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9年5月2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漫画《闭门拒客,胡贪误国》(如图),画中有驻外使馆,还有狐面人身的外交官在数外币。这幅漫画与《大公报》总编辑亲赴巴黎采访发回的通讯《外交人物之写真》相互呼应。这些报道
A.激发了国人对中国外交问题的思考 B.点燃了中国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
C.抨击了南京临时政府外交上不作为 D.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行径
2.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
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 B.传统经济结构彻底瓦解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 D.照搬苏联模式弊端显现
3.在1500-1600年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欧洲其他地区价格上涨虽然缓和一些,但各地的变化也足以深刻的打乱传统经济关系,依靠固定收入的人遭到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而那些投身商业的人常常发家致富了,导致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B.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C.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财产 D.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4.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
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
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
5.清代建制,内地事务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蒙、回、藏事务,则归理藩院统辖。民国建立后,根据1912年4月《袁世凯大总统命令》,内阁不设藩属部,所有原属该部管辖的事务均归并内务部接管,不仅如此,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B.民国政府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
C.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
D.民国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6.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生产生活资料自给自足,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由此可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 B.政府注重提高庄园经济地位
C.传统的租佃关系已经瓦解 D.田庄是基层治理的有力补充
7.十月革命时期,俄国的一份文件指出:“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这份文件应是
A.《四月提纲》 B.《告俄国公民书》
C.《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8.下图是吕克勤主编《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示意图。由此可知此时
A.社会等级森严 B.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C.神权色彩浓厚 D.权贵阶层开始出现
9.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1922年北洋政府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上述现象
A.推动人民体育体制的确立 B.有利于塑造体育强国的形象
C.强化了体育的政治化倾向 D.说明教育的人文性有所增强
10.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但曲,魏晋以来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时人)喜欢劲歌狂舞;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导致吴歌表现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冲击
C.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 D.人们个性受到了压抑
11.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比如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
A.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 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 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12.《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户部尚书度支郎中、员外郎在管理全国租赋、物产以及水陆收入时,“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财政权集于皇帝手中 B.朝廷注意削弱地方的实力
C.重视加强三省人员的合作 D.宰相之间的制衡关系明显
13.民国时期,广州在一次战役中遭到攻击,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均不战而逃,最终广州被敌军攻占。当时香港某报极端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即成:“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嘴脸暴露无余无疑。该战役最有可能发生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三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生产。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5.阅读下表: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的工业实力逐步变弱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趋于接近
C.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益优化调整 D.发达国家开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6.秦将岭南以南的桂阳县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划归岭南的象郡。秦如此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推动岭南地区经济开发
C.开创犬牙交错地理区划 D.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
17.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人市,远商翁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A.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B.经济重心呈现进一步南移趋势
C.当地的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18.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发动舆论战,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论点。这说明
A.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 B.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C.国际舆论左右战争进程 D.西方价值观扭曲侵略真相
19.从1895年开始,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
A.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B.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C.使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是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
20.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
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 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儒学的齐家平天下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
21.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白银经历了从官方非法货币到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过渡的时期。隆庆元年(1567年)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这条法令是明朝在白银货币化客观现实下,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不仅直接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银的走向。中国自身的白银产量和存量与当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量相差很大,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外国白银向中国流入就成为当时贸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1493—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吨到10,000吨。17世纪30年代,西属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和出口的衰减则使银和铜、银和粮食之间的比价上升,沉重打击了中国货币流通与政府支付体系,明朝政府在征集租税以及供养军队方面遇到严重的困难,导致了崇祯政权的倒台。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一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1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银法案,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又使国际银价大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严重缺乏支付工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在美国留学,对西方金融制度相对了解,强力主导推进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顶住日本强大压力,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立即国有化,停止出口,切断白银与国际汇率关系:同时立即由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法币先后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中后期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多角度谈谈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与日本双方基于反俄的共同立场于1902年1月30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这个盟约可以迅速解决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弱于法俄的难题,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也消除了日本对德国或法国在日俄开战时加入俄国一边的忧虑,日本可以放手准备与俄国开战。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的破产,英国朝着结盟外交迈出了第一步。此例一开,英国在欧洲的类似行动便接踵而至了。1904年,英国与宿敌法国缔结协约,划分了两国在亚非等地的势力范围,解决了殖民地方面的纠纷。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英俄解决了在亚洲势力范围方面的纠纷。以上两项协约加上已缔结的俄法同盟,使英法俄三国最终形成了针对德国的协约国集团。
——摘编自孙科斌《从“光辉孤立”到结盟外交——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推行与破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大国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大国关系变化的影响。
24.美国总统选举。
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引发了中学生对美国总统制的兴趣和讨论。
材料一 共和党特朗普与民主党拜登在总统竞选演说中的图片
材料二
问题
(1)概述美国总统制的由来。
(2)联系材料二中1944年、1948年、1972年份当选的三位总统的相关史实,挑选一位来简介“美国总统与中国关系”,并总结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3)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中国对此的策略是什么?
答案第2页,共2页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A2.C3.B4.B5.B6.D7.B8.B9.D10.D11.A12.C13.C14.D15.C16.D17.C18.D19.B20.A
21.
(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
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
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
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22.
(1)特点:逐步官方化、合法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后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影响: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稳定;导致世界白银价格的
波动加大,客观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及一些大国的兴衰。
(2)认识:可从原因影响的角度认识:原因:国际银价大涨,国内白银外流,经济危机严重;国民政府巩固政权、
发展经济与准备抗战的需要;近代金融人才的推动。影响:积极:统一了币制,推动货币管理现代化;建立了抗日战
争的货币支撑体系;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经济复苏;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答 出其
中三点即可) 消极:便利英美对中国金融及经济的控制;加强了金融垄断,为国民政府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开了方便之
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3.
(1)特点:既有斗争,义存在妥协;出于国家利益而结盟;不固守成规,即时调整外交关系。
(2)影响:欧洲大陆形成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为一战爆发埋下隐患;冲击了德国称霸欧
洲大陆的企图;损害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
24.
(1)由来:总统制度起源于美国 1787年宪法,为防止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而滋生腐败,联邦政府按“三权分
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的总司
令;有权任命中央政府官员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最高的行政首脑。
(2)简介:1944年当选的罗斯福总统与蒋介石共同发表《开罗宣言》,中美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
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8年当选的杜鲁门总统在二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发动朝鲜战争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保卫了新生政权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72年当选的尼克松总统当选后随即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使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总之,从罗斯福总统到尼克松总统执政期间,中美关系发展经历了由盟友变为敌对再到合作的复杂历程。
(3)问题:台湾问题;策略:一国两制。
答案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