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7 10:09: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 D.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2.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3.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令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其中的公主指的是
A.文成公主 B.王昭君 C.武则天 D.松赞干布
4.据《唐六典》载,在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城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中央和地方分片管理首都治安 B.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
C.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D.中央机构“南面而王”遵循传统礼制
5.公元818年,唐宪宗讨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叛乱后,将其管辖内的12州一分为三进行处理,并由中央派员进行管理。这一举措
A.拓展了唐朝的统治疆域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6.关于“玄武门之变”,北宋编纂《新唐书》载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这说明
A. “玄武门之变”有其历史必然性
B.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 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
D. 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7.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A. 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
D.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8.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A.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 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9.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 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0.“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直接反映了(  )
A.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 B.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C. 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 D. 宋朝时重文轻武,文教昌盛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以前的地方官制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溢立名目。南朝置有侨州郡县,形成“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局面,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由于官吏冗多,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去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汉、魏时期,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用僚佐。至南北朝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地方佐吏已多由吏部选授。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确立了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制度,并且还规定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隋文帝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背景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12.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浙江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往,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与孝文帝改革有关,故A选项错误;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故B选项错误;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是元朝的史实,故D选项错误。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故D正确;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3.A
【详解】
由材料信息“贞观十五年”可知,这位吐蕃赞普是松赞干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文成公主,故A正确;王昭君是汉代和亲女子,故B错误;武则天是唐代的女皇帝,故C错误;松赞干布是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赞普,故D错误。
4.B
【详解】
据材料“《唐六典》载”“长安城”“每处坊、市皆有围墙”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长安城的坊市格局,市有地点限制,说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严格, 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D与材料无关。
5.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宪宗在讨平地方藩镇叛乱后,将李师道的势力范围一分为三,这样就削弱了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该地的控制,从而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叛乱地区本身就属于唐朝的版图,因此唐朝的疆域并未因此拓展;B项中的“消除了”一词不符合史实,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一举措只是将李师道所辖区域一分为三,并未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C
【解析】C.“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表明前者对“玄武门之变”进行批评,后者则进行辩护,反映了两本书的作者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截然不同,说明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故C正确。
A.通过是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而不是分析“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故A错误。
B.综合多种史料可以接近确认历史的真相,但不能说是确认,故排除B。
D.还原真实历史除了新史料,原来的史料也有参考价值,故D错误。
故选C。
7.C
【解析】
C.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因此,这些措施根本上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故C符合题意。
A.题干措施主要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强化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故A错误。
B.题干主要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B错误。
D.题干的措施的作用主要不是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故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对于同一历史事实,由于评价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材料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
A.说明当时的评价者着重评价了这些重大工程的消极影响,没有全面地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因此,依据材料就无法得出“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个结论,故A项错误。
CD.两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9.B
【解析】A.大运河在内地,与边疆地区无关,故不选A。
B.根据题干“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故B正确。
C.题干与两岸城市发展无关,故不选C。
D.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并未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故不选D。
故选B。
10.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不是唐太宗的年号,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不是武则天的年号,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根据“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故C正确。
D.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宋代,故排除。
故选C。
11.【答案】 (1)背景原因:隋以前地方官制紊乱,机构重叠;地方官吏冗多,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地方行政效率低下;州郡县长官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废除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合并了一些州县;确立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命的制度;县佐须用外地人;地方官在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作用: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12【答案】 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精美;产品种类多;走向世界。
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兴旺发达,以及产品水平的精美。推动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跨越了十几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隋唐大运河
隋文帝
隋炀帝
一、隋朝兴衰
隋朝建设
政治
1. 改革政权机构, 确立三省六部制
2. 推行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3. 修订法律,创立《开皇律》,废除部分酷刑
经济
1.继续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徭役;
2.倡导节俭,统一币制、度量衡;
3.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4.兴建两都:大兴城,洛阳城;
5.开通大运河:隋朝大运河;
文化
1.修定典籍,传承汉文化;
2.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
1.
大兴城
大兴城是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是隋朝国都。直到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大兴城则成为陪都。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属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运河网络把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北京附近地区连成一体,从而以富足的南方供养都城长安、洛阳,并为北方边境提供战略保护。
隋朝大运河
勃兴速亡:刹那流星般的隋朝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指洲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尤大充惚,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乃相食。
----《隋书·食货志》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句丽。生产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正式灭亡。
B

