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专题——作文拟题与开头结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作文拟题与开头结尾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7 13: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作文拟题、开头与结尾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方法指导
如何拟题
题目是文章传递重要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题好一半文”,这种说法虽有夸大之嫌,却凸显出题目在整篇文章中的重要性:文章题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作文拟题很能体现考生的才情,彰显考生的个性。从考试的角度来讲,题目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所以“拟题不可不慎”。
如何拟题
好标题的特点
(1)准确、精练
题目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8个字,对偶句形式除外。用语力求精练简洁,有高度的概括性,避免冗长烦琐。
(2)新颖、贴切
题目要新颖、独特,有创意,有个性;但新颖绝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追求新颖必须合乎情理,用语要和文章的中心、文体的特征、文章的语言风格相协调。
(3)有文采,有内涵
高考阅卷时间紧张,一个有文采、有内涵的作文题目能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并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1.巧用词语
拟题时可以充分地挖掘、利用生活语言,或利用相似词语的颠倒、谐音、形近等特点使标题靓丽起来。如《你若不伤,岁月无恙》《执国之手,与国偕长》,再如《娱乐不能变“愚乐”》《放开“思维缰绳”》《拆除心中那堵“墙”》《聆听真实的中国心跳》《激扬时代的好声音》等。
如何拟题
2.借用术语
拟题时借用人们熟悉的行业术语,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术语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能使阅卷老师更容易掌握文章主题。如《小心“营养不良”》《灾难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用制度破解“换马甲”难题》《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别把企业社会责任当“口香糖”》等。
3.引用、套用、化用诗词名句和名言警句
拟题时,引用、套用或化用具有形象性、意蕴美的诗词名句、名言警句等,既显得有文采,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江山代有才人出》《不畏浮云遮望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器”磅礴,唯我中华》《轻舟驶过万重山》《路漫漫,吾将备变而求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漫谈》等。
4.妙用修辞手法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拟题可使标题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例如《承“五四精神”,提时代重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使标题形象,例如《劳动是一张答卷》;反问式标题往往起强调作用,例如《难道中国的文明脆弱吗 》;拟人式标题则显生动,例如《劳动的叹息》。
5.设置悬念
悬念,俗称“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勾魂摄魄、让人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悬念式标题可吸引读者兴趣,或引发读者思考,如《玉应该这样“琢”》。
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势不可当,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考场作文更是如此。高考作文中,精彩的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锤定音的,它常常对作文的基调起着引导的作用,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评卷人的目光,激发阅卷老师的兴趣。
好的考场作文开头一般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快速引出主题;二是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三是有文采,有意蕴。
如何开头
1.开门见山法
如果在作文时选择议论文,不妨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切入话题,亮明观点。可以是开头直接叙事,也可以起笔点题,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蔓不枝,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如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劳动磨炼意志,奋斗重塑心灵》的开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磨炼意志,奋斗重塑心灵》。
文章紧扣材料,内容上紧贴“劳动”这一话题,形式上紧扣“演讲稿”这一规定文体,开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劳动磨炼意志,奋斗重塑心灵”的观点。这样写快速入题,明确告诉听众所演讲的内容。
如何开头
2.引用名句
如果想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取胜,可以考虑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作为全文的总领。这样的开头,文采斐然,韵味十足,能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如《弘扬劳动精神,书写时代华章》的开头: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劳动而兴旺,一切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劳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人民的背影里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晶莹的汗珠里折射出劳动的耀眼光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这是《诗经》中对劳动场景的吟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对劳动生活的追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辛弃疾对劳动生活的向往。
文章开头,先提出观点“一切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劳动”,再引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诗经》中的诗句以及陶渊明和辛弃疾的诗词名句来论证观点。这样引经据典,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巧用修辞法
如果想用文采飞扬的语言营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在文章的开头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如2019年全国Ⅲ卷《师恩如海,倾我至诚》的开头: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您与我相逢数年,教我以人道,授我以书华,感我以秉性,沐我以恩泽。如今笔顿于此,心下无限思绪,只记得您的一片恩情如海,常润我心。
开篇以“教我以人道,授我以书华,感我以秉性,沐我以恩泽”起笔,以排比语势抒写师恩难忘,倾我至诚。抒情性强,文采斐然。
4.巧设疑问法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开篇设置疑问,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这种方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读者思考,引人入胜。
