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明代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除了使用“针路”(罗盘方位)、“更数”(水上里程)等航海技术,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牵星过洋”(星辰定位)技术,从而到达非洲东海岸一些地区。由此可知( )
A.阿拉伯人航海技术高超 B.地理环境制约东西方交流
C.中国传统航海技术落后 D.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
2.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因而明代阁部争权现象严重。明代的六部能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因素是( )
A.六部受尚书省统属 B.司礼监的牵制作用
C.六部享有丞相的决策权 D.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明确职权范围
3.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 )
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 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 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
4.明朝时,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通过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
C.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5.明洪武十七年,设司礼监,掌纪录御前文字之职。明成祖时,内阁逐渐参与机要,后因获得票拟权而地位日隆。明宣宗时设内书堂,选用内阁成员为教习,教导司礼监太监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一变化( )
A.标志中央决策权力发生转移 B.表明司礼监凌驾于内阁之上
C.本质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说明皇帝意在调和双方关系
6.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奏章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B.削弱了六部权限
C.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D.完善了行政体制
7.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分守道、分巡道通称为“监司”,职在监督府县各官:总督和巡抚主持本省各官的“大计”考课,府县长官也有责任督察所属;总督与巡抚之间也可“密奏”对方。这反映出清朝( )
A.以制衡方式防止官吏腐败 B.有效规避了中央决策失误
C.注重地方监察体系的建设 D.中央下达的政令畅通无阻
8.清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
A.民间商人阶层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完全满足
B.清代闽粤地方政府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化
C.清朝有条件开放海外贸易以维系封建统治
D.朝廷力图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朝贡体系之内
9.赵尔置在《清史稿》中记载,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 )
A. 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B. 内阁仅是皇帝咨政机构
C. 丞相权力不断下降 D. 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10.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这表明军机处( )
A.参与国家的机要事务 B.机构十分简单
C.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直接统领六部
11.“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12.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
A. 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 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 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 用思辨方式米对待理学
13.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A.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具有一定的早期启蒙色彩 D.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诉求
14.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提出天下本就是大家的天下,国家也是大家的国家,“为官者,当以为官之道来为天下负责;为民者,当以为民之道为天下负责”。该思想( )
A.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B.宣扬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C.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5.王守仁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守仁( )
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B.主张知行合一
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D.认为人性本善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摘编自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如吴伟业的歌行诗和王士禛的神韵诗,陈维崧的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的出塞悼亡词,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戏曲,汪中的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中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摘编自《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三代皇帝清世祖(顺治)定鼎中原、基本统一全国之后,到第四至六代皇帝清圣祖、世宗、高宗(年号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清朝统治进入了鼎盛阶段,通常被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
康、雍、乾三朝又为我们留下了何种精神遗产呢 不可否认,清人雄健尚武,开拓疆土,吾国今日之广大疆域,多赖清人之武功。清人整理、研究文化遗产的苦功,也令后人钦佩。乾嘉学者的研究及《四库全书》等的编修,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清人在文学上(尤其是小说)的成就也不可磨灭。然而,清人给我们留下的负面遗产,至少有三个方面,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其一,是清人的民族压服政策。其二,是清人的极端专制主义。其三,是清人的思想钳制政策。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李华川《“康乾盛世”说渊源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D
解析:明朝六部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原因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其权利的大小由皇帝决定,所以会侵占六部的职权,故D正确;明朝不存在尚书省,故A错误;明朝内阁与六部争权与司礼监无关,故B错误;六部不享有决策权,故C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材料信息反映了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可知内阁大学士在宫廷里办公,地位要高于其他翰林学士,故选A项;材料体现出内阁大学士可以在宫中的文渊阁办公,并不能体现出其性质,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成员的来源变化,故排除C项;材料变化体现的是翰林院学士与内阁大学士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办公,并不能体现出中枢机构膨胀,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为防范吏部权重……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与吏部的制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与吏部的制衡,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吏部,“六部”说法错误,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
6.答案:C
解析: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监司“职在监督府县各官”“总督和巡抚主持本省各官的‘大计’考课”“总督与巡抚之间也可‘密奏’对方”等信息说明清朝利用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加强管辖,注重地方监察体系的建设,故C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加强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并未体现分权与制衡,不能说明以制衡方式防止官吏腐败,故A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清朝利用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加强管辖,不可能规避中央决策失误,故B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了清朝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管辖,并未反映中央下达的政令实施情况,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C
解析:材料是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角度来解读黄宗羲的思想的,由材料“构筑了……桥梁”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有着重大影响,C项与之相符。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启蒙思想对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极小,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应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蒙色彩,但是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诉求,因为从总体上来说,当时只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官者,当以为官之道来为天下负责;为民者,当以为民之道为天下负责”可知,顾炎武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作用,这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社会责任感,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的作用,未涉及民主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C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1.特点:强调“情”的主体地位,以“情”维系“理”,实现“情”“理”的和谐统一。
背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宋明理学的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道学家的虚伪。
2.特征:文体较之以往各代更加多样,文学领域更加繁荣。
表现: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数量超过以往各代;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词、古文等重新振兴起来;文体有创新,优秀传世的作品较多,且造诣很高。
3.认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文学都与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或专制环境下,人们的情感普遍受到压抑;民主环境下,人们的情感较为开放);理性的情感、有前瞻意识的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要理性地看待古代中国文化。
解析:
17.答案:示例:“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前的辉煌。“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年间到乾隆时期,清朝国家疆土达到顶峰,传统经济继续发展,传统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并取得巨大成就。从这些角度讲,“康乾盛世”是传统封建社会的盛世。“康乾盛世”也是中国走向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以军机处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外交上坚持“天朝上国”观念,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封建经济基础,但统治者仍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民族关系上,清初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些措施导致了中国与世界隔离,逐步落伍于世界。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对于“康乾盛世”的看法既要看到它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封建社会的没落。成就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传统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总结方面进行阐述;没落可从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外闭关锁国、思想文化专制等方面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