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7 07:40:38

文档简介

(
考号:
班级: 姓名:
班级
)
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阶段性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C B D C C B C A D C C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B A A D D D B C A C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 31.(14分)中国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
举措。(6分)
建立 “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6分)
(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述(举一个史实论述即可)。(4分)
答案】通过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或答通过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变革背景。(4分)
措施:增加考试内容。加强对政治、历史和时务的考试。(2 分)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出现弊端
(2分,任答一点即可)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8分)
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公平竞争;职务常任。(8 分。每点 2 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近代美国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6分)
区别: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6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对所选观点可以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示例一(肯定意见)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500 年后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有优势。(3 分)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观念: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了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9 分)
综上所述,上述四个 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二(修改意见)
观点: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3 分)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9 分)
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三(否定意见)
观点:该学者所提出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1900年后西方世界的衰落。(3 分)
论证:①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立法措施来帮助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观念: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9 分)
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1900年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阶段性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90分钟 总分100
一、选择题(60分)
1.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反映当时(  )
A.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 B.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看重门门第
C.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未受到冲击 D.婚姻观念的日趋世俗化、功利化
2.李贽在《藏书》中评点了800余名历史人物。他把千余年来被斥为“暴君”的秦始皇称为“千古一帝”;将商鞅、韩非列为“强主名臣”;一向被称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商人出身),也被列入“富国名臣”。这说明,李贽(  )
A.推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肯定了商品经济的作用
C.突破了儒家的价值评判标准 D.支持外儒内法治国方略
3.欧洲中世纪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是黑暗的,愚昧的,落后的;这个时代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物是教会、骑士与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笼罩着整个思想界控制着教育、思想、哲学。下列关于欧洲中世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治权力分散王权始终强大 B.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商品经济
C.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D.城市是封建主领地,没有自治权
4.威廉取得王位后,依靠辉格党把英国拉进了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成为反法同盟的主要力量。1702年安妮继承王位后,出于个人的好恶解除了大批辉格党人的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使得反法战争难以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仍然是国家权力中心 B.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C.殖民霸主地位得以维护 D.议会政党制度正式形成
5.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A.设立中朝 B.设立刺史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郡国并行制
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
D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标志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7.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  )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D.小农经济是封君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
8.《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扶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以下对该机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持地方治安 B.巩固统一帝国 C.转运地方财赋 D.抑制武将势力
9.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B.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
10.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11.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
12.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集于一身。这反映出(  )
A.雅典民主发展 B.斯巴达的独裁 C.罗马走向帝制 D.法兰克的分裂
13.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14.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其中代表法国政治制度的是(  )
A.议会君主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5.图1是反映17世纪英国政治生活的一幅漫画。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二者的“角力”可追溯到《大宪章》 ②议会的胜利实际上是民主的胜利
③《权利法案》使国王失去了全部权力 ④二者“胜负”决断于“光荣革命”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
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
17.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 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8.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19.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这一做法(  )
A.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
20.1907年,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东京演讲词》中写道:“今朝廷下诏,克期立宪,诸君子宜欢喜踊跃。”1910年,立宪派代表在《请愿代表团会议决议》中写道:“清政府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起义独立。”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步伐缓慢缺乏诚意 B.立宪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C.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入了高潮 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引发保路运动
21.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B.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缩小了城乡差距
C.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
22.1425年,明仁宗诏令:“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崇文抑武政策过时 B.科举制度走向没落
C.北方儒学全面复兴 D.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23.有学者统计,在公元1050年左右,宋代有科举出身背景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而至1150年左右,这一比例上升至约0.1%。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社会教育的发展极为缓慢 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高
C.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的功能 D.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24.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
2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
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 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
26.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27.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婢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28.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
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29.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30.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4分)中国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摘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述(举一个史实论述即可)。(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变革背景。(4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3年1月1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阿瑟正式签署彭德尔顿法。其基本要点是:
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取消文官承担的提供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
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
设立非党派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彭德尔顿法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近代美国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做为构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比喻为四个长条黑匣子,如图9所示。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图9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对所选观点可以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