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16: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1.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如范阳卢敏之女、清河崔宗伯之女、荥阳郑羲之女、太原王琼之女、陇西李冲之女。这推动了
A.拓跋氏政治地位的提高 B.北魏皇族正统地位的确立
C.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 D.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2.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  )
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3.《北史 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
4.西晋建国后不久便分封了27个同姓王,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以户数把诸王分为三等,增加封国户数,又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一做法(  )
A.导致门阀政治初步形成 B.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大运河(  )
A.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 B.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6.自隋唐以来,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之中。为了防止技术外传,“各行有各行的隐语,非外间人所能知晓”,违背这种规定的同业者是不能受到行会保护的。行会的这种做法(  )
A.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创新
B.推动了政府抑商政策的实施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7.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一现象(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
③导致纸钞滥印通货膨胀
④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钱的危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
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9.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C.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D.进一步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10.唐朝和五代科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  )
A.考试成绩是取士的主要标准
B.社会重学的风气逐渐地形成
C.取士方式并不利于中央集权
D.科举取士难以选拔优秀人才
11.史载: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需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说明南朝时期(  )
A.九品中正制已彻底崩溃 B.九品中正制日益腐朽
C.中正的评议功能已丧失 D.血统是任官唯一依据
12.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志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以求获得推荐资格。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  )
A.仍存在严重的不公正色彩
B.较为开放的取士做法
C.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束缚
D.旨在服务于门阀士族
13.西晋傅咸赞美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14.据《续谈助》记载,唐代巴蜀地区的青城山“遂斯安草市,岁出茶千万斤”,反映出草市已成为当地茶叶交易的主要市场;剑南东川地区,产盐十分丰盛,也逐渐形成了草市;一些草市还成为远近闻名的鱼市、药市等。材料表明唐代巴蜀地区的草市(  )
A.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B.分布格局受物产影响
C.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D.已发展为专业性市场
15.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16.材料:唐初,继承南北朝时代骈体文、宫体诗的遗风,追求雕词琢句的形式美,内容却空虚贫乏,陈子昂反对这种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他在《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大声疾呼:“文章道尽五百年矣”,必须改变魏晋南北朝以来“采繁竞丽而兴寄都绝”,“逶迤颓靡,风雅不作”,发扬《诗经》风雅颂和西汉散文的优秀传统,才能使文学振兴起来。他在创作中就是贯穿了“诗以言志”,文必达意古雅的新文风。《新唐书》本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子昂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子昂的文学创作主张。
17.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交融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材料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D2.B3.A4.B5.B6.C7.A8.C9.D10.C11.B12.A13.B14.B15.A
16.(1)主张:反对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古,“诗以言志”。
(2)简评:有利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风的革新,推动唐诗的发展。
17. (1)表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入农耕,发展冶铁、制陶、织布等手工业;汉族用少数民族的家具,也学习经营畜牧业等。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3)评价: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