1.大唐初建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2.贞观之治



(1)太宗即位——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文可安邦
李元吉:瞎凑热闹
李世民:武可定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贞观之治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兴办学校
(2)太宗的统治措施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
3.武周政治
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武则天
4.开元盛世

隆基
(1)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裁减冗官,精简机构;
严格选拔官吏;
恢复谏官、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
(2)检田括户
抑制国内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兴修水利,发展经济。
(3)限制佛教
提倡文教
曲辕犁
唐三彩
5.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5.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示意图
(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
(3)唐与吐蕃(和亲、会盟)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布达拉宫
唐蕃会盟碑
【思考】为何在盛唐少数民族国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
①唐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管理与联系。
②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③交通发达推动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边疆发展。
安 史 之 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
1.唐玄宗后期昏庸荒怠,朝政日益败坏。
2.边镇大将拥兵自重(安禄山)。
唐玄宗李隆基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过程
①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②中原经济屡遭摧残、国力大损,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安禄山
安史之乱影响
藩镇割据
阅读教材回答:
唐朝藩镇的由来,势力如何
发展,对唐朝的统治产生怎
样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旧部—节度使—割据地方—削弱唐中央集权
宦官专权、朋党相争
思考:宦官专权的局面如何形成?朋党相争的典型代表?对皇权有何冲击?
读教材和图,回答黄巢起义的背景
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王仙芝、黄巢起义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读教材和图,回答黄巢起义的结果
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朱温
朱温被其子所杀
五代
十国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a.五代的更替通过武力实现,因此中原地区陷于连年混战,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百姓生活极端痛苦。
b.后周君主的励精图治,使国势为之一振,为宋朝的再建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检测
1.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 D.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往,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与孝文帝改革有关,故A选项错误;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故B选项错误;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是元朝的史实,故D选项错误。
2.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令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其中的公主指的是
A.文成公主 B.王昭君 C.武则天 D.松赞干布
A
【详解】
由材料信息“贞观十五年”可知,这位吐蕃赞普是松赞干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文成公主,故A正确;王昭君是汉代和亲女子,故B错误;武则天是唐代的女皇帝,故C错误;松赞干布是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赞普,故D错误。
3.公元818年,唐宪宗讨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叛乱后,将其管辖内的12州一分为三进行处理,并由中央派员进行管理。这一举措
A.拓展了唐朝的统治疆域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宪宗在讨平地方藩镇叛乱后,将李师道的势力范围一分为三,这样就削弱了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该地的控制,从而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叛乱地区本身就属于唐朝的版图,因此唐朝的疆域并未因此拓展;B项中的“消除了”一词不符合史实,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一举措只是将李师道所辖区域一分为三,并未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唐代中叶飞钱的出现,是金融市场交易的一大特色。民间悝史云:“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以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钱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即飞钱)者。”根据材料可知,飞钱的出现反映了
A.连年战乱限制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B.古代货币纸币化的趋势,直接导致交子出现
C.长途大宗贸易发展,货币汇兑交易兴起
D.受政治特权干预,违背了市场规律
C
【详解】
根据材料“惧以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钱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等信息可知,长途大宗贸易发展,但入川交通不便,同时这时期已经出现接受汇兑的机构,反映了货币汇兑交易兴起,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惧以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钱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即飞钱)者”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长途大宗贸易发展,货币汇兑交易兴起,没有体现战乱限制了商品贸易的发展问题,故A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出现于宋朝,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飞钱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违背市场规律,故D选项错误。
5.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C
【详解】
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A项;“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说法绝对,B项错误;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