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7 12:14:33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疏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后四十回合乎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部分内容被认为可能是曹雪芹残稿。
B.“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C.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仍然不能摆脱套路化的嫌疑。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这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可以尽量减少叙述,直入论题。
B.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以“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等语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入,提出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
B.《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充分。
C.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D.《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的描述是反套路的,没有回避正常生活中的困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201l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摄氏度,其中约1.07摄氏度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0摄氏度至5.7摄氏度。未来20年,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摄氏度。如果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温升将在本世纪内低于2摄氏度。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将增加。同时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况会更加频繁,例如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
未来温升由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共同决定,实现净零碳排放将有助于控制温升。要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积二氧化碳排放,并至少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在低排放情景中,实现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目标,需在2050年之后实现净零排放;而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则需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强有力的负排放措施。
(摘编自庄国泰《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灾害防御未雨绸缪》,《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0日)
材料二:
在4月16日举行的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要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方在峰会上强调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彰显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的决心和信心。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反对个别国家将自身利益置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主张各国应自觉履行《巴黎协定》相关义务,有能力的国家和行为体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援助弱小国家,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如今,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内政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各国应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展开积极的气候合作,真正做到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共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共享全球气候治理福社,化挑战为机遇,造福人类和子孙后代。
(摘编自郭言《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经济日报》202I年4月17日)
材料三:
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介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将强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气候治理。
在中国气候系统关键区,协调推进气候观象台和大气本底站建设,拓展温室气体立体观测网络功能与布局。加强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推进青藏高原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加快冰川站网建设。
建立全球百年以上时间尺度地面温度序列。建立完善全球区域一体化大气和陆面再分析系统。基于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研发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产品,研制全球和中国区城植被、海温、冻土、积雪长时间序列气候数据集。
推进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持续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深化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的认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响应与城市效应,分析气候系统突变与反转点等前沿科学问题。
发展地球系统模式,实现不同圈层分量模式的高效耦合,继续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提高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水平。研发中国10至30公里高分辨率精细化区域气候模式。
开展中国区域极端事件未来预估,关注未来10年至100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以及可能的“阈值”和突变点。建立中国区域精细化网格月一季一年际预测业务,提高月、季预测和年景预测水平。建设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开展面向农业、水资源、海洋、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早期灾害预警和风险预估技术,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和新需求,针对气候变化关键、热点问题开展决策服务。强化气候变化专业服务,例如研发推广适应需求的精准气候保险类产品、建立全国—地方巨灾气候保险模型试点示范区等。
