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凸透镜成像实验题练习(4)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1.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两个常见的光学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取______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其目的是______;
②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好实验器材后,应使凸透镜、光屏与发光体的中心大致在______;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置于光具座上50厘米刻度处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60厘米刻度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厘米;当蜡烛置于图中______点处能成放大的像(选填字母)。
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如果保持图甲中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应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小明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和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5)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需要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光屏。
(6)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8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是图丁中的___________(选填“1”“2”“3”或“4”)。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请完成下面问题:
(1)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光具座 、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移动______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
测量并记录此时的______。
……
(2)实验过程中他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此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此时的物距u为______cm,像距v为______cm。
4.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想知道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镜面垂直于阳光,在凸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白纸与透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min),绘出图乙所示的图象,可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cm;
(2)如果实验中固定好该凸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小明将蜡烛如图丙中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调节光屏的位置,观察到如图丁所示四个不同的像,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填符号)。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长度逐渐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将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
(5)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
5.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若把凸透镜换成直径和材料相同,厚度更厚的,放在原位置上,蜡烛不动,则像成立在光屏的______(选填“左方”或“右方”),这相当于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此时应戴适当的眼镜,若戴的眼镜的焦距为0.5m,则眼镜度数为______度。
6.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如图所示)。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 ______ 大致在同一高度;
(2)调整好器材后,将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的某点,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应用此成像规律可制成 ______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某点,所成的像是正立、 ______ 的虚像。如果将蜡烛从该点向凸透镜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 ______ 。(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大小不变”);
(4)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同时观察得出,像距变化量______ 物距变化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为了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用了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______ ;根据你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此时所成像的大小越 ______ 。
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f/cm 像距v/cm
1 15 8 17
2 10 30
3 12 60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并用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上,其目的是______;
(3)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在如图乙实验的基础上,将一眼镜片放在点燃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然后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该镜片是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5)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8cm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找到某一位置,使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
8.小明、小花、小红、小平四位同学都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为该实验的装置图。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_cm。
(评估实验的方案)小明方案: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小花方案:除小明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小红方案: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小平方案:与小红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步骤相同。
以上四种方案中,哪些是科学合理的:___________(小明/小花/小红/小平)。
(解决实验中问题)小花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上/下)调节。
9.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操作及数据收集如下:
(1)由图1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将蜡烛置于左侧距离凸透镜23 cm处,调节光屏后,光屏上呈现烛焰倒立、_______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制成__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3)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中心部分,像会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且变______(选填“亮”或“暗”);
(4)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的位置偏高,如图2所示,可以向______(选填“下”或“上”)调节凸透镜,再次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5)蜡烛在A点处时,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无法呈现烛焰的像,此时要看到像,应从图2中的______(填“M”或 “N”)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
10.同学们选取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使他们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小光同学选取焦距为f1=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放在图甲位置,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像,生活中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工作的;
(3)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更换焦距为f2=5cm的凸透镜,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
(4)小焦同学发现,在(3)的基础上,不移动光屏,将自己的眼镜放到凸透镜前,如图乙,光屏上也能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有______(选填 “会聚”或“发散”)作用。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具座上蜡烛的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至______;
(2)某时刻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蜡烛方向缓慢移动,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同时发现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3)某时刻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为探究“像的成因”,在图中标记烛焰顶点为A,烛焰顶点在光屏上的像点为A′,并画出了一条由A点射向凸透镜的普通光线,请在图中画出这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______
12.小明同学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玻璃板 确定像的位置 同一高度 10 C、D
【详解】
①[1][2]玻璃板不仅能够成像,而且透明,所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②[3]实验中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他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③[4]由题意知,焦点在60cm处,所以焦距
f=60cm-50cm=10cm
[5]C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A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等于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当蜡烛置于图中C、D点处能成放大的像。
