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大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21:22:40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怀仁市大地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关于“国人暴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 由国王暴政引起
C. 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性质 D. 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 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4. 某史学家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秦始皇为“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统一文字  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6.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7.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 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 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 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8.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9. 如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①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②体现了当时乐舞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 
③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④是顾恺之的代表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 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 儒学出现危机
C.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 道教的发展
11.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 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B.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 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
12. 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A. 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13. 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制度
A. 保护了先进的农耕文明 B. 使民族矛盾加剧
C. 体现了民族自治政策 D. 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14.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15. 程朱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程朱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 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 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16.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7. 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宰相制度的废除 B. 内阁权势的膨胀
C. 阳明心学的传播 D. 奏折制度的形成
18. 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 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 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封建制度的腐朽 B. 科学技术的落后
C. 八股取士的影响 D. 西方列强的侵略
19. 清初,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 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 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 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 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20.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 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 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 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21. 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
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战争费用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鸦片战争 1960万两 约4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600万两 约4000万两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 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 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D. 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22.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A.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 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C. 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 D. 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23.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24.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
A. 《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B.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C. 《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5. 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这反映了
A. 地方督抚竭力避免战乱扩大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6.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 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27.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A. 版籍奉还 B. 公车上书 C. 清帝退位 D. 武昌起义
28.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企图是
A. 签署“中日民四条约” B. 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
C.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 D. 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29.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A. 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 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30.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钱玄同提出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 宣扬西方文化 B. 废除中国汉字
C. 普及平民教育 D. 反对封建思想
第Ⅱ卷
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共40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 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8分)
3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8分)
3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
历史试题 第3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4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
1-------5 B A D B D 6-------10 D C B B A 11------15 A B A A B
16-----20 C A A C A 21-------25 D A D C B 26------30 C C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答案】
(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4分)
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4分)
(2)特点: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8分)
32.【答案】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2分)
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
(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2分)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6分)
33.【答案】
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2分)
分析:政治角度——②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经济角度——①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2分)
思想角度——⑤: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3分)
视角:近代化。(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