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疏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目前学界比较集中的意见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更关乎中国文章学的本体特征、文体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用“文章”一词26处,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著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也有不少作品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实践上,说唐代骈体文继承魏晋南北朝,恐怕没有人有异议;而唐代散文也传承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基因。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许梿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的成就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总之,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应定在魏晋南北朝,成立的标志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南宋说”弃魏晋南北朝文章学兴盛不顾,也无法合理全面解释唐宋散文兴盛的原因。南宋时期的确出现过一批文章学论著,但只能说是中国文章学的深化和细化,而不是成立。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于何时目前主要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观点。
B.在《史记》以前“文章”一词就已经使用了,但并不具备文章学意义上的内涵。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从辞采方面来探讨如何写好文章已成为一种普遍风气。
D.唐宋古文运动中讲到的文道关系与《文心雕龙》中的“道术之辨”一脉相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的观点是中国文章学成立于魏晋南北朝,成立标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B.文章论证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论证思路严谨,论证结构完整。
C.文章多次用引证法、例证法,使论证有理有据,观点令人信服,也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D.文章主体部分以两种观点进行对比论证,更突显了对“魏晋南北朝说”的坚定支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辞·九章·橘颂》中“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词。
B.曹丕的《典论·论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属于文章学专论。
C.唐代无论是骈体文还是以韩愈、柳宗元文章为代表的散文都深受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影响。
D.从南宋时期批量出现的文章学论著来看,中国文章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溥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被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B.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在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C.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使水滴定向滚动,水稻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D.人类已能在塑料表面和织物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点出说明对象,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受荷叶表面植物蜡的特性启发。
C.为了体现自清洁革命的光明前景,作者采用了把类似荷叶的结构“作为人体植入材料”的事例。
D.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马故事
乔洪涛
我家白马坠崖而死之后,家里人对于它的死因有不同看法。
我爷爷伏在摔烂了的马尸上泣不成声。这匹老马跟了他快二十年了。当年我爷爷是村上的饲养员,土地承包之后,队里分牲口,让我爷爷先挑,我爷爷就挑了这匹白马。那个时候,这匹白马已经十多岁了,还瞎了一只眼睛,家里人都反对他要这匹老马。爷爷说,这匹白马是咱家的恩人。
那一年冬天,我奶奶得了胃穿孔,我爷爷牵着刚刚成年的白马,连夜蹚着没膝的大雪驮着我奶奶去县医院做了手术。那时候白马才一岁多,性子烈,把我爷爷拽得趔趔趄趄。我爷爷就给了它一鞭子,又搂着它说了半天话,它就懂事似的乖乖地听话了。但我爷爷那一鞭子打得不巧,抽在了它眼睛上,那眼睛红红的,流了一路泪水。
我爸认为这匹马是自杀。怎么可能失足坠崖呢?白马通人性,它这是觉得年纪大了,没用了,跳崖自杀的。多么懂事的一匹马呀!我爸感慨着说,干不动活儿了,就得卖了杀了,总不能留着给它养老呀!我爷爷顿时恼了,他抓起马鞭子就抽了过去,你这是咒骂我吗?看着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抽死你个不孝子!我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跳起来跑了。
我二叔切一声,说:“马也会自杀?这就是明显的意外失足,它本来眼睛就看不清嘛。”他安慰我爷爷说:“爸,你也别哭了。我早就劝你卖了,我买辆拖拉机犁地比它强一百倍。这下它坠崖摔死了,得少卖不少钱呢!”我爷爷一瞪眼,说:“这白马就是咱家的恩人,按辈分你得喊它姐呀!”我二叔翻了一下白眼,不说话了。
“这哪里是自杀、失足,分明是谋杀!”爷爷说,“我刚才犁地的时候,铁柱过来骂了它的。咱家的白马多通人性啊,它这一辈子最要脸了,它哪里受得了那样的侮辱!”
我爷爷突然站了起来,说:“这个仇不报,我不是你们的爹!”我爷爷抹把眼泪,抓起马鞭子就走了。“你们把马给我葬了,就像葬我一样!就在崖上地里垒个大坟啊!”他喊道。
我爷爷追到铁柱家里,连踢加骂,要铁柱为白马偿命。村上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我爷爷让大家评理。他说白马比人都灵性,铁柱骂它是匹瞎马,这谁受得了?铁柱说:“它本来就是一匹瞎马嘛!”我爷爷说:“这匹马活了二十年,如今它受不了羞辱自杀了,你要偿命!”大家都笑起来,说:“马也会自杀?”
