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7 14: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喀什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高三历史试题B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歇家牙行”是明朝民间创造出的一种商贸经营模式,它把各类商人、基层组织、地方衙门、海防、税关等人员联络起来,为成功走私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朝中期,政府甚至一度利用“歇家牙行”的力量来协助管理番货抽分(对进出口贸易所征的税)。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重农抑商思想瓦解 B.海禁政策已经有所松动
C.商贸的发展和繁荣 D.工商皆本思想十分盛行
2.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巴黎公社
A.对旧势力妥协具有软弱性 B.缺乏斗争经验错失了有利时机
C.缺乏充分发展的社会条件 D.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
3.下图为某大洲:15-19世纪人种变化估计数值(单位:千人)。该大洲是
A.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
4.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王畿的职官分为四类:文官(分管各类行政事务)、武官(分管征伐、田猎、禁卫、边防等事务)、史官(主管祭祀)和宰(主管王宫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  )
A.神权至上 B.官制完备 C.家国同构 D.政族分离
5.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成文法、举贤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
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 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 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
6.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平准均输”。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武帝的经济措施
A.大幅度降低了民众的生活成本 B.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为西汉对外开拓提供经济助力 D.导致民间商业发展水平衰退
7.20世纪初,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平民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涌来。先进的中国人介绍这些思潮意在
A.改造中国社会 B.倡导教育教国 C.践行民主共和 D.进行实业救国
8.王阳明指出:“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由此可见,王阳明强调( )
A.“心外无物” B.“先知而后行”
C.“知行合一” D.“道德的自觉"
9.“疫病观”是了解古代社会思想的手段之一。……9世纪,日本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天行气”观念,并在“崇神”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天行疫”的观念;10世纪,日本摒弃了“天行疫”的观念,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提取了“时行疫”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
A.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存在较大差异
B.日本对中国古代疫病观的选择性吸收
C.中国古代“天行疫”观念早于日本
D.古代中医观念对日本传统医学的影响
10.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逐步跨入电气时代,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下列推动这一时期交通发展的主要动因是
A.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 B.汽船和蒸汽机车取代帆船、马车
C.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 D.飞机、汽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11.《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自1938年1月创刊以来记录很多重要历史时刻,下图为新华日报号外。对该号外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B.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C.苏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D.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的压力下被迫接受
12.《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统计:民国元年全中国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十九世纪,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人党派政治活动。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关规定
A.保证了官员群体的素质 B.体现议会对政党的监督
C.有利国家政治有序运行 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4.非洲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经济结构单一、身份严重重叠,仅有11个非洲国家归属单一区域经济共同体,其余国家均同时归属2个或3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不同区域共同体贸易规则互相冲突。这一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区域贸易发展 B.导致战后非洲战乱频繁
C.减少了政府行政开支 D.延缓了非洲一体化进程
15.如图为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宣传画。这一宣传画旨在改
A.宜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动员军民协同进行抵抗
C.为广泛进行游击战争取人心 D.配合敌后战场抗战活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他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结果使他在各方面都吃大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示例:《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20世纪30—40年代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时代。模仿根据材料二所做的示例,从材料三、四、五中任意选择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转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出现翻译活动高潮的原因。
(4)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从当时的世界潮流来看,先进中国人思维转变的历程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C 6.C 7.A 8.C 9.B 10.C 11.D 12.C 13.C 14.D 15.B
16.
(1)原因:法西斯国家疯狂的扩张和侵略,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把维护国际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
(2)材料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随后英、法、中国等国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正式形成。材料四:雅尔塔会议的召开;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商讨战后对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以及主要战犯处置、战后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等问题,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材料五:二战后德国走向分裂; 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之后不久,苏联在其占领区扶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美国、英国、法国在其占领区扶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从此,德国走向分裂。(任选一则即可)
17.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18.
(1)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结构简单。
(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或小农经济产生);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动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
影响:积极:推动了秦国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有利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了兵源、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改变了秦国的生活方式。
消极:削弱了血缘亲健关系;追求功利导致了亲属疏远、父不慈、子不孝等现象的产生,使秦国的风气日益败坏。
19.
(1)不同: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
(2)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伏尔泰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
(4)变化历程:鸦片战争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又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进行思想变革。
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不断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