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C A D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A A D B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A B D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8分条件:①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②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③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特点:①历史悠久;②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③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④以中亚为桥梁;⑤区域范围广。(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2分新特点:①政府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②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④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⑤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⑥外贸港口多;⑦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意义:①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②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⑦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3点6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答案】
(1)6分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各答一点记2分,共6分)
(2)8分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2分)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2分)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2分)
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2分)
(3)6分表现: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到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2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2分)
27.【答案】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分)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9分)
第1页西宁市海湖中学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卷
高 三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
A.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B.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 ②井田制 ③礼乐制度 ④分封制
3.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4.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6.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7.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8.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材料表明( )
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 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
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 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
9.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11.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 其中: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2.银本位下中国国内银元发行种类繁多,1934年美国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银本位制的基础。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其突出作用是( )
A.货币统一利于国内市场统一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使中国货币完全摆脱国际货币影响 D.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13.1873—1875年, ;英华书馆、得利洋行英文书馆等15所外语补习学校在《申报》登载招生广告。它们除教授外语外,有的学校还教授商业实用知识。这反映出当时( )
A.近代教育适应社会转型需要 B.中体西用思想受到抑制
C.外语教育推动中西文化融合 D.政局变化影响教育水平
14.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
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
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15.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16.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挠
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17.表2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表2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8.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
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19.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20.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C.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21.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
A.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2.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经济全球化加速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两极格局的瓦解
23.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 这表明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24.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8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12分)
26.(20分)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8分)
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