如2019年上海卷作文《踏雪寻梅》的开头: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三声古琴,一曲《梅花三弄》,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优秀的乐曲总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我尝试着从《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古曲中找寻那一抹与生俱来的、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中国味”,那是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就如一株被风雪淹没的寒梅,需要我踏雪去寻找。
那么,我为什么要踏雪寻梅,去寻找那一抹“中国味”
“我为什么要踏雪寻梅” “我”为什么“去寻找那一抹‘中国味’” 这些问题会激发我们的探究欲望。不能不说这个疑问设置得很巧妙。
5.故事引入法
可从自己感悟较深的某件事写起,在记叙或描写中引出话题,所写事件并不一定是文章的中心,只是要在作文中起到引子或铺垫的作用。这样的开头有一种真实感,也便于议论。
如作文《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一文的开头:
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食,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
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壳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艰辛的蚌。
“蚌育珍珠”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包含着一个经历艰辛困苦获得成功的道理。标题中的“它”,正是困难、挫折、艰难险阻等的代称,突破它们,人生将变得壮美无比。作者以故事开头,既切合话题,又能引人入胜。
6.设置题记法
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这样的句子称为题记。一条好的题记,可以为整篇文章锦上添花,增光添彩。有些时候,它甚至可以增加一篇作文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题记的写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引用式: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或现成的诗文作为题记,不仅能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还可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2)揭旨式:用简短的语言,画龙点睛。
(3)设疑式:用题记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交代式:借助题记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使读者能迅速进入角色。
(5)渲染式:在许多题记中,或引用格言警句,或运用诗词名句,或借助比喻起兴,描写铺排,渲染气氛。
如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无悔的选择》的题记:
一个乡村女教师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坎坷 她面对一连串的打击能挺住吗 假如她当初换一种选择,她的命运又将如何
作者在题记中设置了三个疑问,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生发迫不及待阅读文章的感觉。
一篇文章的结尾自然、生动、有力,不仅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1.画龙点睛法
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收尾时,把写作中心交代清楚。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作结,把文章推向高潮,使主旨得以升华。
如何结尾
如2016年全国Ⅰ卷作文《每一个生命都无须比较》的结尾:
没必要热衷于一次次与别人较真,那会迷失了自我。也没必要把最好的我和一般的我比较,那会陷入自卑。100分你自豪,98分我同样优秀。56分我汗颜,可61分我在进步。100分有100分的特有精彩,61分有61分的别样风情。
正如朝霞之壮丽,落霞之斑斓,春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天地间每一种生命都自有其美好,你只需要笑着去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在简单粗暴的比较中抡起你的巴掌。
这是一个善用修辞、文采斐然的结尾。“正如朝霞之壮丽,落霞之斑斓,春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运用多个比喻(博喻),语言典雅。“你只需要笑着去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在简单粗暴的比较中抡起你的巴掌”一句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2.首尾呼应法
首尾呼应可使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这种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一贯,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如2018年浙江卷作文《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的开头、结尾:
[开头]刘亮程说过:“故乡一如我古旧而崭新的血液。”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想说: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
[结尾]曾经,我与浙江同行,她伴我走过18年岁月。而现在,浙江与我同行,我带她走向不朽的明天。
开头引用刘亮程的名言,表明故乡对人的重要意义:“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点明主题,家乡滋养了“我”,“我”也要为家乡增光添彩。结尾“浙江与我同行,我带她走向不朽的明天”一句呼应开头,明确主旨。
3.名言警句法
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话,有的还很有文采,用来结尾,既让读者信服,又可得阅卷老师青睐。
如作文《智者若树》的结尾: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做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
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
该作文结尾,作者巧妙引用王尔德、三毛的话,彰显了文采,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
4.巧用修辞法
在结尾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比喻、顶真、对偶、引用等,会使文章更有文采,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印象深刻。
如作文《夜半沉思》的结尾: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胸襟,便不会被身边的“布袋”缠绕,又何来烦恼;没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东西”羁绊。
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须要让自己变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为圣贤,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诗书,又何等悠闲!傲立于高山之巅,抚琴一曲,卧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
作者引用名言,写出了短暂的人生应有博大的胸怀。特别是结尾处的对偶语句,语言优美,文采飞扬,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