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精读引领课
25《古人谈读书》
【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古人谈读书》首次在同一课中编排三组文言文片段,学生不仅要读通读懂文章,还要在此基础上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为接下来学习整篇文言文夯实基础。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地位
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和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仍旧要把握好文体特点,以读为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学情
分析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整合
内容
1
2
3
4
《古人谈读书》
丛书《论语》节选
丛书《观书之法三则》节选
丛书《曾国藩论读书》节选
1.课标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目标
依据
2.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课后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梳理信息,理解课文大意。
3.了解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并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获得启发。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教学
目标
2课时
教学
流程
《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三、借助注释,品读《论语》
四、巩固背诵,拓展延伸
教学
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关注题目,“古人”文中具体指谁?交流课前查阅的相关人物资料,明确每个选段的作者及出处。
2.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组文章,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待读书的。
教学
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复习,反复读文。
(1)自读,同桌互读、互查。
(2)指名读,巩固难读字音。
特别关注:“是知也”的“知”,同“智”,智慧;
“默而识之”的“识”读“zhì”,记住;
“诲人不倦”的“诲”四声。
字字正确 句句通顺
教学
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2.读准停顿,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尝试读出节奏。
(2)读准“盖/士人读书”“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等句的停顿。体会读古文与平常读课文的不同。
(3)对照大屏幕,对比自己的读文停顿是否合适,反复练读。
(4)检查读、范读、练读、展示读,读出文言文的停顿和韵味。
读准停顿 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品读《论语》
1.回顾学法:交流之前读懂古诗词、文言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结合注释,尝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教学
过程
三、借助注释,品读《论语》
3.答疑解惑:
难点预设: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比较理解五个“知”的不同含义。
②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而不是“读”或“学”而识之?
4.师生文白对读,巩固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5.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板书:谦虚 求实 勤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四、巩固背诵,拓展延伸
1.借助补白,辅助背诵。
敏而( ),( )下问。
知之为( ),不知为( ),是( )。
默而知之,( ),( )不倦。
2.交流后简介孔子和《论语》,阅读丛书7《论语》节选,读通,结合注释与译文尝试自读。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阅读《论语》中的这些语句,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4.推荐课下继续阅读《论语》
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猜--习得方法,训练思维
变--激发兴趣,审美鉴赏
写--运用语言,文化传承
教学
策略
《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一、读一读,猜一猜。
1.复习回顾,读通读顺;
2.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一、读一读,猜一猜
3.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①联系上下文猜;
②资料验证;
③体会古今字义差异。
教学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一、读一读,猜一猜
4.再读思考,朱熹和曾国藩的读
书观分别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
①交流朱熹读书的观点。
②交流曾国藩的读书观点,补充拓展关于“恒”的补充。
教学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二、变一变,背一背。
1.变换排版方式,反复赏读;
①变成竖版
②去掉标点
2.补白诵读,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精读引领课——《古人谈读书》
三、写一写,记一记。
1.总结:通过阅读这一组文章,古人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2.日积月累,选择最受启发的名言,摘抄在书签上。
3.补充阅读丛书朱熹的《观书之法三则》中的学贵有疑,鼓励课下继续阅读,了解名人的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