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查尔斯 狄更斯
环节一:新课导入
单元学习目标:
(1)联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
(2)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
(3)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写小小说。
狄更斯的资料介绍: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传》、《老古玩店》、《艰难时世》等。
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 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 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环节二:初步感知
1.把握小说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2.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还未出生,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大卫出生以后,就和母亲及女仆佩葛蒂一起生活。她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一个人身上,这段日子过得平静而愉快。 不久,母亲改嫁,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佩葛蒂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大卫回家后,后父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情谊。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辟果提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辟果提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爱弥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艾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但这时,大卫堕入情网,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为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辟果提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提福兹拋弃后沦落在伦敦的爱弥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海上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桅杆上攀着一个濒死的旅客。海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 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是诱拐爱弥丽的斯提福兹!爱弥丽怀念海穆,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安宁,终身不嫁。最终大卫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佩葛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3.梳理情节
序幕(1-5) “我”在货行做童工
开端(6-22)初识米考伯先生
发展(23-44)入住米考伯先生家
高潮(45-52)探监米考伯先生
结尾(53-54)搬离米考伯先生家
4.寻找线索
阅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很快地捕捉住两条主要的线索:
一是“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成长变化;
二是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自由的故事。
环节三:人物形象分析
1.米考伯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细读文本,尝试分析米考伯先生的人物形象特点(提示:找出具体语句,并进行批注,从肖像、语言、动作、侧面等描写方面分析。)
肖像描写: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古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长相滑稽、穿着考究、虚荣、爱面子)
1.米考伯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2)语言描写:“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言谈幽默、说话爱拿腔拿调、善良、迂腐、盲目乐观)
1.米考伯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3)动作描写: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盲目乐观)
小结:米考伯主义
“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2.米考伯太太人物形象自主分析
生活不尽如人意
善解人意
理性坚强
爱慕虚荣,肤浅
能力低下,不务实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2.思考探究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一方面,对米考伯一家的遭遇表示同情;
另一方面,对米考伯夫妇的盲目乐观、爱慕虚荣等思想态度给予善意的批评,并加以幽默的讽刺。
3.独特的视角——“我”
本文选取什么样的叙述角度 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进行分析。
(1)本文选用第一人称叙事,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快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我”抒发情感,对作品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波折性,更生动形象。
(4)通过“我”的视角,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4.“我”的形象分析
“我”当童工以后,结识米考伯一家的过程中我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初到货行:充满抵触,感到屈辱
生活在米考伯家: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
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同情,痛苦加深
每周六晚上: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搬家后:放下重压,平淡接受生活
5.“我”的形象分析
从“我”的成长变化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我”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对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感到同情,愿意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苦,愿意掏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米考伯夫妇;乐于被米考伯太太指使去帮忙典当餐具;前去探视监狱中的米考伯先生,并租了附近的房子和他们共患难。
(2)“我”积极进取,努力坚强。做童工虽然辛苦,但是都坚持下来了,并将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自己想象的世界。
6.思考探究
米考伯夫妇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米考伯夫妇是“我”的房东,是“我”当童工后接触较为密切的人物。
米考伯夫妇需要我,这在精神层面上带给我一定的富足。
“我”与这对夫妇有着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共患难、共陪伴。
环节四:环境分析和主题探究
1.把握环境分析技巧
(1)看——写了什么环境(有何特点?)
(2)想——环境成因?(根源)
(3)挖——塑造这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组内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圈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并填写以下表格。
环 境 描 写
所处环境 具体描写 环境作用
货行的房子又颇有就,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第2段)
米考伯家
体现监狱环境的恶劣;
侧面突出了“我”去探监的善良与真诚。
货行
监狱
体现工作环境的恶劣;
烘托“我”绝望地心境;
揭示英国童工制度的丑恶。
展现米考伯一家的贫穷窘境;
侧面突出米考伯先生的爱慕虚荣;
推动下文追债和入狱的情节发展。
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第24段)
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第46段)
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第48段)
环境描写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暗示社会环境。
(2)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3)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
(4)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 交代了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6)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7)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环境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3.主题思考
结尾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
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活苦难与困境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信心,能够拥有自强不息的勇气,能够怀有善良与真诚。同时,也说明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
主题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