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节原子课后习题京改版(201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节原子课后习题京改版(201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27 18: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构成物质得微粒第一节原子课后习题京改版(201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1题)
1.美国劳伦斯 利费莫尔国家实验室于2006年10月16日宣布,该实验室科学家与俄罗斯科学家成功合成了原子序数为118号超重元素,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7。则该元素的电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
A.118、297 B.118、179 C.297、118 D.179、118
2.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微粒是质子
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原子中电子带正电,质子带负电。
3.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有单质生成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8种物质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4.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通过这一实验现象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质量较大 B.原子核体积很小
C.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D.原子核带正电荷
5.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测得铱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92,已知铱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则铱原子的中子数为
A.192 B.269 C.77 D.115
6.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2 B.26 C.48 D.4
7.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B.分子的体积比原子大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但原子不行
D.原子是最小的的粒子
8.宏观一微观一符号是化学的三重表征,如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9.下列对原子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0.下列有关构成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分子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1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均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二氧化碳、金刚石 B.氯化钠、五氧化二磷
C.氢气、二氧化硫 D.铁、氯化氢
二、综合题(共4题)
1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Ⅰ.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Ⅱ.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1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填“选项字母”)。
Ⅲ.从变化角度:如图2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的是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3)绿色化学的实质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环境友好化学,从微观上看是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的化学,以实现零排放。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中化合反应符合这一要求,则上述流程中,符合绿色化学反应理念的反应有_____个。
(4)在该氮肥生产的工业流程五个步骤中,其中步骤③和④两步发生的反应的共同点是:两个反应都是_____反应。
(5)在化工生产中,常常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催化剂都是用二氧化锰
B化工生产中使用催化剂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化工生产中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化工产品
D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Ⅳ.从定量的角度: 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4是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图3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O2
B图4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烧杯中水进入广口瓶
C图4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
D图4中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瓶塞被冲开。
E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13.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按要求填空。
(1)空气是与我们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物质,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①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其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能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是__________;
③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_________;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常用方法。
①简要说明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Ⅰ.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_。
Ⅱ.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_。
②如图是有关氧气性质实验的装置图,集气瓶内都预先留有少量水。
Ⅰ.简要回答甲、乙两瓶中水的作用:
甲:_______;
乙:________。
Ⅱ.写出乙集气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甲、乙都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______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
②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③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
14.如图所示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
(2)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填粒子名称).
(3)A图中“”表示构成氧气的粒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现象为______.
15.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彬彬用A、E组合装置制取氧气,小林说还能用A和C组合,用E或C收集气体的理由是____________,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制取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化铵+熟石灰氯化钙+氨气+水。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4)实验室如果要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5)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说明________。
(6)氨气在纯氧中燃烧,化学方程是,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电子数=118,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97-118=179。
故选B。
2.D
【详解】
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中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微粒是质子,正确;
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
D、原子中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错误;
故选D。
3.B
【详解】
A、新生成的产物中没有新生成的单质,两个白球是为完全反应的反应物,不是产物,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C、反应物有两种,产物有两种,共4种,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产物中没有新的单质生成,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
A、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A正确;
B、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B正确;
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C错误;
D、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故D正确。
故选C。
5.D
【详解】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故铱原子的中子数为192-77=115;
故选D。
6.A
【详解】
由题意一种Ti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故该钛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2。故选A。
7.C
【详解】
A、 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不能笼统地比较大小,一般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大,所以错误;
B、 分子和原子的体积不能笼统地比较大小,一般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大,所以错误;
C、 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所以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的粒子,没有这个化学变化的范围,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图A中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图B中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C、图C中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图D中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因为原子核所带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选项A正确;
B、化学变化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选项B正确;
C、因为氢原子中不含中子,所以原子不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选项C错误;
D、跟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D正确。故选C。
10.C
【详解】
A、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不能说分子比原子大,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不符合题意;
B、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不是分子、原子大小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分子由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
A、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氧化二磷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C、氢气由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故选项正确;
D、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混合物 C 物理 氮气+氢气氨气 三 氧化 D ABD
【详解】
Ⅰ.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Ⅱ.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Ⅲ.(1)步骤①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氨气,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氮气+氢气氨气;
(3)步骤②是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属于化合反应;步骤③是氨气和氧气在加热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步骤④是一氧化碳、水和氧气合成硝酸,属于化合反应;步骤⑤是硝酸和氨气合成硝酸铵,属于化合反应,因此化合反应是②④⑤;
(4)反应过程中都有氧气参与反应,所以它们都属于氧化反应;
(5)A、二氧化锰不一定作为催化剂使用,故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催化剂都是用二氧化锰,故错误;
B、催化剂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故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但是不能增加或减少物质的产生量,故错误;
D、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没有改变自身的化学性质,所以可以重复使用,故正确;
Ⅳ.A、图3中是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图4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图4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该选项说法正确;
D、图4中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E、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100%,该选项说法正确。
13.混合物 氮气 二氧化碳 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腐蚀标签 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集气瓶炸裂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分子 O、H 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详解】
(1)①在物质分类中,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②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含量最多、能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故填:氮气。
③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了碳酸钙沉淀,故填:二氧化碳。
(2)①Ⅰ.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会使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故填: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Ⅱ.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容易腐蚀标签,故填:腐蚀标签。
②Ⅰ.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环境,加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为防止高温生成物使集气瓶炸裂,需加水,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集气瓶炸裂。
Ⅱ.乙集气瓶中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反应特点“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
(3)①由图可知,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故填:分子。
②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O、H。
③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故填: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14.A 变化Ⅰ 碳原子和氧原子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并放出大量的热
【详解】
(1)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表示混合物,B、C是由同种分子构成,表示纯净物。,,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变化Ⅰ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3)铁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物质并放出大量的热。
【点睛】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表示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表示纯净物。
15.铁架台、 水槽 气体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A、 D E; 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中棉花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
【详解】
(1)①仪器的名称为铁架台;②仪器的名称为水槽;
(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故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者排水法进行收集;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气需要进行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A;氨气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故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故收集装置选D;
(4)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需要用水进行吸收,故收集装置选E;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5)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故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6)氨气在纯氧中反应的化学方程是:;故反应后生成6个水分子和2个氮分子,故微观示意图中应该有6个水分子和2个氮分子,故需要在图中添加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氮分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