”。最后还要注意检查字数。
【答案】
中央气象台8月5日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四川等14省市将有大到暴雨,并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暴雨防御工作。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文学类)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其他(压缩语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这是一段关于天气的新闻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信息有“8月5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具体天气情况是“四川中部和东部……海南岛南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可以概括为“四川等14省市将有大到暴雨”;第二句具有概
括性的信息是“气象部门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据此,根据字数的要求筛选概括即可。
九、材料作文
【答案】
父母在也远游
记忆像被鞭子抽过的印痕总是可以触摸到的。当我看到“老规矩”三字,触摸到“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等生活细节时,便想到孔子语录“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辩证地理解这句话,孔子意思是,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如果远游了就很难做到了;不过,如果事情不得已,也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只是要让父母知道你的位置,这样才能安心。
“老规矩”唤起我们对过往的回忆,但是时代日新月异,每一条“老规矩”又像万年古树年年新芽一样,总在不变中变化着,在变化中固守着。比如,父母在远游否?孔子时代不远游是通常的生活方式,可是今天远游成了更主流的生存方式。
从农耕时代走到网络时代,孝亲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守孝要三年,父母过世常常哀毁过礼,帝王曾经以孝治天下,以至于以孝廉取士,读李密《陈情表》一文下不下泪成了衡量孝的美文。看今天人们孝亲变得理智似乎冷漠,因为在外远游,因为打拼事业,因为怕惊动孩子,父母过世就寂然而去,等到父母葬礼已毕孩子就悄然离开,有些人甚至把上坟都变成了网络祭奠。虽然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浓缩了守孝的时间,但是国家清明节放三天假也意味着传统的回归,意味着重孝的观念。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常常忘了为什么出发。”为什么远游?一方面向外,求胜;一方面向内,求安。为了得到这两个目的,首先得感恩支持实现自己目的的人,这便要回望父母,这在老传统中就叫做孝。
远游在今天改变了孝亲的观念,“久病床前无孝子”即将成为“生病床前没有子”,“养儿能防老”即将成为“养老还得靠自己”。天下没有不爱子的父母,只有不理解父母的子女。如果子女时时刻刻都在倾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时时刻刻都在要求自己进步完成自己的教养,哪一个父母能不安心,又非得求不远游之安呢?哪一个父母又非得要求常打电话不如常回家看看呢?
老传统必有老处,传统,根植于文化;老,传承于时代。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统中都带有儒家文化的精髓,每一个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传承着自己的家风文化,每一个地球村的人相聚合也都在碰撞中交融着自己所承载着的文化,为此,老传统也在交融中发展着坚守着,至此也就不难理解父母在也远游的道理了。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大作文真正的核心,在于考生们关注时代、思考生活的意识是否强烈和主动。今年题目中同样也预留了这样的空间。“老规矩”这个材料话题,与之前央视的“家风”节目一脉相承,说穿了也就是高考改革方案中一直在强调的“传统”,这个题目同时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只要考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件、思潮与现象,并且思考它与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那么这篇作文一定能得到高分。拟题:《有些规矩永远不老》《礼多人不怪》《老规矩的新看点》《规矩的变迁》《走得再远也不要忘本》《传承》《规矩还是老的好?》《规矩需要创新吗》。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