我爷爷破口大骂铁柱家的羊,但那群羊缺心少肺,一点也不在乎,还冲爷爷咩咩地叫着。
按照二叔的意见,早就劝爷爷把白马卖掉了。爷爷七十岁了,胡子白了,腰也有些弯,他和那匹老马一样老了,但他不服老,一会儿也闲不住。家里十几亩地,有我爸和二叔两个劳力足够了,何况二叔早就想买辆拖拉机了。二叔打算买了拖拉机,就和我爸合伙挣钱去。农忙的时候,可以用拖拉机给别人犁地、耙地,不忙的时候,他就和我爸开拖拉机替建筑队拉石灰拉砖去。现在年轻人结婚盖房子都要盖砖房子,砖房子要用水泥和砂石,二叔和我爸早就考察了,这个活儿能赚钱。我爸对他说,赚了钱就给你盖房子娶媳妇,老大不小的了。二叔心里美滋滋的,怪不得急着要爷爷快点卖了白马。
爷爷一直把白马当闺女来养。爷爷知道以后可能真的用不着它了,也知道没有谁家喂马喂到老死的,但他接受不了。爷爷是下了决心要为白马善终的——如果他能走在它后面的话。坟地都看好了,就在他提前修筑的墓穴不远处,他已经悄悄地用梧桐木为它做了一块“墓碑”,并刻了几个大字——“白马之墓”。
但谁知道,就在这个秋天的早上,我爷爷赶着白马和那匹枣红马去崖上犁那一块山地,白马就那样决绝地坠崖自杀了呢?爷爷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嫌铁柱骂了瞎马,一会儿又恨自己没能保护好它。
我们来到地头上,我伸头往下看了看,山崖有十几丈高,很吓人。坡很陡,底下是一条铺满鹅卵石的河床。我用脚踢了一块石头,那石头哗啦啦滚到崖下去了,吓得我急忙后退了三步。
爷爷带了两套犁具,枣红马和白马并排套在一起,白马脖子上的青筋像一条条蚯蚓凸了出来。爷爷腿肚子上的青筋也一根一根的,一使劲就都凸出来了。爷爷卷了一袋烟,点着,到前面来摸了摸白马的脸,说:“闺女,辛苦了!”
犁上一圈,我们就歇一会儿。终于把犁卸了,爷爷掏出来一大捧玉米蜀黍,撒到地上,说:“加点料吧,那牙口干草怕是嚼不动了。”
憨铁柱背着筐过来了,说:“咋这么香。你爷儿俩这是偷吃啥好东西?”他把筐放下,凑到跟前。
我爷爷白他一眼,没搭腔,把酒葫芦拿过去,仰起脖子喝了一大口。
那个时候,我们都没留意,白马正把头伸进他的背筐里啃了一口山草药。他跑过去,猛地大喝一声:“瞎马!吃啥呢!”
白马被吓了一跳,呼呼叫着退了几步,抬起头。
“瞎马!看不见这是我采的草药吗?该死的瞎马!”铁柱恼羞成怒。
我和爷爷站起来,跑过去,白马一边喷着响鼻一边向后退去。“别吓着我的白马!”爷爷呵斥道,“快滚!”
