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
二、中央机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走向成熟
三、赋税制度: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严复
一、选官制度: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
先秦:世官制,依据血缘选官,世代承袭
战国后期—秦:军功爵按军功选官
两汉:察举制,按品德和才能选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选官
1
2
3
4
九品中正制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特点:由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为只看重家世
影响:
①积极: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晚清人口四亿,乡试相当于28.5万人里面出一个举人;会试平均133.3万人出一个贡士,合计300名;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雁塔题名:慈恩寺
神童诗
汪洙 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致青春:用三年辛苦,博取一生富足。
评价:也可划教材P38最后一段
1.考试选官相对客观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3.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4.明清以后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社会转型。
10
行政体系的演变:属于专制主义范畴
1
2
3
4
秦朝:三公九卿
西汉: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
魏晋:三省雏形
二、中央机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走向成熟
二、中央机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走向成熟
请根据P39下图并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省六部是如何分工、运行的?
②三省为什么办公机构却被隔离成成内廷、外廷两部分?
③参与决策内廷被分为中书、门下两省,这一设计有何作用
④行政体系中的尚书省六部,剔除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这有何积极意义?
12
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三,分割行政流程
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唐纪九》
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13
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三,分割行政流程
评价:集体议政,减少失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三分相权,加强皇权;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演变: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唐高宗政事堂迁于中书省,后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14
三、赋税制度: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
1
2
3
4
先秦:贡赋制承认私田
秦汉:编户齐民以户、人丁为主
北魏:租调制
隋唐:租庸调制
秦汉时期农民负担主要有三项
租:定率田租,土地征收的税额;
赋:算赋(对成年人征收)和口赋 (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役:徭役、兵役。
历代的土地租税制度大致情况如图:
1.租调制→租庸调制
基础:均田制
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意义: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租调制:以定额田租代替定率田租,增产不增租;以户调代替汉代的人头税,增人不增调。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2.两税法:唐中后期
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加快增长,这就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农民头上。当农民实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者逃离农庄,或者将土地认在一些豪族权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缴纳收成一半的地租,与朝廷的赋税相比要轻一些。这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余农民的负担。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两税法改革原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激化;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度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17
2.两税法:唐中后期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均田制 政策基础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按人丁纳税 征税依据 以土地、财产为主
田租、力役、贡品 征收名目 户税、地税,一切杂税、杂役
征收实物 征收形式 征收钱币为主
普通民众缴纳 王公贵族官商免征 征税对象 除王公外
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对人身控制较大 人身依附 减轻人身控制
合作探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两税法的评价:也可划教材P38最后一段
1.进步性:
①扩大征税面,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国家财政税收;
②由人丁税逐渐过渡到土地税,是我国赋税制度的进步;
③统一了税制,按照贫富程度征税,较为公平。
2.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法度松弛,官员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③折钱纳物,加重了人民负担。
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条件,即“尽管社会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货币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租税改按货币计征的条件还不充分具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习近平
创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