2.点燃 投影仪 远视眼镜 10 向上 B 4
【详解】
(1)[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2)[2]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3)[3]把光屏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像向左移动,则需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凸透镜,即远视眼镜,会聚光线。
(4)[4]由图,物距、像距等于20cm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所以焦距为10cm。
(5)[5]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应上移光屏。
(6)[6][7]凸透镜焦距为10cm,使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8cm刻度线处,这时的u=8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像与物同侧,则人眼在B处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丁中的4。
3.同一水平高度上 光屏 像距 照相机 30.0 20.0
【详解】
(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要调节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中心使三者在同一高度上。
[2][3]将蜡烛固定好位置后,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的像最清晰,此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然后记录凸透镜和光屏间的距离即为像距。
(2)[4]观察光屏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5][6]由图可知,物距是
40.0cm-10.0cm=30.00cm
像距是
60.0cm-40.0cm=20.00cm
4.10 将蜡烛置于焦点处了 DACB 上移 35
【详解】
(1)[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为10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为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f=10cm
(2)[2]说明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则可能将蜡烛置于焦点处了。
(3)[3]由图可知,当前物距超过2倍焦距,成D所示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A所示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C所示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B所示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DACB。
(4)[4]随着蜡烛的长度逐渐变短,根据光线过凸透镜关心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光屏上烛焰的像将上移。
(5)[5]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丙所示时,物距为30cm,像距为15cm,根据折射光路可逆性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使物距达到15cm时,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此时透镜位于35cm刻度线处。
5.10.0 照相机 左 没有 左方 近视眼 -200
【详解】
(1)[1]由图甲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2)[2]由图乙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即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此时像距将增大,故应将光屏向右移动一段距离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4]
(4)[5][6]把凸透镜换成直径和材料相同,厚度更厚,此时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增强,像将成于光屏的左方,这跟近视眼的成因相似。
[7]要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由可得凹透镜的曲光度为
则眼镜的度数为
6.中心 缩小 照相机 放大 逐渐变小 靠近 大于 大 大
【详解】
(1)[1]应调整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2][3]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应用的这一成像原理。
(3)[4]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某点,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如果将蜡烛从该点向凸透镜移动,此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会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会逐渐增大。
(4)[6]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此时物距增大,像距会减小,所以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适当距离。
[7]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像在两倍焦距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大于4f,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物距变化量较小,此时像距变化量大于物距变化量。
(5)[8]由数据可知,当物距相同时,像距随着焦距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大。
[9]物距不变时,增大凸透镜的焦距,相当于物体靠近了凸透镜,所以像距会增大,像也会变大。
7.10.0 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缩小 实 远视眼镜 不能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能会聚到焦点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
(2)[2][3]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
(3)[4][5]图乙中物距大于像距,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6]将一眼镜片放在点燃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然后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即该镜片为远视镜片。
(5)[7]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8cm的凸透镜,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所以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
8.10 小红和小平 上
【详解】
[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距光心1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小明的方案只探究了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像的性质,不全面,不合理;小花方案只是探究了大于2f的某一位置,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探究不全面,并且在一个范围内只测了一个位置,实验结论很具有偶然性,不合理;小红方案探究物距逐渐减小时物体在大于二倍焦距、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两侧各有什么不同,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和像的变化规律等,探究比较全面,科学合理;小平方案探究物距逐渐增大时物体在大于二倍焦距、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两侧各有什么不同,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和像的变化规律等,探究比较全面,科学合理。
[3]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如图光屏的位置偏低,使光屏上移。
9.10.0 缩小 照相机 完整 暗 下 N
【详解】
(1)[1]焦距是指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根据图1得到焦距的大小
f=30.0cm-20.0cm=10.0cm
(2)[2][3]将蜡烛置于左侧距离凸透镜23cm处,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4][5]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透过光线,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像的亮度变暗。
(4)[6]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仍在成在光屏中央,在蜡烛和光屏固定的情况下,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5)[7]在A点处时,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无法呈现烛焰的像,是因为蜡烛处于1倍焦距内,所成的是放大的虚像,这时,我们应该从图2中的N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
10.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线或同一水平高度) 投影仪 左 发散
【详解】
(1)[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2]图甲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物距是15cm,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3)[3]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更换焦距为f2=5cm的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像提前会聚,成在光屏的前面,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侧移动。
(4)[4]在(3)的基础上,不移动光屏,将自己的眼镜放到凸透镜前,光屏上也能呈现清晰的像,像推迟会聚,即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
11.同一高度 变大
【详解】
(1)[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以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2]如图所示,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示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凸透镜向蜡烛靠近时,物距变小,则像会变大。只是不移动光屏位置时,光屏上承接不到清晰的像。
(3)[3]A点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A′,那么A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过A′,故连接凸透镜上的入射点及A′便可得到折射光线,作图如下:
12.验证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倒立 缩小
【详解】
(1)[1]可折转的光屏,说明可以使光屏位于两个平面内,而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由此可知: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2]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支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3][4]由图乙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