铁柱拾起来一块石头,朝着马投过去。枣红马受惊了,绕着崖跑了起来;白马有点哆嗦着向后退,石块打在它脸上,它甩了甩头,打了个趔趄。
“瞎马!老不死的!”铁柱继续骂着,朝山下走去。
“你再骂一句,看我不打断你的腿!”爷爷高声喊着,我也拿起鞭子跑了过去。
铁柱跑了,爷爷站在那里喘着气。我们回头一看,只见枣红马站在崖边上,刨着蹄子,呼呼地叫。
不好了,白马掉下去了!我和爷爷跑到崖边往下一看,只见深深的谷底,白马仰躺在乱石上挣扎着,而它身子底下,一片殷红的颜色越来越多。白马坠崖了。
白马,就埋在崖上那块地里。爷爷把那块藏在他打好的棺材里的“白马之墓”的墓碑拿出来,让我爸和二叔拿去立在了白马坟前。
我爷爷和铁柱干了一仗回来就犯了病,再也没下过炕。第二年春天,爷爷死了,埋在崖上的麦子地里,距离白马之墓仅一丈远。
那匹自杀的老马终究是被二叔偷着卖给了镇上的驴肉店,那个坟墓里,埋着的只是白马之头。而那张白色的马皮,后来被二叔又买了回来,钉在了老屋的墙上,和爷爷的遗像紧紧挨着,只有一尺远。后来二叔把马皮卷了,背到了城里的家里,不久挂在了他公司气派的办公室里,每次有人来谈生意,二叔喝高了,总会给人讲一讲关于白马的故事。但我知道,那也绝不仅仅是关于一匹白马的故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瞎了一只眼睛,家里人都反对他要这匹老马。爷爷说,这匹白马是咱家的恩人”,设置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下文内容。
B.“我爸感慨着说,干不动活儿了,就得卖了杀了,总不能留着给它养老呀!我爷爷顿时恼了”,这表明“我”爸对爷爷不是很孝顺。
C.“山崖有十几丈高,很吓人。坡很陡,底下是一条铺满鹅卵石的河床……”,写出了山崖那块地的地势,为白马坠崖而死提供了背景。
D.结尾写二叔偷卖白马肉,又买回马皮,和爷爷的遗像挨着,后来背到城里,最后挂在办公室里,还给人讲关于白马的故事,意味深长。
8.爷爷对白马的深厚感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建武十五年,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覆。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刘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回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行大司马刘隆即日罢,以太仆赵憙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北匈奴遣使诣武威求和亲,帝召公卿廷议,不决。皇太子言曰:“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帝然之,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上问赵憙以久长之计,憙请遣诸王就国。冬,上始遣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就国。是岁,帝舅寿张恭侯樊宏薨。宏为人,谦柔畏慎,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所上便宜,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燕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B.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C.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D.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口,住户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汉朝实行全民户口登记的制度,以便对其进行管理。
B.太尉,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东汉时期,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
C.就国,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分封土地后,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从此在该处定居的行为。
D.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词或对皇帝的专称,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看了陈留官吏公文上的文字,责问官吏其中的意思。官吏不肯说,当时才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道出了实情。
B.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于是,一些官员被免职,一些官员称谓发生变化。
C.北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皇太子分析形势后得出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也不会再来的结论,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D.寿张侯樊宏是皇帝的舅舅,一生谦虚谨慎,带动整个宗族恪守法律,皇帝十分赏识他,并表示身殁后想要效仿樊宏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
(2)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汪水云诗卷①
萧炎丑
听说西湖事,分明在目前。
逋梅笼水月,坡柳弄风烟。
春梦须臾里,旧游三十年。
把君丙子②集,读罢泪潸然。
题汪水云诗卷
永秀
禾黍离离满故都,君诗读罢泪倾珠。
立朝食禄千官富,为国忘躯一事无。
兵革已将临北阙,笙歌犹自醉西湖。
黄冠氅服③今谁识,前宋遗贤有此儒。
(注)①汪水云:即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与诗人萧炎丑、僧人永秀同时代人,互有诗歌唱和酬答。②丙子:即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被元兵攻占。③黄冠氅服;道士服,汪元量向元帝自请南归,着道服隐于江湖间。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颔联运用林逋居西湖嗜梅、苏轼筑堤植柳的典故,写出西湖曾经的美景雅事。
B.后诗的首联化用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写出了故都临安破败荒凉的亡国之象。
C.前诗颈联的“须臾”与“三十年”形成对比,写出了美好往事一朝成空的凄苦遗恨。
D.后诗以“千官富”与“一事无”、“兵革”与“笙歌”对比,写出南宋君王的昏庸和腐朽。
