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名著一本通
第二部分:12部必读名著课课练
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考出境指数★★★★★
重难点讲解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书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涵盖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革命领袖,对他们的描写真实而生动。②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作者常在史实中穿插一些淡淡的幽默语句,让人忍俊不禁,这种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③历史事实具体全面。书中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相关史实,全面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未来。④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作者在书中采用多种呈现形式来记录史实、分享感悟,有采访、转述、逐条的日记等。
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重点二: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通关演练
常识记忆
1.(真题引路2019★广东深圳)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9. 本段文字选自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2.新题模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C.“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各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这是斯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D.“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这一段中的“他”指的是朱德。
【答案】 D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识记。 D项中的“他”不是朱德,而是彭德怀。 故D不正确。
3.新题模拟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__ __,《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__ __。 其中《叛徒》一章重点介绍了书生出身的“叛徒”是_ ___。(3分)
【答案】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周恩来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名著内容。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容。《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二“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叛徒”指的是周恩来。
内容理解
1.(真题引路2019★兰州)
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3分)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问题: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答:
答案:示例: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2.新题模拟
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红星照耀中国》写道: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红军进入了陕西西北的富庶的毛儿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答案】 D
【解析】 D错误,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儿盖地区。
3.新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7.[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答: : 【答案】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具体是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有关要点内容的理解。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群“红小鬼”们。在作者斯诺的笔下,他们一个个活蹦乱跳,有趣可爱。而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所以当“我”用“喂”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毫不理睬。他们认为应该称呼“同志”或“红小鬼”。
8.[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2分)
答:
【答案】 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后才放行彭德怀的。结合“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一句分析,少年先锋队队员这样做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分析综合
1.(真题引路2019★呼和浩特)
(1)埃德加·斯诺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捕捉生动的细节,并在叙事中穿插评论,让《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光耀着永恒和崇高。
请你仔细阅读筛选出的相关信息,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人物 细节描述 作者评论
毛泽东 ⑤
①
泸定桥英雄 ⑦
⑧
①他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不可轻侮的战斗力。他和毛泽东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②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③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喜欢读书。④他们的英勇故事流传很多,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寄托着中国的将来。⑤苏维埃掌权人物,感情相当深邃的人,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⑤面客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一头浓密的黑发,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⑦桥上一半木板被抽走,三十个勇士冒着弹雨,紧抓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余下的桥板。⑧他们大多数人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
答案(1)
人物 细节描述 作者评论
⑥
朱德 ③
②
红小鬼 ④
2.新题模拟
(1)简述《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3分)
答:
【答案】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答案】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解析】 考查对名著的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红星”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3.新题模拟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A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①语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又名 。语段中的A是 (人名)。
②在作者笔下,A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答案】 ①《西行漫记》 彭德怀
②乐观、豁达;机智勇敢;大公无私;率真敏捷;精力充沛(旺盛)(不少于2点)
【解析】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在第八篇第二节彭德怀印象中对彭德怀做了详细的介绍,一篇新闻报道,他为人忠诚、直率,生活朴实、节俭,工作勤勉、热情,待人平易、和气,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作者围绕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过各种事例,一一作了展示。如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服”,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这是他唯一私有的不是公家配发的东西。作者描写他为了这件战利品"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天真、爽直的性格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他常常和几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和他们交流;看演出时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身边的小战士身上,充分表现了他平等、民主的精神和关心、热爱下属的优良品质。
专题探究
1.(真题引路2019★浙江温州)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7分)
2.(真题引路2019★浙江湖州)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任选一项作答。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
5.请从下列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5分)
A组:《西游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组:《西游记》 《骆驼祥子》
选:______ 关键词: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评分标准:第(1)题2分,围绕纪实作品的特点,结合内容回答,意思对即可;第(2)题3分,观点阐述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5.A组。关键词:磨难(意志、信仰……)
示例:《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八十一难,凭借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终于取得真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当过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创作。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受了种种磨难,并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磨难。
B组。关键词:磨难(意志、信仰……)
