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陆游
《书愤》
激趣导入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在62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书愤》。
诗题解读
《书愤》: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起来,即书写心中的愤懑。
而陆游心中的愤懑之情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陆游的生平,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壹
知人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以前学过陆游的《游山西村》、《示儿》《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作品,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陆游”介绍诗人,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 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者词组
“一个可怜的陆游”。因为陆游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历经磨难的陆游。"因为陆游生活在南宋,饱经战乱。
“一个不得志的陆游。”他渴望报效国家.但统治者没有给他机会。······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贰
论世
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年陆游的情况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 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隐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时代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主战派),触犯了投降派(主和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叁
诵读
诵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先听一下这首诗的名家诵读,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悲愤
下面集体朗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肆
语法难点
1,抒情主人公是自己,因此主语省略。如“那知”、“北望”的主语“我”省略。
2,颔联属于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省略主语、谓语,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画面。(在诗词中经常出现大量名词(纯景致)的密集排列——列锦的修辞手法。)
当代著名修辞学家谭永祥先生说:“列锦”语法现象——句中没有形容词做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抒怀。
翻译中的语法难点
请四位同学上台展现诗句的翻译,每人一句。其他同学请拿出纸笔,自主翻译全诗。
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气如山啊。
我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上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伍
问题探究
翻译完了,老师有几个问题不太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选择一个为老师解答:
(1)首联的“世事艰”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气如山”中“气”怎么理解
(2)颔联写了什么 用意在哪
(3)颈联的“空”最传神 为什么
(4)尾联提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诗人为什么称颂诸葛亮的北伐
(1)艰: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张抗金而受到的打击与迫害。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 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 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 、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名将,却被秦桧等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38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由此可见“世事”多么艰难!
(1)“气如山”应联系上下句来理解.
承上理解“早岁那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 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承下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2)“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追述了 25 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借火热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希望奋战沙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3)塞上长城,大家提前查了没有,谁来说说:这里使用了什么典故?而且用得不著痕迹,非常高妙。
“空”字:作者以长城自比宏伟志向无法实现的沉重的失落感已: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却已衰老的悲愤之情。
(4)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并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诗歌结尾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表明诗人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前两联表现诗人早年的形象:豪情满怀,渴望抗金杀敌,收复失地。后两联描写诗人晚年的形象:虽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却仍渴望建功立业、矢志不渝。前后形成了对比。
陆
拓展巩固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的特点.也会打上自己的生活轨迹的烙印 大家看下面三首诗请判断一下,哪一首是陆游的作品
(送韩侍御之广德》:“昔日绣衣何足荣 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夜将晓出篱内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内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北方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