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上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课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上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课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30 19:48: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风(mǐ)_____ (xuán)______ 律 人迹(hǎn)_____至 (huǎng)_____如隔世
2.下面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①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影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副倒置的水墨画。
②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拨地参天,八面威风,雄据山间,无可匹敌。
错别字
改 正
3.根据下面的天气预报,请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以人性化的提醒。30字左右。
西双版纳 晴 25℃一32℃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一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华裔作曲家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中以其融合各文化元素的交响乐、歌剧和多媒体创作而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更是他的一部成功佳作。在连续获得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后,近日该作品又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及主题曲提名。对此,谭盾表示:“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大家庭’中的观众而广泛传播,真是让人欢欣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5.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读山品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    ,近读其    ,精读其    ,细读其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9.依次填入第二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苍茫  清秀  奔放  深沉
B、苍茫  清幽  豪放  深沉
C、广漠  清秀  豪放  深远
D、广漠  清幽  奔放  深远
10.第二段引用诗句,运用排比句式,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靡 旋 罕 恍
2.影—映 副—幅 拨—拔 据—踞
3.通过阅读可知:西双版纳天气晴朗,气温较高,而昆明则是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所以有必要提醒游客携带雨具和御寒衣物。
4.谭盾作品近日又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5.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6.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7.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8.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9.B 
10.揭示出了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的内涵,使文章文采斐然。 
11.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 
12.领略山的灵性,品味水的神韵。 
13.抒情;总结全文,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