示例:《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斩妖除魔,最终取经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骆驼祥子》中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拜托悲惨命运,但是经历三起三落后,他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沦为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受了重重磨难,但结局却截然相反。
3.新题模拟
根据阅读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问题。
(1)对于长征,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根据对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说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理由。(3分)
答:
【答案】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胜利宣告蒋介石及其反动派对红军围剿的失败。宣传队:红军长征两万八千里,经历十二个省份。每到一个地方扩大的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广大地区。播种机:每经历一个地方,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播下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知识积累。《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2)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最闪亮的精神坐标”。请举出《红星照耀中国》中1个你眼中的英雄及事例概括(30字以内)。(3分)
答:
【答案】 示例:飞过泸定桥30勇士,不怕死,敢于胜利。徐海东,家人被杀,勇于斗争,带领红28军第一个长征到陕北。彭德怀,从小敢于斗争,参加红军后善打游击战,取得一个个胜利。毛泽东,博览群书,寻找真理,指挥有方,将士爱戴。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这部书中写了红军长征的故事,里边著名的故事有红军过雪山,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等。选取其中一个加以概括叙述即可。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可以任意选择。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在书中都有描述,任选一个即可。
(3)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谈谈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分)
答:
【答案】 有革命理想,敢于斗争,顽强战斗,乐观面对艰难困苦。有这四个方面的意思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知识的感悟。透过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我们可以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据此理解作答。
八年级上册名著《昆虫记》中考出境指数★
重难点讲解
作者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奥秘。在每一个片段中,作者都将昆虫拟人化,展示了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惊人的灵性,融作者的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
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书中关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哲思,充满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①《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他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②《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③这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科普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它的种类很多,如解说科学原理、探讨科学问题、介绍科学应用、展望科学前沿、回顾科学历史等,可谓洋洋大观。科普作品的写作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有力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要运用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知识;如果科普作品的内容是你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也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比如读《昆虫记》,可以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有哪些是正确的,有哪些是不够准确的
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阅读《昆虫记》,就可以对思考作者为何要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体会那种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通关演练。
通关演练
常识记忆
1.(真题引路2019★甘肃兰州)
1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4分)
夫妻双双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共同参与为儿子们准备面包的劳动,揉面团,运回家,入烤炉,样样都干。前爪上的小刀用力一划,一块大小正合适的粪食切下来,供它们加工用。这时候,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齐心协力,共同摆弄切下的小粪块,轻轻地拍打,加力按压,制作成大豌豆粒般的小丸子。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填书名)(1分)
答案:昆虫记
【解析】(1)本题昆虫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选文介绍了甲虫制作粪球的过程,它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
2.新题模拟
下面对《昆虫记》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B.《昆虫记》的作者是英国人法布尔,该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C.《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昆虫记》中,法布尔不但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而且不无爱怜地称这些虫为清道夫。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名著的文学常识的题目。“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B项有误,法布尔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不是英国人。
3.新题模拟
早在19世纪初期,一位法国教师走出生物实验室,投身旷野,从此与渺小的昆虫相伴,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你们撕裂动物而我研究活体;你们把它变成悲惨而可怜的物体,而我使它变得可爱;你们在拷问室和解剖室工作,而我在蓝天下观察,倾听知了歌唱;你们用细胞和原形质做化学实验,而我在昆虫高尚的行为中研究它们的本能;你们窥探死亡,我观察生命。
最终他成为举世闻名的(______)家、(______)家和(______)家,他就是(______)(人名)。在他人生的最后35年,他是在(______)(地方)度过的,并且完成了《昆虫记》的后9卷。
【答案】 博物学 昆虫学 散文 法布尔 荒石园
【解析】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内容理解
1.(真题引路2020★江苏南通)
(2)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既有虫性,又有人性。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就《昆虫记》“以人性看虫性”这一特点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你建议以“蝉”的图片作为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封面,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4分)
答:
答案:(2)示例:“以人性看虫性”,蝉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习性。地下蛰伏四年,地上生活五周,每天都尽情地歌唱,它们积极乐观、毫无怨言。
2.新题模拟
选出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2分)
A.《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作品,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B.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足足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这本巨著,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C.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读来情趣盎然。
D.《昆虫记》之所以引人人胜,与作者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关,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触角、上鄂等,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D项,“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触角、上鄂等,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说法有误。作者观察昆虫是以活体为主。
3.新题模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一直要到十月末,寒气开始袭人时,蟋蟀才开始动手建造自己的巢穴。如果以我们对养在笼子里的蟋蟀的观察来判断,这项工作是很简单的。挖穴并不在裸露的地面上进行,而是常常在莴苣叶——残留下来的食物——掩盖的地点。或者是其它的能代替草叶的东西,似乎为了使它的住宅秘密起见,这些掩盖物是不可缺少的。
这位矿工用它的前足扒着土地,并用大腮的钳子,咬去较大的石块。我看到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蹬踏着土地,后腿上长有两排锯齿式的东西。同时,我也看到它清扫尘土将其推到后面,把它倾斜地铺开。这样,就可以知道蟋蟀挖掘巢穴的全部方法了。
工作开始做的很快。在我笼子里的土中,它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而且隔一小会儿,它就会到进出口的地方来。但是它常常是向着后面的,不停地打扫着尘土。如果它感到劳累了,它可以在还没完成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特别无力地摆动,一副倦怠的样子。不久它又钻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劳作。后来,休息的时间渐渐加长,这使我感到有些不耐烦了。