(摘编自刘毅《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坚实科学支撑》,《人民日报》2021年8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2011年到2020年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地表温度升温约1.07摄氏度。
B.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未来2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5摄氏度或更高。
C.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等极端事件将会随着气候系统变暖更加频繁发生。
D.人类如果想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就必须在205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强有力的负排放措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彰显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的决心和信心,中方在峰会上强调了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B.中国主张各国应自觉履行《巴黎协定》相关义务,有能力的国家和行为体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无偿援助弱小国家,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C.如今,全球各国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内政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各国也应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展开积极的气候合作。
D.未来温升由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共同决定,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有助于人们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
6.请结合材料三概括,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气象部门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蹬车
冯骥才
老天津卫管骑自行车不叫骑车,叫蹬车。骑车讲究个模样儿,蹬车不管什么样子,得劲儿就行,于是举膝撅臀,张嘴喝风,为了快,玩命蹬。那时候人不大懂得交通规矩,也不喜欢循规蹈矩;想往哪儿去,就往哪儿蹬,于是这些蹬车的人就把一种人当成了自己对手——交通警。
天津人好戏谑,从来和对手不真玩命,只当作玩,斗斗嘴,较较劲,完事一乐。
最能治交通警的是蹬车的大爷。大爷就是大老爷们儿,人老道精熟,又嘎又损,嘴皮子好使,话茬接得快,句句占上风,而且个个好身手,能把车像马戏团那样玩出彩来,连老警察也怵他们一头。只有那些刚上岗的小警察不知深浅,想捉弄一下这些大爷,一准叫自己弄得没面子。
那年,天津卫的交通设施更新换代,交警们由街心站岗挪到路边一个玻璃亭子里,还在街口立了灯杆,装上红绿灯。交警坐在圆圆的岗亭里,隔着玻璃眼观六路,顺手扳扳红绿灯的开关,还躲风避雨,更不怕晒,舒服多了。四面钟岗亭里来了位新交警小陈,白净小脸,晶亮小眼,新衣新帽新岗位,挺神气。这天,小陈见远远一位大爷蹬着车打东边来了。那天天气凉,可这大爷车技好,时不时撒开车把,两手揉擦揉擦冻得发紧的脸皮。小陈知道这大爷是在故意“玩帅”,想演一演车技,逞一逞能耐。小陈只装没看见,待车子蹬到路口,小陈忽地一扳开关,绿灯变成禁行的红灯。那时候红绿灯的开关都用手扳。叫你走扳绿灯,不叫你走扳红灯。
大爷一见灯变,马上捏闸,车停了。一般人这么猛一捏闸,车子都得歪在一边,人就得下车。可这大爷厉害,车停住,人不下车,屁股坐在鞍子上,两只脚还踩在蹬子上,那车居然立在那里,不歪不斜,纹丝不动,这手活儿叫定车。小陈见他定车,心想你就定在那儿吧,反正定车的时候不会长,我不变灯,看你怎么办?你能总定在那儿吗?等时候一长,车一歪,人下来,丢人现眼吧。
大爷是老江湖,当然明白这小警察的心思。他定着车非但不动,伸手打衣兜里掏出烟来,划火柴点着,然后把两条胳膊交盘胸前,慢悠悠地抽着烟,等着变灯,就赛坐在家里凳子上那么悠闲。灯愈是不变,他反倒坐得愈稳。车子赛钉子一样钉在街心。
这一来,两人算较上劲儿了,一些路人就停下来看热闹。看这两位——一位守着华容道的小关公和一位市井里的老江湖——究竟谁最终得胜。
红灯不变,谁也不能走,时候一长,事情就变了。停在街上的不只大爷一个,还有愈来愈多的车都停下来走不了,有的急了按铃铛按喇叭,有的嚷起来:“警察睡着了?”只有大爷稳稳当当定在那里,好赛没他的事。
面对这局面,到头撑不住的还是小陈,只好扳开关,给绿灯。大爷抬头一瞧灯变绿色,烟卷一扔,双手撂在把上,蹬起车子。车过岗亭时,扭头瞥了这还嫌太嫩的小警察一眼。小陈两眼盯在前边,不敢看他,却能觉出这老家伙得意又嘲弄的目光一扫而过,脸皮火辣辣烧了半天。
再一位栽在大爷手里的,是黄家花园道口岗亭的交警,也是初来乍到的一位小警察,姓尤。这小尤比前边那小陈强多了。小尤是河西谦德庄人,自小在市井里长大,嘴能耐,人不吃亏,到任的两月里碰上过几桩刁难的事,都摆布得漂漂亮亮,人也愈发神气起来。
隆冬一天下晌,他岗亭侧面的道边,一位大爷正在上自行车。车子的后衣架上绑着一捆木头,挺宽,大爷腿短,又穿着厚棉裤,腿跨不过去,连跨几次,没跨上车。眼下这时候正是下班,街上人多车乱,小尤怕大爷碰着,想叫大爷去到人少的地方上车。小尤心意虽好,可是天津人喜欢正话反说,连逗带损,把话说得俏皮好玩,有哏有乐。他拉开岗亭的玻璃窗,笑嘻嘻对这大爷说:
“大爷,您要想练车,就找个背静的地方去练。”
小尤这话给周边的人听到,真哏,全乐了。
天津卫的大爷向来不会栽在嘴上。嘴上栽了,面子就栽了。这大爷扭头朝小尤说:
“甭瞎操心,没你的事,你自管在你的罐里待着吧。”
罐是指圆圆的岗亭像个罐子。天津人有句俗话:“罐里养王八,愈养愈抽抽。”这话谁都知道。
这话更哏,众人又笑,当然也笑这小子不懂深浅,敢去招惹市井的老江湖。小尤这下傻了,张着嘴没话说。
大爷乘兴一跨腿,这下上了车,再一努劲儿,蹬车走了,头也没回。
(选自小说集《俗世奇人》)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两位老天津卫的大爷可谓“好戏谑”的典型,“斗斗嘴,较较劲”而已,他俩和小警察之间的矛盾都只是“面子”上的争斗。
B.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如“定车”大爷扭头时目光的得意和嘲弄与小陈一脸尴尬的对比,“喂人”大爷得胜而走与小尤“傻了”的对比。
C.小陈被老江湖“治”了一回有点活该,因他挑衅在先;小尤被怼则有点冤枉,因他本出于好心,只是说话有点儿损,不小心得罪了大爷。
D.小说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刻画了天津卫特有的社会风貌;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人物形象富有个性,活灵活现。
8.小说选自《俗世奇人》,请分析小说中两位大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9.《俗世奇人》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之一,能够体现冯骥才小说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邪?经术不可任邪?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介退,谓曾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狹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帝曰:“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初,泉人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政言/
