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16:2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各阶级个阶层的救亡图存活动路线图
1851-1865 19世纪60-90年代 1895-1898 1911 1915年起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
阶级派
洋务运动
资产
阶级维新派
维新变法
革资产命阶级派
辛亥革命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温故知新
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知识链接
1.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哪一年?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自主预习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作、兴起的标志等。
2.掌握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
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革新运动。
讲授新课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陈独秀
2. 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讲授新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
鲁 迅
胡 适
蔡元培
3.代表人物: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
李大钊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口号:
民主和科学
讲授新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思想革命:
讲授新课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文学革命:
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
讲授新课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1917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知识链接
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性质:
积极性: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3)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重点解析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事件 代表人物 口号、思想 学习西方内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李鸿章等
康有为等
孙中山等
陈独秀等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技术/器物
君主立宪——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
思想文化
合作探究
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
合作探究
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兴起
内容
意义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积极性: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堂小结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课后活动
提示:通过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理解中国人对于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再从民主与科学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及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性来理解和把握。
1、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是 A.《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B.《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C.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D.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有 ①“自强”②“民主”③“求富” ④“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 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D
D
B
课堂练习
4、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该文应发表于 A.维新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6、有学者认为,晚清的儒学第二次危机就其发生而言,仍然是产生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危机。它“表现出一种激烈的反传统倾向。”这次危机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D
B
C
课堂练习
7.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当时中国社会的积弊是
A.专制与愚昧 B.封闭与自大 C.落后与野蛮 D.迷信与盲从
8.“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9.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A
A
D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中所提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什么?
(2)材料中作者所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指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什么运动?
(3)你对这次运动是怎样认识的?这场运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①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增强民主和科学的意识.
②我们要树立积极进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敢直前的斗争精神.
③我们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观。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2)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鲁迅的《狂人日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精神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思想要进行否定。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地看待。(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