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7 10:03: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习题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大多是
A.鲜卑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
C.地方豪强地主
D.一般平民
3.“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北魏孝文帝迁都原文,其意义是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②不仅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大融合
④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并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人把少数民族在中原汉族社会区域简历的政权叫做“北族王朝”,据此判断,下列属于“北族王朝”的是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北宋
5.北魏太武帝“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北魏孝文帝“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洛阳)军警之备。每岁白河西徙牧于并州(注:今山西太原),以渐南转,欲其习水而无死伤也。”这反映出北魏时
A.精耕细作技术明显进步
B.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业活动
C.北方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D.江南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 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 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 ①东晋②前秦③吴④北汉 D. 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7.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主要处于分裂时期 B. 民族交融趋势只限于北方
C. 南方农业超过北方 D. 佛教开始传入并逐渐兴盛
8.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A. 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 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9.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
A. 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B. 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成为当时最突出的政治现象
C. 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D. 中央集权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10.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A. 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 B. 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
C. 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D.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二、综合题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1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摘编自孙超《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从材料所说“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当时南方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特点有关,可见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的印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的相关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历史著作中增加对南方开发的记载,不能体现社会经济有了质的变化,B项错误;并不是撰述越多越接近真相,C项有悖唯物史观。
2.C
【详解】
在宗主督护制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地主,答案为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详解】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适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意思是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迁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洛阳人。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④内容是均田令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C
【详解】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定都在洛阳,符合“北族王朝”的特征,答案为C;ABD均是汉族在中原地区的政权。
5.C
【详解】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农业的发展。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尤其迁都洛阳之后,在其统治区域推广了游牧经济,因此北方尤其是传统农耕的中原地区畜牧业的范围迅速扩大,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和精耕细作技术,故A项、B项不符合题意;北魏的统治区域在北方,材料中未提及江南农业发展情况,故D项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
①.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形成统一,故①为西晋。
②.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东魏和西魏是北朝时期北魏分裂形成的,故②是北魏。
③.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故③是梁。
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魏被北周取代,故④是北周。
故选D。
7.A
【解析】略
8.A
【解析】
A,通过题干“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出东晋建立后门阀政治的发展,故A正确。
B.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出东晋出现分裂割据,排除B。
C.通过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士族的出现造成君主权力弱化,排除C。
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选A。
9.A
【解析】
A.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司马睿倚仗琅邪王氏之王导、王敦等的策划和支持建立起来的,政权的管理和运行也是依靠这些门阀士族支撑的,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故谚称“王与马,共天下”,故A正确。
B.题干无法体现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故B错误。
C.“取代”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D.东晋时期,中央集权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略
11.【答案】 (1)北方由畜牧业变为农业,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措施:去胡服着汉装,三十岁以下官员不得说鲜卑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改汉姓,同汉族通婚,宣布与汉族同祖同源;
影响: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
大家庭的形成,提高了汉族文化圈的影响
(3)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2.【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东晋政府安置流民,征收赋税的需要;维护华夏正统,安抚民心。
(2)影响:解决了移民安置,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士族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加大政府管理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第5课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课堂导入
1.三国风云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风云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三国实力对比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司马炎称帝→西晋灭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2.西晋动乱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太康之治”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惠帝弱智
→贾后乱政
→八王之乱
流民起义
“永嘉之乱”
316年,西晋亡国
3.五胡内迁
鲜卑
沿东北和北部边塞散居
匈奴
并州

上党郡

陇西、关中

陇西、关中


川、鄂山区
①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③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影响:
2.1 东晋的政治制度
(1)东晋的建立
匈奴贵族刘曜军队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建立者:司马睿
都 城:建康
时 间:317-420
二、东晋与南朝
2.1 东晋的政治制度
(2)门阀士族政治
——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
《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
“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1 东晋的政治制度
(2)门阀士族政治
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
①形成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②主要特征:
A.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C.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二、东晋与南朝
2.2 江南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经验。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二、东晋与南朝
2.2 江南开发
(2)江南开发的表现
①农 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②手工业:
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 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2.3 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南朝帝陵石刻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二、东晋与南朝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战乱,内迁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1.十六国时期
三、十六国与北朝
383年,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结果前秦失败,北方混乱。
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定都平城。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北朝





内容 作用
措施 政治 整顿吏治,三长制,迁都洛阳,采用汉人制度 提高农民积极性,缓和矛盾,加速封建化进程
经济 均田制 推动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文化 汉化政策:穿汉服、改汉姓、改籍贯、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性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材料1:有人说他是一位民族交融的推手;有人说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
材料2: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利于中华民族团结;是否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社会习俗
Link经济这在edin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民族融合
民族心理
民族融合
思想文化
生产生活
民族融合
问题思考:民族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东晋
西

北魏
东魏


三国鼎立
前秦统一
黄河流域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代特征:民族大融合
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
1.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
【详解】
从材料所说“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当时南方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特点有关,可见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的印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的相关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历史著作中增加对南方开发的记载,不能体现社会经济有了质的变化,B项错误;并不是撰述越多越接近真相,C项有悖唯物史观。
2.“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北魏孝文帝迁都原文,其意义是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②不仅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大融合
④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并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详解】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适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意思是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迁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洛阳人。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④内容是均田令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北魏太武帝“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北魏孝文帝“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洛阳)军警之备。每岁白河西徙牧于并州(注:今山西太原),以渐南转,欲其习水而无死伤也。”这反映出北魏时
A.精耕细作技术明显进步
B.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业活动
C.北方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D.江南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C
【详解】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农业的发展。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尤其迁都洛阳之后,在其统治区域推广了游牧经济,因此北方尤其是传统农耕的中原地区畜牧业的范围迅速扩大,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和精耕细作技术,故A项、B项不符合题意;北魏的统治区域在北方,材料中未提及江南农业发展情况,故D项不符合题意。
4.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支持
B.将无主土地按人口分给小农耕种
C.统治集团废除了当时土地私有制
D.当时农民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B
【详解】
依据材料中“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荒地按人口分给小农耕种,以稳定社会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未使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选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未被废除;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当时农民负担比任何时候
5.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A
【详解】
根据材料中胡姓和汉名可以得出这一行为推动了民族之间融合交流,进而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文明衰落,BD不符合题意;儒学开始兴起于春秋晚期,C不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