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原始人的创造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我县县城和各个乡镇中学,美术基础参差不齐。依据学生情况,深入浅出地把要讲的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讲得学生愿意听,喜欢听。避免死记硬背美术作品的作者、年代、艺术特点。努力把美术作品带入他们创作的哪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下,比较多的用到比较式鉴赏法。
教学工具
ppt、美术教材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艺术的多种形式及其功能,理解美术在原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讨论,认识原始艺术与观念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审美情操,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原始艺术的多种形式、功能、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认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生存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生互问好
视频导入——电影《疯狂的原始人》片段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主动地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山顶洞人的项链就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装饰品,除此之外还发现他们使用的骨针,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编制衣物,体现出原始人的爱美之心。到了新石器时代,则出现了美与实用相结合的美术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原始人的创造。
环节二 新课导入
一、 彩陶
在光滑的陶胚上用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入窑烧制后表面形成多种颜色的美丽图案的陶器。
1、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活动:请从色彩、造型、纹饰方面对这俩个彩陶进行比较分析。
提问:这个彩陶盆直径足有39.8cm,并且上面还装饰了精美的纹饰,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它是儿童会棺的棺盖,而人面鱼纹它具有巫师的身份,把它装饰在上面也是为了让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祈福的。
(展示三鱼纹和变体鱼纹彩陶盆图片)
提问:他们的纹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鱼为主题,那当时的人为什么要以鱼为题材呢?
原始人他们生活在两河流域较多,那时候的鱼是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他们把鱼画在上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祈求每天都有丰厚的事物。
2、 马家窑文化——涡纹四系彩陶罐、旋纹尖底彩陶瓶
小组活动: 以小组的形式,请从色彩、造型、纹饰方面对这俩个彩陶进行比较分析。
提问:它们的纹饰其实也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和水有关联,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原始居民的生活本来就离不开水,在人和水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从而表现在彩陶纹饰上。
3、 龙山文化——橙黄乳钉纹鬶
形态如鸟,作为炊具使用。器身用三袋足支撑,颈部和器身用一个叫做鋬的东西进行连接,方便提拿;颈部还饰有一个尖状物为流,方便倾倒。纹饰就比较简单,以乳钉纹和凸弦纹为主
4、小结
(1)造型——以生活常用器皿为主,实用多样。
(2)纹饰——以表现渔猎生活及常见事物的抽象几何纹为主,简洁流畅
(3)色彩——采取天然的红黑白三色,搭配陶土本色,朴素和谐而不乏明度对比
二、 原始的玉器
玉器一般指壁、琮、圭、璋、璜、琥六种,并通过这六种玉器去指代天地和四方,因此玉器在原始时期是非常宝贵的。
1、良渚文化——玉琮
神人兽面纹:表现为一个羽冠神人手里拿着一个眼大鼻宽咧嘴的兽面。
活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神人兽面纹(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神人兽面纹实际宽度不足4cm,高3cm,在如此小的范围内还能刻画这么精细繁密的图案,可见玉琮制作技术难度非常高,制作材料也很稀有,物以稀为贵,因此它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是权力的象征。
2、红山文化——玉龙
为一个卷曲的c形,背上有一长鬣与身体结合,形成飞腾的效果,头部用棱线画出眼睛和眼角,吻部形态如猪。
小组讨论:龙这一虚构动物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呢?
三、 岩画和壁画
1、阿尔塔米拉洞窟——《漂浮的野牛》
漂浮的野牛位于洞窟窟顶处,野牛形态各异,有的呈现出蜷曲的姿态,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2、拉斯科洞窟——《公牛大厅》
公牛大厅位于主厅,其中一只公牛形象长达5米,线条粗壮简单,充满了原始气息,表现出了原始人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四、 雕塑
1、雕塑孕妇像——圆雕、陶塑
2、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圆雕、石雕
3、持野牛角的女人——浮雕、彩绘的石灰石
强调女性的生理特点,表现出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信仰。
五、 建筑
英国——巨石阵
最外为环形,中间为一圈蓝砂石,最内侧为5座三石塔,阵外立有“踵石”,与天文观测或巨石崇拜有关。
环节三 素质拓展
巫术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
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实践劳动
环节四 课后作业
结合本课所讲内容,收集相关资料,谈一谈你更认同艺术起源于巫术说还是劳动说?并结合美术作品写一篇500字的鉴赏文章。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起源的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许多学者对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其中主要的有巫术说和劳动说,但无论是巫术说还是劳动说都体现出了原始人的智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1、用词太过绝对化。在讲授彩陶部分中,我向学生提问到“仰韶文化为什么以鱼纹为主?”时,学生给出答案后,我总结“因为鱼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来源,把鱼纹装饰在上面以此来祈求每天都能获得丰富的鱼食”。但这里“唯一”一词用词太过绝对化,而按事实来说原始人的食物并不仅仅是鱼食,还有果子等,反而会造成学生们的误解,不利于课堂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可将“唯一的食物”更正为“对他们很重要的食物”会更加有说服力。
2、课堂评价和课堂活动安排不充分。在讲授玉器部分中,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神人兽面纹的绘画活动——由两位同学上黑板上描绘,其他同学在纸上画。但学生画完后,在评价环节中却没有太体现出“自评、互评与师评的结合”,并且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概括,学生可能没有办法从我的评价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点评,如绘画过程中的表现,用线特点、造型能力、细节观察等,这样评价内容会更具有意义。其次,在讲台展示优秀作品时,因为画纸和绘画工具的局限,有同学提出“看不清楚”,从中可以发现在课堂活动的细节安排上还有待改进,可将优秀的作品分发下去传递欣赏或者通过多媒体进行投屏会更直观。
3、课堂时间的分配没有把控好。在彩陶与玉器部分讲授完毕后,留下的时间只有最后10分钟左右,而剩下的内容还比较多,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速度较快,与学生的互动未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也可能不能快速的掌握和理解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并且在适合环节里稍微看一下当前的时间,及时止损。
4、授课中走动频繁。在授课过程中,最好能够站定一个位置,不要有太多的走动,如走动频繁学生可能会觉得有所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