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北魏孝文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下列有关“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代役税 B. 征收对象为受田农民
C. 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简化了税收名目
东晋初期,琅玡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士族专权取代皇权政治 B. 出现了权力制衡机制
C. 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五代十国 D. 黄袍加身
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 “三教合归儒”的推动
C. 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 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这说明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影响是()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加强北部的边防
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 巩固隋朝的统治
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A. 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 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 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 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 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 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唐代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皇帝的旨意以及中书省、门下省议定的事项最后均需交由尚书省负责具体实施,唐太宗也曾指出:“尚书省,天下维纲,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这反映了当时尚书省
A. 为宰相集体议事的主要部门 B. 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 具有行政事务的最终决策权 D. 负责中央政策及文书的制定
唐文宗时,宰相郑覃宁愿将孙女嫁给士族出身的九品小官崔皋,也不肯与皇太子联姻。唐文宗尴尬地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说明唐代
A. 士族阶层兴起 B. 择偶标准多元 C. 皇权受到挑战 D. 重视门第观念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 凸显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B. 反映了市民地位的提高
C. 加速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D. 促进了棉织技术的进步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道教地位上升
C. 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摩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
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所谓“部曲制”),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如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讨卓战争,地方豪强率部曲归附曹操的先后有李典、许褚、任竣等人。……西晋末的大混战,豪强世族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以北方陆续逃来的大量农民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2)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分裂为后来隋唐的再统一孕育着条件。请归纳这一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的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治安状况,故A错误。
B.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错误。
C.题干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正确。
D.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故B正确。
A.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庸”是一种代役税,,故A错误。
C.征收“调”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故C错误。
D.唐朝的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门阀政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取代”的说法错误,故不选A。
B.题干没有体现权力制衡机制,故不选B。
C.士族位高权重,削弱了皇权不利于政权稳固,故不选C。
D.根据“‘王与马,共天下’……士族相继掌权”说明东晋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统治,故选D。
故选D。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开元末年唐玄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于755年爆发叛乱,该叛乱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所以这一“恶瘤”的产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A正确。
BCD.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统治黑暗、腐朽的结果,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故不选BCD。
故选A。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题干“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可以看出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促进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
A.本项是大运河修建的主观目的,不是影响,排除A。
B.大运河位于东部,与加强北部边防无关,故B项错误。
D.本项在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的准确解读,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汉音”是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而形成的,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排除D。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可知,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D正确。
A.宰相权力的变动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变动,和地方藩镇无关,故排除A。
B.中书门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与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故排除B。
C.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还是平民无关,故排除C。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反映了唐代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甚至皇帝的旨意也要交尚书省负责具体实施,唐太宗也提出“尚书省,天下维纲”的政治理念,这说明尚书省在唐代具有很高的地位,拥有相当重要的权力,故B正确。
A.宰相集体议事的机构是中书省,故A错误。
C.在专制体制下,行政事务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C错误。
D.尚书省负责执行决议,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门阀士族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中看不出士族阶层兴起,故排除A。
BC.此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
D.根据题干信息“宰相郑覃宁愿将孙女嫁给士族出身的九品小官崔皋,也不肯与皇太子联姻”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影响,故 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衣冠南渡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正确。
B.题干并没有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相反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时期唯才是举的倒退,故B错误。
C.题干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错误。
D.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就不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气象,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题干“7世纪的中国”可知,这是唐朝统治时期,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交融。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所以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A正确。
B.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市民地位的提高无关,故排除B。
C.社会风气的恶化在题干无从体现,故排除C。
D.题干和棉织技术无关联,故排除D。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儒道佛的融合,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元始天尊的十戒”反映了道教思想;题干“不得违弃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反映了儒家思想;题干“不杀生”反映了佛教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故A正确。
B.题干无法体现道教地位上升,故B错误。
C.唐代时理学还没有产生,故C错误。
D.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故排除A。
B.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此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排除B。
C.从题干中的“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 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徒如此主张是为了让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C正确。
D.题干中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C。
16.【答案】(1)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支持割据混战的军阀。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如十六国时期,内迁的“五胡”和汉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之间不断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西晋时八王之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如东晋南朝时高门士族把持朝政。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解析】略
17.【答案】(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说明:①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多国周游讲学。玄奘取经借鉴了佛教并传播了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到达日本,传授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也借鉴学习了日本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在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进程中,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借鉴与交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是双向交流。
(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列举出了三个例子,因此,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如选取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数、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本题考查唐文化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一“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可知多元开放;由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