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工作总结 | 计划汇报 | 商务通用
business PPT templet
汇报人:优品PPT
时间:2019年X月X 日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标题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建立西汉
时间:公元前202年
地点:长安(今陕西西安)
建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西汉初况
“汉兴,接秦之弊,
丈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民生萧条
经济疲敝
材料: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无为》
阅读材料,西汉统治者是如何总结秦亡的教训?又将怎样解决 这一问题?
“天子不能具钧驷”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陆贾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清静无为
治国政策: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经济疲敝
秦亡教训
时间 措施 结果
汉高祖时期
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成效如何?
“兵皆罢归家”
商人不得拥有土地
田租十五税一
经济逐步恢复,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减轻罪罚
提倡节俭
田租三十税一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出现“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继承自哪个朝代?
汉承秦制
推行“郡国并行制”理由:
1. 吸取秦亡教训
2. 分封制深入人心
3. 兑现在争夺天下时对臣将的承诺:
韩信:“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因功封王
因亲封王
汉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材料一: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 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
——《史记 孝文本纪》
王国:
42郡
中央:
15郡
1、背景
材料1 至汉武帝初七十余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早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
材料2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奠定物质基础。
②汉朝制度尚不完善,存在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经济问题,阶级矛盾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2、措施及作用
★小组活动:阅读教材并分小组搜集相关史料,从不同领域概括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1)政治
(2)经济
(3)思想
(4)疆域
(5)对外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设“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提高官员素质
④划分13个州,设刺史——巡视监察各郡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⑤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缓和阶级矛盾
(2)经济上: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国家经济力量
②盐铁官营——政府垄断,控制商业
③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征收财产税——抑制富商大贾,不利工商业长远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1 元鼎四年,武帝下令“悉令郡国毋铸钱,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只能由中央政府下属机构,即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均输、辨铜三官铸造货币。
——摘编自《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材料2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
《新编中国通史》
(3)思想上: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升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志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确立儒学独尊,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①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河西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管理,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④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⑤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治理更加有效——维护统一
⑥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开发边疆;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 元狩二年,武帝令骤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勾奴,匈奴的昆邪王杀屠休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 罗哲文《长城》
(4)疆域:
(5)对外: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派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3、功过成败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
材料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南平氏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藏、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肤甚悼焉。”(夏侯)胜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为立庙乐。” ——引自《汉书》
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扩大了统治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财力衰竭。汉武帝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功大于过,应全面看待汉武帝功过。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原因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农民破产)
王莽篡国
改革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目的
措施
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实行“王田”制;实行货币改革等
结果
灭亡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五铢钱
大钱
每个大钱不到五铢钱的 两个半重,却要当50个五铢钱使用
1.王莽改制
三、东汉的兴衰
2.“光武中兴”
公元23年,王莽政权被推翻。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背景
措施
结果
经济
政治
思想
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节省政府开支,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东汉光武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出现历史上又一个治世,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
起义
②宦官镇压正直官员和士人的“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时间:184年
领袖:张角
组织: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
军队:“黄巾军”
影响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结果如何?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公
孙
度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
魏
蜀
吴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公
孙
度
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演变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明朝刻本)
史学成就
四、两汉的文化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考察,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来源:
史籍、实地考察、传说
记述范围:
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文学成就
汉赋与乐府诗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思考:上述文学体裁汉赋与乐府诗的特点?
汉赋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文学成就
领域 代表性成就 意义
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科技 《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形成
蔡伦造纸术 为文化的传播做出突出贡献
医学科技
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固,国泰民安
经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化: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中外交流频繁。
群众:各民族共同创造,继承发扬前代基础。
思考
课堂检测
1.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关于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通过经商营利购买土地 B.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促使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D
【详解】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所以D项认识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可知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B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根据“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可知当时土地兼并严重,C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
2、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昭君出塞的历史影响是
A.密切了汉匈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B.解除了匈奴对于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C.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间的往来 D.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A
【详解】
昭君出塞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和亲行为,这一事件密切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这一事件主要密切了汉朝和匈奴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平行为并不能消除匈奴的威胁,排除B;昭君出塞之前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C;和亲行为不是中央政权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排除D。
3.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
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汉元帝主张废除郡国庙制也是沿袭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完成,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汉高祖时期遍地建宗庙是为了神话其统治,但武帝时期认为郡国宗庙非礼和元帝废除郡国宗庙,表明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只是西汉初期的作用,郡国宗庙的存在意味郡国诸侯也有继承皇权的资格,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神化统治,故D项错误。
4.汉文帝时始设五经博士,晁错、张生、欧阳生因通《尚书》为博士。另外,《论语》《尔雅》等也都设置了博士。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B.说明汉初治国理念的变化
C.为儒学地位提升奠定基础 D.重视官员文化水平的提升
C
【详解】
材料“晁错、张生、欧阳生因通《尚书》为博士。另外,《论 语》《尔雅》等也都设置了博士”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这就为儒学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C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取得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5.汉帝国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语言朴实、生动 B.铺陈排比体现气势恢弘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D.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的特征是散文韵文并用,铺陈排比体现可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B正确;ACD均与汉赋无关,排除。故选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习题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关于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通过经商营利购买土地 B.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促使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2.汉初,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这做法
A.阻碍了国家人才的选拔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是汉承秦制的其体表现
3.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昭君出塞的历史影响是
A.密切了汉匈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B.解除了匈奴对于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C.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间的往来 D.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4.(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以下对文帝发布诏书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汉初接秦之弊 ②体现重农抑商精神 ③文帝诏书核心是民生 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董仲舒在其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表明他主张
A.百家争鸣 B.削弱诸侯王势力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发展
D.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7.“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D.汉代灭亡
8.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9.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A.有利于控制地方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C.有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10.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种做法表明当时( )
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国家注重所察举的官员的素质
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汉地域辽阔,行政官员众多,汉代帝王对巡视监察高度重视,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也是汉代巡视制度类型之一。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撤销了原有的监察御史,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部),各部设立刺史。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除纠察地方豪强是否为非作歹之外,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然后上报中央处分。在巡视方式上,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在完善中央巡视制度的同时,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田振洪《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巡视制度的作用。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眷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答案
1.D
2.B
3.A
4.B
5.D
6.A
7.C
8.C
9.C
10.C
11.【答案】 (1)①皇帝亲自出巡与派遣官员巡察相结合;②巡视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③有明确制度规定,巡视职责重在对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监察;④巡视方式灵活;划分监察区,体系不断完备。
(2)①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吏治的效果;③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12.【答案】 (1)举措:降低赋税;减轻徭役;劝课农桑;提倡节俭;休养生息。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商业高度繁荣;民族关系融洽;文化教育空前发展;对外交流广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