B.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C.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D.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宗熙宁,“神宗”是庙号,“熙宁”是年号,用以纪年的名号。
B.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院以纪年月日。
C.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与“舜”被称为最早的圣贤君主。
D.秩满,表示官员辞官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与“致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加以推荐,唐介则加以反对,认为王安石论事迂腐空阔,亚用王安石必定会使天下受到困扰。
B.孙固认为王安石虽然文章和道德修养都特别高,但要是作为宰相,可能比不上吕公署、司马光、韩维他们这些人。
C.神宗皇帝虽然也认为王安石只通晓经术,不通晓世务,但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虚心向王安石询问治国方案。
D.王安石因为与吕惠卿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向皇帝极力推荐他;王安石所提出的建议、请求等奏章也大多出自吕惠卿的手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2)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木棉花①
宋湘
历落嵚崎②可笑身,赤腾腾气独精神。
祝融③以德火其树,雷电成章天始春。
要对此花须壮士,即谈风绪亦佳人。
不然闲向江干者,未肯沿街买一缗。
(注)①木棉花,落叶乔木,花大而红,盛于岭南。②“历落嵚崎”一句化自《世说新语·容止》:“周伯仁道桓茂伦,历落嵚崎可笑人”,本指山的高峻,后常比喻人的杰出不群。③祝融,传说中的火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腾腾气”避熟就生,打破了一般七言诗二二三的节奏,前四字不可分。
B.木棉是花中的火德之君,和雷电一起敲响天鼓,涂抹春回大地的壮丽画卷。
C.诗人认为木棉是散发着强烈青春气息的奇女子,与之相配者该是“壮士”。
D.诗人以拟人、比喻等手法,借景抒情,在对木棉的描绘中寄寓了其思想情感。
15.诗中的木棉花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的自然地理气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 8个气候带。华夏大地有如此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是_________的,确实值得我们炎黄子孙骄傲。放眼全球,各个国家纬度高低不同,面积大小各异,但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能够超过中国的 。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必然带来异常丰富多样的野生生物物种,必然蕴藏着异常丰富多样的生物基因。( )。大面积的、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也是种质资源最有效、最丰富、最饱满的天然存储库。修复和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生存地、栖息地,是最行之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_________这么说,在保护国家种质资源库方面,我们的自然保护地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跨越 自然天成 寥寥无几 应该
B.横跨 自然天成 所剩无几 可以
C.跨越 浑然天成 所剩无几 应该
D.横跨 浑然天成 寥寥无几 可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自然保护地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以保护这些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
B.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为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C.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由中国的自然保护地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D.这些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由中国的自然保护地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修复和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生存地、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B.保护和修复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生存地、栖息地,是最行之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C.修复和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生存地、栖息地,是最行之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D.保护和修复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生存地、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因素影响,①______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因素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②______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时,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总体而言应对③________。
(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请对上面两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员名将,曾经建言要平定地方豪强张步,而当时的刘秀有畏难情绪,后来耿弇带兵激战,终于平定张步,刘秀感慨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宋代王安石又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上述材料能给有志向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D
6.①基础建设方面:完善气候系统观测站网建设,加强气候系统大数据能力建设。 ②
理论研究方面:提高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推进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 ③技术服务
方面:发展预估技术,加强预警。强化气候变化技术服务支持。
7.C
8.①车技一绝,令人称奇。蹬车大爷的车技精湛,能把车像马戏团表演那样玩出彩来。
“定车”大爷的“定车”功夫了得。②“心理战”高手,堪称一奇。“定车”大爷猜透
小警察的心思,不动声色中斗败小警察。③说话“哏”人,民间一奇。为了面子,嘴