15.前诗在尾联写到“泪潸然”,后诗在首联写到“泪倾珠”,这两处中“泪”蕴含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的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究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壮美西藏,满目盛开的格桑花迎风绽放。多年来,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满怀热情、不断奋斗,跨越万水千山,将知识和智慧_______在雪域高原。教育是民生之本。改变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让连绵群山不再遮蔽________学生的视野,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孩子改变自身命运,是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内心的深切愿望。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能力,在12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的广袤土地,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西藏教育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体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使全区各族群众学有所教,教育援藏工作也使西藏教育水平和群众获得感得到有力提升。进入新时代,西藏人民和援藏者们都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西藏,这也为教育援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援藏,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加速提高当地自身发展能力。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雅鲁藏布江______。来自祖国各地的教育援藏工作者正团结一心、______,为接续助力西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奋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播撒 阻隔 奔流不息 力争上游
B.播种 切断 川流不息 锐意进取
C.播种 阻隔 川流不息 力争上游
D.播撒 切断 奔流不息 锐意进取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条件,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B.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条件,在12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C.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D.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能力,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还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B.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还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
C.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还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D.不仅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还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台经济有几对矛盾亟需化解。第一对矛盾是“大”与“小”。平台规模之“大”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更大的平台能更好地实现市场的整合;另一方面,① 。比如不正当竞争、算法歧视等。因此要对平台以大欺小、破坏竞争的行为高度重视。
② 。大部分的平台企业都是私有的,但是从所从事的业务看,平台企业却担负着一些公共的职能。如何将公私利益结合,鼓励它们更好地用手中的力量服务公众,就成了一个必须应对的问题。
第三对矛盾是“快”与“稳”。相比传统条件,平台经济更能完成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③ 。创新的结果是多样的,一方面,它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让企业成长更快,经济发展更快;另一方面,创新本身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在相应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的条件下,这可能会造成风险。因此,在发展平台经济的同时,必须权衡“快”与“稳”,把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稳定性更好地统一起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三自然段中有关创新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虽然……,但是……,因此……”这组关联词语,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观察下面这组漫画,按要求作文。
乌鸦喝水
老一代
新一代(甲)
新一代(乙)
请在仔细观察上面这组漫画的基础上,理解漫画的寓意,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A
6.从三个方面介绍荷叶的自清洁效应:①独特的结构: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
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②清洁的原理: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
使得水滴可自由滚动,灰尘和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很小,能轻易被水滴带走;③
广泛的用途(应用):科学家们通过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结构,带来了自清洁材料研发
的革命,并在医学等领域还有更广泛的用途。
7.B
8.①爷爷一直把白马当闺女来养。他与白马相处快二十年,不同意卖掉老了的白马,
下决心要为白马善终。
②爷爷为白马坠崖而死感到非常悲伤。他伏在马尸上泣不成声,他找铁柱报仇,要铁
柱为白马偿命。
③爷爷要求把白马埋在为自己提前修好的墓穴旁。他把藏在棺材里的“白马之墓”的
