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形成的白色物质是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在如图所示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2支试管分别缓缓注入5mL紫色石蕊试液和5mL澄清石灰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左边试管内液体变成红色
B.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
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D.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生成
B.上下两片滤纸条均变红,只能证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4.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能否与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能与水反应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5.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棉花团中放有碳酸钠粉末,用胶头滴管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硫酸,一段时间后,a管中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b管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B.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C.该实验中可以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
D.该实验节约药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6.研究二氧化碳性质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在T形三通管中放入干、湿两条紫色石蕊纱布条,并向内缓慢通入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干布条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B.湿布条下部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C.干布条不变红,湿布条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将变红的湿布条取出,片刻后又变回紫色,说明石蕊与氧气发生了反应
7.小李同学为了“验证的化学性质”,用一根铁丝穿4片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稀硫酸可换成稀醋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图中1、3对比说明其物质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该实验证明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8.如图所示的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二、实验题
9.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
(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______。
(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___(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反思交流)(1)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___(填字母序号)
A 设计对比实验B 控制实验条件C 获取事实证据D 逻辑推理判断
(2)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判断两者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方法是_____(任写1条)。
三、填空题
10.二氧化碳是常见的气体,小林组织学习小组做了如下五个实验探究其性质。
(1)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这利用了二氧化碳__________(填字母)的性质。
A.密度比空气大
B.不可燃
C.不支持燃烧
D.不供给呼吸
(4)下列关于实验丁、戊说法正确的有______(填字母)。
A.戊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戊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对比丁和戊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D.向丁中继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丁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A.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正确。B.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正确。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形成的白色物质是碳酸钙,错误。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正确。
2.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左边试管内液体变成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右边试管中二氧化碳消耗量大于左边试管中,所以U形管中右边液面高于左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量不大,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3.答案:B
解析:上下两片滤纸条均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B。
4.答案:D
解析:A.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甲中逸出的气体不是只含,还含有氯化氢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氯化氢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乙中液体变红,不能证明能与水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不能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是因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的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酸不具有挥发性,能与碳酸钙粉末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5.答案:D
解析: A.图中实验,a管中是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一段时间后,a管中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b管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错误。B.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碳酸,错误。C.该实验中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遇湿润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错误。D.该实验通过对比,现象明显,能节约药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正确。
6.答案:D
解析:将变红的湿布条取出,片刻后又变回紫色,不是石蕊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是碳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D。
7.答案:C
解析: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图中会观察到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A正确;图中1、3对比说明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C错误;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险,直观性强,对比性强,D正确。
8.答案:D
解析: D所示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较空气的密度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9.答案: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前三种体现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答出一种即可,后三种体现能量变化的宏观现象不写不扣分);不能; a.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 b.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类物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任写一种猜想即可);稀盐酸(或稀硫酸、磷酸等其它非氧化性酸均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验证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表述为“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等实验结论形式的不给分);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②③不变红④变红; ABCD;向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分为等体积的两份,一份加入VmL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无色,另一份加入VmL水溶液仍为红色,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明:回答到利用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酸碱的化学性质、反应体系温度变化为依据进行判断即可;也可完整表述出化学原理、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
10.答案:(1)
(2)湿润的紫色小花变红
(3)ABC
(4)CD
解析:(1)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3)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这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都会导致塑料瓶变瘪。对比丁和戊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向丁中继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有新物质生成,证明丁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