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素材+课件(共30张PPT)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素材+课件(共30张PPT)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14:50:50

文档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雷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文章,把握作者观点,理清作者思路
2.细读有关文段,掌握铺陈、类比和繁育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待,而雨果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二、书信之忆
1.这是巴特勒上尉写给雨果的什么?
明确:一封书信。书信的格式:
称呼
问好:
正文
此致
敬礼/祝福语
署名
日期
2.课文书信格式
先生:
正文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三、强盗之恶
1.巴特勒上尉本想向雨果求得什么?
明确:(第1段)“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
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明确:求得赞誉,歌颂赞美他们的丰功伟绩。
2.雨果给的回答是什么?
明确:第3段:圆明园,世界奇迹、人类文明瑰宝!
第5段:两个强盗抢劫焚毁了圆明园。
第6段: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第7-9段:这两个强盗叫法兰西和英吉利,希望归还脏物。
第10段: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3.所以雨果的立场是什么?
议论性文章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明确:雨果的立场——批判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焚烧圆明园的行为。
论证过程的梳理方法:勾画关键句——概括内容——建立段间关系。——概括作者的观点
三、想象之奇
1.巴特勒上尉为什么要向雨果求赞誉?
明确:雨果,法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也被人们称为浪漫主义的语言大师。
2.请在第三段勾画出他能体现浪漫主义的语言
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
原文: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明确:雨果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浪漫主义的语言给人圆明园盛景强烈的冲击力,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抢劫毁坏圆明园做了铺垫。
补充:圆明园修复后的视频
3.如此盛景的圆明园作者认为它的地位如何?(类比)
原文: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补充: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的图片。
类比:指比较不同物体的相同之处。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回忆链接:《虽有佳肴》类比手法“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四、反语之妙
1.然而“亚洲文明”“世界奇迹”的圆明园结局怎样?
明确: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②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形成讽刺辛辣的表达效果。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巧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批判,辛辣地讽刺了引发联军的强盗行为。
2.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这是不爱国吗?
明确:站在人类的良知上,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小结:
本文难点:梳理议论性文章的结构;概括议论性文章的观点。
本文重点:铺陈 反语 类比(共30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待,而雨果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PART.01
书信之忆
书信格式
称呼
问好:
正文—————————————————————————————————————————————
此致
敬礼/祝福语
署名
日期
雨果之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正文——————————————————————————————————————————————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PART.02
强盗之恶
思考:巴特勒上尉本想向雨果求得什么?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求得赞誉,歌颂赞美他们远征的丰功伟绩。
思考:雨果给的回答是什么?
第3段:圆明园,“世界奇迹”,人类文明瑰宝!
第5段:两个强盗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第6段: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第7-9段:这两个强盗叫法兰西和英吉利,希望归还脏物。
第10段: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思考:雨果的立场是什么?
小贴士
·议论性文章: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雨果的立场:批判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焚烧圆明园的行为。
探究全文论证思路
勾画关键句
概括内容
建立段间关系
论证过程的梳理方法:
概括作者观点
立场态度表达的基本思路
10:以上就是全部赞誉
4-9段:怒斥强盗行径
3段:大加赞美圆明园
1段:英法联军求赞誉
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
圆明园毁得让人心碎
批判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焚烧圆明园的行为
PART.03
想象之奇
思考:巴特勒上尉本想向雨果求得什么?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求得赞誉,歌颂赞美他们远征的丰功伟绩。
思考:巴特勒上尉为什么要向雨果求赞誉?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浪漫主义的语言大师
请在第三段勾画出他能体现浪漫主义的语言。
请你想象……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那就是这座园林。
用中国古典建筑的特殊元素美化圆明园
瑰丽的想象,夸张的语言,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此处用的是什么手法?
小贴士
· 铺陈: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
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科技复原的圆明园
如此盛景的圆明园作者认为它的地位如何?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类 比
小贴士
· 类比:指比较不同物体的相同之处。
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回忆链接
《虽有佳肴》类比手法“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原 文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改 文
在中国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中国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vs
比读后思考:雨果为什么不说是“中国”的呢?
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表达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
PART.04
反语之妙
“亚洲文明”“世界奇迹”的圆明园结局怎样?
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2.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正面揭露强盗行为,刻画贪婪虚伪的本性。重读、讽刺、愤怒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此处用了什么手法?
反语
小贴士
·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形成讽刺与批判的表达效果,语气更强烈。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这是不爱国吗?
站在人类的良知上,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小结
本文难点
梳理议论性文章的结构
铺陈 反语 类比
本文重点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