墓碑拿出来,让“我”爸和二叔拿去立在了白马坟前。
9.①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真实而亲切。
②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白马是“我”家的恩人和眼睛看不清的缘由,以及白马坠崖
的经过,使情节有波澜而又完整。
③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叙事,“我”爸、二叔和爷爷对白马的死因有着不同看法,二叔偷
卖白马肉的行为与爷爷对白马的深厚感情形成鲜明对比,使小说充满矛盾冲突,情节
更加吸引人。
10.C 11.D 12.B
13.(1)随便把丈量田地作为名义,将百姓聚集在田里,连同屋舍、村落一并丈量,
老百姓拦路哭喊。
(2)皇帝命令虎贲中郎将质问官吏,官吏才从实认罪,像东海公所回答的那样。皇上
从此更加器重宠爱刘阳。
参考译文:
建武十五年,皇帝认为天下的垦田,大多是自己丈量而不确实,而且户口、年龄互
有出入,就下诏让州郡检查核实。于是,刺史、太守有很多采取欺骗巧诈的手段,随
便把丈量田地作为名义,将百姓聚集在田里,连同屋舍、村落一并丈量,老百姓拦路
哭喊。有的官吏优待富家豪族,侵占剥夺贫弱人家。这时,众郡分别派遣使者向朝廷
报告,皇帝看到陈留郡的公文上有字,看上面写的是:“颍川郡、弘农郡可以问,河南
郡、南阳郡不可问。”皇帝责问官吏这公文是从哪里来的?用意是什么?官吏不肯招认,
抵赖说:“在长寿街捡到的。”皇帝很生气。这时,东海公刘阳十二岁,在帐后说:“官
吏受到郡府敕令,要他探听其他郡丈量耕地的情况,进行比较。”皇帝说:“假使如此,
为什么要说河南郡、南阳郡不可问?”回答说:“河南郡,是帝王之城,有很多皇帝亲
近的臣子;南阳郡,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亲国戚。这些地方的田地住宅都超过规
定,不能作为标准。”皇帝命令虎贲中郎将质问官吏,官吏才从实认罪,像东海公所回
答的那样。皇上从此更加器重宠爱刘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日,光武帝诏令
司徒、司空都将“大”字去掉,改称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兼大司马刘隆当天去
职,派太仆赵憙做太尉,大司农冯勤做司徒。北匈奴派遣使者到武威郡请求结亲,皇
帝召见公卿当廷商议,没有结果。皇太子进言说:“南单于刚归附,北敌害怕被攻伐,
所以虚心听从,争着想归顺。如今不能出兵征伐,反而和北敌交往,我害怕南单于将
有叛乱之心,北敌投降的也不会再来。”皇帝认为很对,告诉武威郡太守不要接受使者
的要求。皇上问赵憙长远的计谋,赵憙请求送众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冬,皇上开始遣
送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回自己的封国。这年,皇帝的舅舅寿张恭侯樊宏去世。樊宏的
为人,谦虚柔和,小心谨慎,每当朝会时,总是预期先到,俯身等事;所奏权宜措施,
亲手书写,然后毁弃草稿;朝会上皇帝问到他,不敢当众回答。宗族受到他的感染,
不曾有人犯法。皇帝很敬重他。等到他病危时,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用什么东西。
认为棺杦是一个藏身的器具,不应再看到,如有腐烂败坏。会使孝子伤心,就命和夫
人同坟异棺。皇帝认为他的遗命很好,就将他的遗书给百官看,于是说:“如今不顺从
寿张侯的意思,就没有办法彰显他的美德;并且我死后,也按这个办法去做。”
14.C
15.不一致。
①第一首首联写诗人读到诗友汪元量的诗,潸然落泪,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思念
之情。
②第二首首联描写出故宫长满了荒草诗人产生宫室宗庙毁坏之叹的场景,写出了诗人
对英雄已逝,只留自己在此独自缅怀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的悲
痛之情。
16.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
三十年
17.D 18.A 19.B
20.①“大”也有“大”的危险 ②第二对矛盾是“公”与“私” ③也更容易产生
创新
21.创新虽然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风险,因此发
展平台经济时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稳定性的关系。
22.例文:
前人之树非囚笼
乌鸦喝水的故事已广为人知,其蕴含的创新才能谋求进步的道理也是深入人心。但
人民群众的脑洞也是清奇无比,不甘于传统的沙石法,他们让二代小乌鸦做出了诸如
砸缸,用吸管等举动,还不忘让老乌鸦发出长者的叹息:“这不守规矩的蠢物!”顿时
乌鸦世界长幼间硝烟弥漫,工业革命一触即发。
不过只要我们坐下来好好思考新故事的内涵,就会觉得再说创新已非卓见。且不论
小乌鸦把缸砸了能求得多少水,就那根吸管也是现成的,乌鸦君只是奉行了拿来主义
并没有实质的创新。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老乌鸦当年冒天下之不韪做出的“出格”
举措和如今抱残守缺之间吊诡的矛盾。
我们知道,在老乌鸦之前是没有乌鸦可以喝到缸中的水的。正因如此老乌鸦把沙石
投入缸中使水位升高的办法才具有跨时代意义,这即是先贤敢于开拓的体现。但最终
老乌鸦也变成了那种看不惯各种新事物思想保守的老乌鸦,只能说是被自己开创的东
西束缚了思想。但他自己变得固执也就算了,非要让后来者跟他一起围着沙石打转而
对地上的吸管不屑一顾,这就有点专制的色彩了。不是一次创新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是一条注定曲折而不断的道路。先贤的创举固然可敬,但它既不能成为制约后来者
前进的缰绳,也不能把先贤自己拖入胶柱鼓瑟的泥潭之中。与其让所有的乌鸦都在这
一条路上堵死,不如让他们去开拓新的道路。虽说也有可能出现砸缸君和吸管君,但
这怎么能与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获得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让前人放宽对后
来者的束缚,这样先贤的独木,才能在后继者的不断浇灌与培养下成长为参天大树,
才能让乌鸦王国持续繁荣。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又怎么能不说与乌鸦喝水有异曲同
工之妙?当下正是各种现代思想与一些旧有观念相互碰撞融合的时期。面对现代公民
意识崛起的浪潮,有的人非但不考量其价值之重大,反敬而远之,抿着嘴说:“这是资
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走开,走开!”这与那只一面拼命往缸中投入沙石一面对着后生小
辈长吁短叹的老乌鸦何异?当顾准的卓尔不群被固化的意识形态所湮没,当熊培云的
新书被所谓的老编辑斥为乱谈,社会对新事物的宽容也无处藏身,而这并不是一个向
往民主自由的社会应有的气量。
我们该如何宽容地对待创新?其实这不是对先贤的摒弃和否定,更是对先贤们所开
拓的探索和再造。其实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无闻的贤者为
我们彻夜秉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