上不栽,大爷骂人不带脏字,令人捧腹。
9.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蹬车”“好赛没他的事”“罐里养王八,愈养愈抽抽”
等都吸取了天津方言和俗语的精华。②人物对话有说相声的特点,运用富于诙谐、嘲
讽和节奏性的相声语言,活泼、风趣,如大爷与小尤的斗嘴。③语言极有表现力,如
文中大爷“定车”的情景描写和“白净小脸,晶亮小眼,新衣新帽新岗位,挺神气”
等。
10.C 11.D 12.C
13.(1)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2)有一人败坏事情就荒废图谋的大事,这就是大事很少做成的原因。
参考译文:
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
加以推荐,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宋神宗问道:“是文章学问方面不能胜任呢?还
是经术方面不能胜任呢?或者是处理政事方面不能胜任呢?”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
学但拘泥古训,所以论事迂腐空阔,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有很多变更。”唐介退朝后,
对曾公亮说:“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必定会困顿多事,各位应当心里明白这一点。”
宋神宗又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起用为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文章和
道德修养都特别高,安置在侍从献纳这种职位上完全可以,宰相自有宰相的气度,可
王安石性情耿介,心胸狭隘,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最合适
的人选。”宋神宗不以为然,终于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朝臣都不真正
了解你,认为你只通晓经典理论,不明白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王安石回答说:“通
晓经术,正是用来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宋神宗紧接着问道:“你所筹划的治国
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衰世的社会风气表现为,贤良的人不能
够推行仁德,平庸的人却能够施展暴虐,低贱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地位高的人却能
够任意胡来。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
神宗深深赞同这种判断。二十七日,讨论改行新法。王安石说:“人才难得又难全面了
解。现下让十个人理财,其中难免会有一两个人办错事,随之攻击的言论就乘机掀起。
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鲧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失败这种事,何况如今所选
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的大小,不被攻击
的言论迷惑。”皇帝说:“有一人败坏事情就荒废图谋的大事,这就是大事很少做成的
原因。”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筹计国家财政,讨论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来
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为此命令陈升之、王安石领导这项工作。起先,晋江人氏吕惠
卿,由真州推官任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
人定下朋友关系。所以到这时王安石特向宋神宗推荐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的
杰出儒士也不容易和他相比,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
而已。”于是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一职,事无大小,王安石必定要和吕
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所提出的建议、请求等奏章,大多出自吕惠卿的手笔。又委任
章惇充任三司条例官,曾布充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王安石凡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
妥善的,曾布一定要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意向,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
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多嘴。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
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
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14.D
15.①它有烈火般的颜色,外观壮美,鲜艳明丽,有着“赤腾腾”的冲天气概。
②它奔放热烈,不同凡俗,一切凡庸儒弱之辈都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
③它有卓尔不群的灵魂,不愿随波逐流,卖身媚俗成为瓶中的观赏物,而宁愿终老于
寂寞的江干,保持其独立的风操。
17.A 18.B 19.D
20.①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②温暖期气候较稳定 ③效率仍然非常低
21.疫灾的发生,受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当疫灾发生时,政府和民间采取各种措
施积极应对。
1.审材料。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事件。耿弇曾建言“平定地方豪强张步”,最后获得
成功,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一事例表明“成功”和“志向”之间的关系,有志才
能获得成功。第二部分是王安石的一段名言,辩证阐明了“志”“力”“物”与成功之
间的关系,王安石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具
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由此看来,本次作文主要是
思考获得成功的条件。
2.审任务。
“上述材料能给有志向的当代青年以启示”“结合你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思考”要求考
生结合材料,联系自己在未来职业规划上的思考来谈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条件。在志
向与成功之间,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条件,诸如付出的努力、个人的主见、外物的辅
助等,考生可以将王安石的那些话作为标准,对照自己,发现完善处或短板处,从而
有针对性地思考与作文。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引述材料,明确观点,如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然后列举事例
证明这一观点,接着联系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方向,表明努力奋斗的态度,最后回
归材料,呼应开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