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漂浮的山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查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新 词。
2.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在阅读过程中旁批。
3. 了解冰山的特点, 萌发关注自然, 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一边读一边想,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冰山特点的写法,学习拟人修辞手法。
教具: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断,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
1.谈话导入: (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断)1912 年,首 航横渡大西洋的泰坦尼克号客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船上 1500 余人遇难,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
2.板题:11.漂浮的山(齐读课题两遍) 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山怎么会漂浮呢?
(2)漂浮的山是什么山?
(3)漂浮的山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学习生字新词。
3.认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 漂浮 随波逐流 泰坦尼克号客轮 . .. . 生 .
逛一逛 . .
诞 .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5.文中重点介绍了冰山的哪几个方面,在文中批注圈画出 来。 (1.冰山的高 2 冰山的外形 3 冰山的漂浮)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 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3.收集冰山和冰川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冰山有了哪些了解? (我知道了冰山很高,南极的冰山高出海面最高的约有 90 米,而且这只是它们露出海面的部分,我还知道冰山有南极的 和北极的。 )
(2)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 预设:漂浮的山有哪些特点? 2.提示引路,自我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并 在书中做出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1.同桌俩相互交流:通过自读探究,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作出评价和指正。
2.班级汇报,教师点拔
(1)感受冰山的“高”
①出示句子: 北冰洋已发现的高大的冰山高出海面达 134 米,南极地区的冰山高出海面的约的 90 米,这还不能算是它们 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 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 引导学生明白用具体数据介绍冰山的高度,并运用了拟人 的写法。
②运用拟人这种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由于把冰山当人写, 自然冰山的发源地就是“摇篮”了。 ) 引导生再读上面拟人句,体会其写法。 (引导学生当堂说一个拟人的句子。例:小河唱着歌向前 跑。 )
(2)感受冰山的“外形” 出示:有趣的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出身不同,外貌特征 .. .. 也不一样。南极冰山多是平顶的,个儿较大。北极冰山个儿较 .. .. 小,多是尖顶的。 引导生多读几遍,从带点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拟人 手法)
(3)感受冰山的“漂浮”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后,出示: 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做长 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 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 它们有的漂浮到很远的地方, 有的漂得不远。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 (我喜欢 a 句,因为它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 更生动形象。 ) 指导学生朗读拟人句,再次体会拟人句的好处。
3.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补充冰山是怎样形成的资料,进一步使生了解冰山 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质疑再探:
1.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疑问? 2.引导生质疑,并恰当处理生成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同桌。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命题的全面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3. 教师梳理有价值的自测题,在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又
漂浮的山 (冰山)
高度 外形 漂浮
平顶 尖顶
个儿较大 个儿较小
又 多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