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后习题鲁教版(2012~201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2题)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碳酸钙 B.植物油
C.泥沙 D.氯化钠
2.将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 B.面粉 C.食盐 D.牛奶
3.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 B.水 C.白酒 D.大理石
4.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料酒 B.白糖 C.香油 D.食醋
5.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味精 B.冰糖 C.食盐 D.橄榄油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 D.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7.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奶茶
B.汽水
C.豆浆
D.酸奶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C.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溶质、升温的方法变为饱和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9.将某物质5g加入20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该物质可能是
A.NaCl B.NaOH C.NH4NO3 D.H2SO4
10.75%的酒精溶液可杀灭“新冠病毒”。酒精溶液中的溶剂是
A.乙醇 B.水 C.白醋 D.食盐
1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 B.食醋 C.生理盐水 D.牛奶
1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所以离子中质子数一定不等于电子数
B.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C.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所以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二、综合题(共4题)
13.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_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3)t1℃时2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______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烧杯②中加热蒸发少量水时,同时一定还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可能还有氯化钾没有溶解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固体一定全溶解,并成为不饱和溶液(不考虑水的蒸发)
E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①内溶液的质量=烧杯②内溶液的质量(不考虑水的蒸发)
14.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的20% 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已知:Na2CO3 + CaCl2 = 2NaCl + CaCO3↓)。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的混合物过滤,所得滤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_____。
15.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t3℃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___________ ;
⑵M点表示的含义是: _________ ;
⑶将含等质量溶剂的A、B两种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______ 。
16.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 点的含义是_____。
(2)t1℃时,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
(3)t2℃时,分别向 100g 的水中加入 30gA、30gB 和 30gC, 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
(4)当 B 中混有少量的 A 时,可用_____的方法提纯 B。
(5)将 t2℃时等质量的 A、B、C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溶质质量分数:AB 溶剂质量:A>B
C 溶质质量:A>C
D 溶液质量:B>C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C、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答案:D。
2.C
【详解】
A、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均一、稳定存在,所以形不成溶液,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均一、稳定存在,所以形不成溶液,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牛奶不溶于水,不能均一、稳定存在,所以不能形成溶液,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3.C
【详解】
A、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A错误;
B、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B错误;
C、白酒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C正确;
D、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料酒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白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C、香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符合题意;
D、食醋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冰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橄榄油不易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B、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些物质的溶液未达到饱和就已很浓,有些物质的溶液即使饱和却仍然很稀,所以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C、医用碘酒是碘的乙醇溶液,不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
A、奶茶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选项不符合题意;
B、汽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选项符合题意;
C、豆浆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选项不符合题意;
D、酸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
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加水稀释后,变化的是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溶质的方法变为饱和溶液。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液体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由图可知,该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所以该物质溶于水吸热;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故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溶液温度降低,故正确;
D、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
水和其它物质组成的溶液中,水作溶剂,75%的酒精溶液是酒精与水组成的溶液,所以其中的溶剂是水,故选B。
11.D
【详解】
A、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B、食醋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C、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D、牛奶属于乳浊液,不是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详解】
A、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离子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带电的粒子,所以离子中质子数一定不等于电子数,推理合理;
B、我们把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但是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化合物,推理错误;
C、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推理错误;
D、溶液必须是混合物,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推理错误。
故选A。
13.是 KNO3 40g DE
【详解】
(1)图1中烧杯②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故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故填是;
(2)由图2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故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KNO3;
(3)t1℃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则t1℃时2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为200g×20%=40g;
(4)A、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①中固体物质全部溶解,烧杯②中还有部分未溶解,故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加热后,烧杯②中饱和溶液有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加热蒸发少量水时,不一定有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C、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氯化钾一定完全溶解,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烧杯①在t1℃时,烧杯中溶质全部溶解,这时烧杯①中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将温度升高到t2℃时,溶解度增加,这时烧杯①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t2℃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同,两个烧杯中加入溶质、溶剂质量相同,故烧杯②中溶液也为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E、将温度升高到t2℃,这时,氯化钾和氯酸钾的溶解度相同,两个烧杯中固体物质全部溶解,溶质质量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故烧杯①内溶液的质量=烧杯②内溶液的质量,符合题意。
故选DE。
【点睛】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
14.B中溶液倒吸进入A中,且出现浑浊 NaCl、NaOH
【解析】
(1)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左边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后,氯化钙溶液流入左边集气瓶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氯化钙溶液流入左边集气瓶中,并且溶液变浑浊;(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化学式为:NaOH、 NaCl。
15.A > B t20C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A
【详解】
本题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得t3℃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A>B;
(2)由图示可知A、B在t2℃时,相交于M点,在t2℃时,A、B溶解度相等;
(3)因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小,所以含等质量溶剂的A、B两种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A。
16.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C>B>A B 蒸发结晶 A
【详解】
(1)P点表示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故填:C>B>A。
(3)t2℃时,A的溶解度为30g,B的溶解度大于30g,C的溶解度为30g,分别向 100g 的水中加入 30gA、30gB 和 30gC, 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故填:B。
(4)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要除去固体B中混有的少量A物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5)A、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t2℃时溶解度A=C,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2℃降到t1℃时A物质有固体析出,质量分数减小,此时溶质质量分数C>A。故选项正确。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因此当温度从t2℃降低到t1℃时,析出的溶质的质量:A>B,因此t1℃时溶剂质量:B > A;故选项错误。
C、由于t2℃时,A的溶解度等于在C的溶解度,降低到t1℃时A的溶解度小于在C的溶解度,因此A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C> A。故选项错误。
D、将t2℃时等质量的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B物质会析出,而C物质没有析出,可知溶液质量:C>B。故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