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27 18: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2.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人造卫星在不同角度拍摄的地球照片
3.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B.魏格纳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的形状
C.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如图中的四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
A. B.
C. D.
5.用下列比例尺绘制地图,反映地理事物最简略的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B.1:10000000
C.一百万分之一 D.
6.如图是甲、乙两点所处经纬度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处于北半球 B.甲乙都处于西半球
C.甲所处纬度是15°N,乙处所处纬度是45°N D.甲所处经度是45°W,乙处所处纬度是15°W
7.小红观察某岩石标本,并将其外观特征记录如下表,则该岩石标本可能是( )
颜色 矿物晶体 气孔结构 片状结构 化石
浅灰色 明显有 无 无 无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岩石圈就是地壳
C.同样大小的大比例尺地图比小比例尺地图描述的内容详细
D.花岗岩中能找到化石
9.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距离在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10.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4月29日在阿根廷(南纬24.32度,西经67.2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50千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代科学发展水平己经能对地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B.板块边缘处不容易发生地震
C.如果地震发生在山区,要注意滑坡、落石等对人身造成伤害
D.地震是由于地球的外部力量引起的
11.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B.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C.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唯一表现形式
D.发生地震时应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
12.当自然灾害来临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避灾,下列避灾方法错误的是( )
①当地震发生时,如住在底层,可迅速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
②当地震发生时,如住在高层,可乘坐电梯快速撤离
③发生泥石流时,应顺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快跑
④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地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2021年2月13日晚发生的福岛县近海的地震,让福岛再一次引发全球的关切据称,该地震正是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余震。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发生大地震,史称“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级最终被测定为9.1,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24千米(14.9英里),并引发最大爬高40.1米的海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
B.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使地壳可以不断运动
C.日本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故地震频繁
D.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发生弯曲和隆起
14.2020年11月10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顺利完成了其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的潜水任务。如图所示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是一个板块俯冲地带。下列关于马里亚纳海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成因类似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其成因类似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C.这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很稳定
D.这里太深不易出现火山爆发和地震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种类比无脊椎动物多
B.有液泡和细胞壁结构的肯定都是植物细胞
C.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布朗归纳出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
D.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16.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B.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二、填空题
17.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
18.方岩风景区拥有惊心动魄的险峰绝壁,鬼斧神工的天然石雕群,以典型的砂砾岩丹霞地貌为特证。如图所示。
(1)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分成沉积岩、岩浆岩、___________,砂砾岩属于沉积岩;
(2)丹霞地貌发育始于喜马拉雅山运动,在几方年前,离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9.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上的序号,写出相应板块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2)我国处于六大板块中的___________板块。
(3)③、⑥两大板块交界处为___________边界,这条边界上易形成海洋或___________。
20.读下面三幅地表景观图,填空回答。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__________。
21.小扬和小鑫去爬附近的某座山,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___________。
(2)若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和间的___________处。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___________地。
(4)若量得和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和的实际直线距离为___________千米。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从地壳到地核,依次经过地壳一地幔一地核。
故选C。
2.D
【详解】
A.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自转导致的,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A不符合题意;
B.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是地球是球体的模拟实验,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B不符合题意;
C.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导致的,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C不符合题意;
D.人造卫星在不同角度拍摄的地球照片能证明地球正确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故A正确。
B、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故B不正确。
C、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故C正确。
D、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平方千米,故D正确。
故选B。
4.A
【详解】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界线,所以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西经20°以东到东经160°是东半球。由此判断a位于北半球、东半球;b位于南半球、东半球;c位于北半球、西半球;d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故选A。
【点睛】
该题考查半球的划分。
5.D
【详解】
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最简略。比较四个比例尺的大小,要化成统一的数字式:
A、1:10000000
B、1:10000000
C、1:1000000
D、1:100000000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由此得知比例尺最小的是D选项1:100000000,故选D。
6.D
【分析】
(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图中A点为东经90°,B点为东经110°,AB两点同属于东半球。
【详解】
甲地经纬度为45°W,15°S,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乙地经纬度为15°W,45°S,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故D选项正确。
7.B
【详解】
石灰岩,青灰色、灰色或微黄色,常含有化石,A选项错误。花岗岩,浅灰色或肉红色,有明显的矿物结晶,很坚硬,B选项正确。玄武岩一般有气孔结构,C选项错误。大理岩没有矿物晶体,D选项错误。故选B。
8.C
【详解】
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A选项错误。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B选项错误。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粗略,C选项正确。沉积岩中能找到化石,D选项错误。故选C。
9.C
【详解】
板块之间的碰撞容易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因此珠穆朗玛峰每年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碰撞,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现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报,故A错误。
B、在板块的交界处、边缘处容易因为发生板块碰撞而发生地震,故B错误。
C、如果地震发生在山区,要注意滑坡、落石等对人身造成伤害,故C正确。
D、地震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力量引起的,故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
A、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故A错误。
B、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正确。
C、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火山喷发和地震,故C错误。
D、发生地震时应该迅速跑入面积较小的房间,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故D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
①当地震发生时,如住在底层,可迅速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①正确;
②当地震发生时,如住在高层,不能坐电梯,应迅速躲在厕所或者墙角处,并保护好头部,②错误;
③④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D。
13.D
【详解】
A、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故A错误。
B、地壳不断运动会导致火山和地震频繁,故B错误。
C、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位于环太平洋火山沿岸地带,故C错误。
D、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故D正确。
故选D。
14.A
【详解】
A、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而形成的,类似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故A正确。
B、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故B错误。
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碰撞、挤压,地壳不稳定,故C错误。
D、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故D错误。
故选A。
15.D
【分析】
此题是一道综合题,根据所学知识点回答即可。
【详解】
A.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庞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故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比脊椎动物多,故A错误。
B.有液泡和细胞壁结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酵母菌有液泡和细胞壁,但是属于真菌,故B错误。
C.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事实材料和设想的基础上提出细胞学说, 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这样,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就形成了,故C错误。
D.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立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根据所学的知识点答题即可。
16.A
【详解】
A、珊瑚是腔肠动物,捕食环节动物,因此珊瑚虫可以分泌石灰质堆积成珊瑚礁,形成岛屿,与生物作用有关,故A正确。
B、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与地壳运动有关,故B错误。
C、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故C错误。
D、长江三角洲是流水侵蚀而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17.地壳 地幔 地核
【详解】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厚度最大。
18.变质岩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详解】
(1)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2)海陆变迁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这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在局部小范围改变着海陆分布。
19.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 生长 裂谷
【详解】
(1)读图可知,①为太平洋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⑥为印度洋板块。
(2)我国处于六大板块中的亚欧板块。
(3)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为生长边界,生长边界的两大板块相互拉伸,大西洋和红海两岸变宽、东非大裂谷都是板块拉伸的结果。
20.乙
【详解】
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有河谷、沟壑等,如甲图;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有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等,如乙图;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如丙图。
21.山顶 EB C 3
【详解】
(1)F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地形为山顶。
(2)EB等高线向较高处凸出,为山谷,有河流发育。
(3)依据位置,图中C地等高线重合,地形为陡崖,适宜开展攀岩运动。
(4)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直线距离为6××50000=300000厘米=3千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