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6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27 19:2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汽化与液化
一、单选题
1.汽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汽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冬天,因为使用暖空调,所以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B. 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C. 夏天,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液化使其模糊 D. 冬天,要使玻璃清晰,应该打开雨刮器
2.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化空气时,最后被汽化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氩气 C. 氮气 D. 无法确定
3.如图是四个装有相同质量水的敞口容器,放置在相同环境中,水蒸发最快的是( )
A. B. C. D.
4.生活中人们发现,如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液态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 B. 水蒸气与液态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C. 水蒸气液化时,水的内能减少 D. 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
5. 五莲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療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从山中冒出的烟 B. 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
C. 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 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6.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冬天湖面结冰 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
7.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的水蒸气变为“白气”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华 B. 液化 C. 汽化 D. 熔化
8.夏天,饮料罐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擦干净,放置一会儿,其外表面仍会变湿,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凝华
9.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中对水的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缥缈的雾”是凝华现象 B.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 “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10.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 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 于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1.表为几种物质的沸点,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物质,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氧化碳
沸点/°C -180 -196 -78.5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所有气体一起被液化,无法分离
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冷藏的饮料,过一会儿,瓶的外壁会“出汗”,这是( )
A. 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B. 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C. 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 水蒸气的熔化现象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为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冷凝剂是热的“搬运工”,把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工作时,冷凝剂在蒸发器里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在冷凝器中液化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根据冰箱的工作原理,冷凝剂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________(选填“低沸点”或“高沸点”)。
14.如图是小桂家的电热水器下面连接的热水管和冷水管,小桂洗热水澡时经常发现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而右水管的外壁上却没有水珠,仔细观察这些水珠并不是溅上去的,这些水珠的形成是属于 现象,该现象是 (填“吸热”或“放热”)过程,由此可知左水管是 (填“冷”或“热”)水管。

三、解答题
15.有人用锅煮鸡蛋,当水烧开之后,为了使鸡蛋快点烧熟,他加大火力,让水沸腾得更加剧烈些,试用科学原理分析他的做法是否合理。
四、实验探究题
16.用一支带有注射针头的玻璃注射器,抽动活塞吸入乙醚少许(约1-2mL)).取下针头,套上橡皮帽.使乙醚被封闭在注射筒内,抽动活塞。可以透过玻璃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乙醚成为气体:松开活塞并压缩活塞,发现液态乙醚又出现了。
乙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刺激性气味,带甜味,极易挥发。在空气的作用下能氧化成过氧化物、醛和乙酸,暴霹于光线下能促进其氧化。当乙醚中含有过氧化物时,在蒸发后所分离残留的过氧化物加热到100℃以上时能引起强烈爆炸:这些过氧化物可加5%硫酸亚铁水溶液振摇除去.与无水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也会发生猛烈爆炸。乙醚溶于低碳醇、苯、氯仿、石油醚和油类.微溶于水.熔点-116.3℃.沸点34.6℃;易燃,低毒。
(1).实验过程中,乙醚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液化的? 1
(2).某同学在实验中并未出现乙醚消失的现象,则可能的原因是 1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解答】冬天,使用暖空调,车内的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挡风玻璃上形成雾气,故A、B错误;
夏天,开启制冷空调后,车外的空气温度高于车内车外空气,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挡风玻璃上,可以使用雨刷刮掉,故C正确;
冬天,雾气出现在车内,用外面的雨刷解决不了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 A
【解析】【分析】沸点是物质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一般情况下,沸点以下熔点以上为液态,而沸点以上为气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氮气的沸点最低,它最先沸腾变成气体;氧气的沸点最高,它最后沸腾变成气体,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 D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的高低、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液面上方的气流的快慢、液体的种类。
【解答】解:A、烧杯中的水的表面积不是最大,水蒸发不是最快,A不符合题意;
B、锥形瓶中的水的表面积不是最大且锥形瓶的口较小,水蒸发较慢,B不符合题意;
C、烧瓶中的水的表面积不是最大且烧瓶的口最小,水蒸发最慢,C不符合题意;
D、水槽中的水的表面积最大,且水槽的口最大,水蒸发最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 B
【解析】【分析】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比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所以会严重些。
【解答】解:
A、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故A正确;
B、水蒸气与液态水是同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故B错误;
C、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C正确;
D、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会造成皮肤损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5.【答案】 D
【解析】【解答】雨后的山上总有很多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的.山顶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
故选D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的雾气是什么状态,然后知道这种状态的物质从哪来的.雾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来的
6.【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B、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C、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D、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雾、雨、露这三种物质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7.【答案】 B
【解析】【解答】北方的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户外的人们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外面的冷空气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选B.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是放热的.
8.【答案】 C
【解析】【解答】由于从冰箱取出的饮料罐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从而使饮料变湿了;如果马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饮料罐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不能及时擦干.
故选:C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液化.
9.【答案】 B
【解析】【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看是由什么状态形成的,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10.【答案】 D
【解析】【分析】 点拨:干冰容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吸收大量热量。二氧化碳气体没有颜色,在空气中看不见。干冰升华吸热会起到显著的降温效果,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小水滴。
【解答】A、二氧化碳气体无色.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属于吸热过程;水蒸气是无色气体,不符合题意。
C、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不是熔化,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吸热,使瓶口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 C
【解析】
【分析】掌握液体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的条件:吸热和达到沸点;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解答】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氧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很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因此降温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沸点最高的,即二氧化碳。
故选C
12.【答案】 C
【解析】【分析】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温度很低,饮料瓶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就像是瓶的外壁“出汗”了。
【解答】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较冷,饮料瓶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从外面看就像是出汗了。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3.【答案】 汽化 (或蒸发);放热;低沸点
【解析】【分析】冰箱的冷凝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工作时液态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或蒸发)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冷凝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中液化放热。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根据冰箱的工作原理,要求冷凝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低沸点。
故答案为:汽化(或蒸发);放热;低沸点。
14.【答案】 液化;放热;冷
【解析】【分析】根据液化的定义和液化的方式分析水管外壁水的来源;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降低温度能使气体发生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这些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只有当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时才能发生液化现象,因此左水管为冷水管。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冷。
三、解答题
15.【答案】 不合理。因为当水沸腾后其温度已经达到水的沸点100℃,如果继续用大火加热,水温仍然是100℃,不能缩短鸡蛋煮熟时间,所以只需要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这样还能节约燃料。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加大火力,水会继续沸腾,但温度不变,所以不能缩短鸡蛋煮熟时间,所以只需要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这样还能节约燃料。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乙醚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实现液化的
(2)活塞密封不好,抽动活塞的力度太小等
【解析】【分析】因为乙醚的沸点较低,容易气化也容易液化,通过压力改变有较明显的现象
【解答】(1)用力压活塞,即压缩注射器内的乙醚蒸气,会发现有液态的乙醚产生,故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2)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这是因为气压降低,沸点降低,乙醚发生了沸腾,若没有出现乙醚消失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活塞密封不好,抽动活塞的力度太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