这项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已经完成了。洞口已经有两寸多深了,足够满足一时之需。余下的事情,可以慢慢地做,今天做一点,明天再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蟋蟀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如果冬天的天气比较暖和,太阳照射到住宅的门口,仍然还可以看见蟋蟀从洞穴里面抛散出泥土来。在春天尽情享乐的天气里,这住宅的修理工作仍然继续不已。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直到主人死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
【答案】 蟋蟀想方设法建造自己的巢穴。
【解析】 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文本说明的对象是:蟋蟀。主要介绍的是:建造巢穴。据此,文本的内容可概括为:蟋蟀想方设法建造自己的巢穴。
(2).《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较大触动的有哪些方面? (4分)
答:
【答案】 ①聪明,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 ②勤劳,如: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 ③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 ④善于管理家务,如: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
【解析】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取文本信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筛选出关键词句来揭示说明的特征。③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表现特征的关键词句,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即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是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从文本介绍的内容来看,蟋蟀是一个聪明、勤劳、应变能力强且善于管理家务的小动物。如“挖穴并不在裸露的地面上进行,而是常常在莴苣叶——残留下来的食物——掩盖的地点。或者是其它的能代替草叶的东西,似乎为了使它的住宅秘密起见,这些掩盖物是不可缺少的”——聪明;“它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而且隔一小会儿,它就会到进出口的地方来”——勤劳;“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蟋蟀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应变能力强;“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直到主人死去”——善于管理家务。
分析评价
1.(真题引路2020★甘肃兰州)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4分)
夫妻双双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共同参与为儿子们准备面包的劳动,揉面团,运回家,入烤炉,样样都干。前爪上的小刀用力一划,一块大小正合适的粪食切下来,供它们加工用。这时候,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齐心协力,共同摆弄切下的小粪块,轻轻地拍打,加力按压,制作成大豌豆粒般的小丸子。
(2)戏剧家罗斯丹评论该书时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2)示例:作者在描写蜜蜂和蟹蛛地搏斗时,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蜜蜂和蟹蛛两个生灵,体现了一种万物平等的生命哲学观;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将动物捕食的过程写得充满动态,富有画面感;同时,描绘了蟹蛛捕食蜜蜂的战斗场面,在生动、有趣、幽默的描述中又不失具体、准确、科学的表达。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内容的掌握和分析能力。这是戏剧家罗斯丹评论《昆虫记》的一段话。材料中“文学家一般地感受和书写”说明《昆虫记》对昆虫记录详细生动;“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说明《昆虫记》科学性与文学性合二为一,它既科学严谨,又轻松幽默,充满意蕴;从情感内容上来说,《昆虫记》表达了对社会人生和自然人生的关注,满溢着生命之情。
2.新题模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有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这段文字选自《 昆虫记》,作者是 (法国);被誉为 。(2分)
【答案】 法布尔 昆虫界的荷马
(2)这部著作“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4分)
答:
【答案】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蟋蟀的住宅比喻为“家”,生动形象;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就象一个人在精心设计自己的住房,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3.新题模拟
结合以下文段说说为什么《昆虫记》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3分)
萤,这些能够发出光亮的小动物,这些本该是心中一片光明的小昆虫,在事实上却是一群心理很黑暗的家伙……它们能够随处产卵。有的时候,产在地面上;有的时候,产在草叶上……而且,在它们产下卵以后,就再也不去注意它们了,随它们自生自灭,自然生长去了。
答:
【答案】 示例:这段文字说明萤随处产卵、不关心后代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这段文字用了拟人手法,语言优美,充满诗意,极具文学感染力。
【解析】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科普著作和文学经典两者没有矛盾,科普著作只是文学中的一个领域,而这篇文章又是文学中的经典。如此段从科普著作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说明萤随处产卵、不关心后代的生活习性,这是对科普知识讲解。而“小昆虫,在事实上却是一群心理很黑暗的家伙”“再也不去注意它们了,随它们自生自灭,自然生长去了”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极具文学感染力。
专题探究
1.(真题引路2019★j江西)
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答案 :
尊敬的法布尔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一位忠实读者,最近拜读了您的作品《昆虫记》,收获良多!
我也喜欢昆虫,读完此书兴趣更浓,也从书中学到您的一些观察方法。在观察蚂蚁的时候,您伏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了四小时;爬到树上观察螳螂活动,别人误解来抓时才惊醒过来!这样全神贯注,耐心细致,沉浸其中,才有了详尽真实的多彩记录。向您学习!
最后,感谢您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优秀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您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观察和热爱。
此致
敬礼
一位忠实的读者
2019年6月17日
2.新题模拟
阅读《昆虫记》片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蝉 和 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 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 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堪称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型?(3分)
答:
【答案】 如“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可以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
如“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地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首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科学性。结合“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分析,我们从中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故是科普文章;然后从文学性的角度赏析语言。结合“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分析,本句话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地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2).结合文段分析蝉的生活习性。(3分)
答:
【答案】 会唱歌,文中说“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勤劳的生产者,文中说“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等。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分析得出:会唱歌,会生活;结合“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分析得出:蝉是勤劳的生产者。
(3).本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段对以上特点加以分析。(4分)
答:
【答案】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了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而将蝉比作歌唱家,“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将蝉的安逸舒适也描写的淋漓尽致。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写出了蝉的安逸;结合“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分析: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了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
3.新题模拟
(1)班级将《昆虫记》定为本周的阅读书目,请你为《昆虫记》写一段推荐文字。(4分)
答:
【答案】 示例:本书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昆虫的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的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情。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诗人”。
【解析】 考查写推荐语的能力。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值得推荐的内容作答。一般来说,首先应交代作品《昆虫记》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昆虫记》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