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课后习题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2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液体质量
B.辨别火线和零线
C.将滴管横放在桌面上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黄铁矿(FeS2)、赤铜矿(Cu2O)、白铅矿(PbCO3)、明矾石[KAl3(SO4)3(OH)6]是冶金工业中常的矿石,以上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A.黄铁矿 B.赤铜矿 C.白铅矿 D.明矾石
3.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B.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在氧气中燃烧非常剧烈且火星四射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炭点燃后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无现象
D.燃烧的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7.下列反应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火柴燃烧 B.金属生锈
C.灯泡发光 D.燃放烟花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C.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的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9.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反应,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热
D.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氧化镁固体
10.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1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产生蓝紫色火焰 B.产生淡蓝色火焰
C.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D.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1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二、综合题(共4题)
13.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
(2)制取并收集气体时,都要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量筒量取液体度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14.I.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__________ ;②二氧化碳的检验 ___________ ;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 ;④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 ;
⑤磷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 。
Ⅱ.现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请将答案填在空格内:
A是 _________ ;B是 _________ ;C是 ___________ ;D是 ____________ 。
Ⅲ.如图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里放入白磷(足量),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的管口跟空气连通。将玻璃容器固定在盛有80℃热水(恒温)的烧杯上,进行实验。
试回答:(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 _____________ ,活塞 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的体积 ___________ 。
15.如图所示是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实验前在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其目的是____;
(2)此反应的表达式(文字或符号均可)为______;其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
(3)硫粉、木炭粉、铁丝、红磷等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可以说明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_____。
16.实验是我们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下列实验图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目的是______,实验时要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细砂是为了______。
(2)乙实验是为了比较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实验的结论是:______。
(3)丙实验是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硫也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____。如果实验结束,所测结果偏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丁实验是课本中验证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版,实验的现象是______,改进后的实验除了证明分子在运动,还可以证明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需左物右码,图中操作错误,砝码需使用镊子夹取,图中砝码不能用手取,选项操作错误;
B、使用测电笔时,应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用笔尖接触导线,测电笔的氖管发光,则说明接触的是火线,反之,是零线,选项操作正确;
C、胶头滴管不能横放在桌面上,防止滴管内的液体腐蚀胶头,造成污染,选项操作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中需在装置底部铺一层细沙或防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滴落下来炸裂瓶底,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A、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FeS2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赤铜矿主要成分是 Cu2O,Cu2O属于氧化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C、白铅矿主要成分是PbCO3,PbCO3含有3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明矾石主要成分是KAl3(SO4)3(OH)6,KAl3(SO4)3(OH)6含有5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现象的规范描述。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C符合题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要混在一起。
4.A
【详解】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
B、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而不是黑色固体,此选项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正确。
B、碳在空气中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错误。
故选:D。
6.B
【详解】
A、木炭点燃后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会观察到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燃烧的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B
【详解】
A、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B、金属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的反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C、灯泡发光,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花,反应比较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还有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0,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故B错误;
C、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所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例如镁原子和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但是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会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氧化镁固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没有雾,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属于结论,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现象描述不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现象描述不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现象描述不正确。
故选A。
12.C
【详解】
A、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不是固体,故选项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属于固体小颗粒,不是“烟雾”,故选项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外焰 气密性 留有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保持水平
【详解】
⑴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选择外焰加热,故填:外焰;⑵制取收集气体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气密性;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高温熔融物,要在集气瓶底留有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炸裂瓶底,故填:留有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⑷读数时一定要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都会造成误差,故填:保持水平.
【点睛】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需选择外焰.
14.或 或 或 或 或 O2 Fe Fe3O4 CO2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最终停留在刻度“4”处 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分析】
I.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Ⅱ.根据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同时生成了一种黑色的固体C,所以A有助燃性,A是氧气,结合常见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可知,B是铁,C是四氧化三铁,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是二氧化碳,然后进行验证即可;
Ⅲ.根据红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结合空气在氧气的含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I.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或;
②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或;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或;
④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故填:或;
⑤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或。
Ⅱ.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同时生成了一种黑色的固体C,所以A有助燃性,A是氧气,结合常见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可知,B是铁,C是四氧化三铁;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A是O2,B是Fe,C是Fe3O4,D是CO2;故填:O2,Fe,Fe3O4,CO2(名称也可)。
Ⅲ.(1)玻璃容器的活塞实验前停在5mL处。容器内白磷足量,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减少的体积为5mL×1/5=1mL,则可观察到装置中活塞最终停留的接近刻度是5mL-1mL=4mL。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反应后氧气被消耗,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后向左移动。
(2)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1)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最终停留在刻度“4”处;
(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根据反应的现象推断物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发出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减少对污染空气 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 化合反应 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详解】
(1)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实验前在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减少对污染空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及符号表达式分别为: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属于“多变一”,为化合反应;
(3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硫粉、木炭粉、铁丝、红磷等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也可以说氧气有氧化性,或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16.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现象更明显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大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B、C中酚酞试液变红,且C中变红速率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详解】
(1)甲实验中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现象更明显;
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细砂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向玻璃片上哈气,有水雾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大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所测结果偏小,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也可能是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可能是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
(4)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B、C中酚酞试液变红,且C中变红速率快,改进后的实验除了证明分子在运动,还可以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