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7 15:30:59

文档简介

天津三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9日高三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B C D D A C B
11 12 13 14 15
A B D C A
16.(18分)
(1)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2分,任意两点即可)
社会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历次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失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6分)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4分)
(3)发展: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4分)
(4)新发展:强烈的家国情怀;勇于奋斗的拼搏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本关怀。(2分,2点即可)
(18分)
(1)事件:国民革命运动(1分)。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分)
(2)理解:中共党员数量和人民军队的增加;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6分,任意3点即可)
重大成果:百团大战。(1分)
(3)过程: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4分)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民军队英勇顽强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等。(4分,任意4点即可)
(19分)
(1)“决定”:出兵干预朝鲜内战(或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4分)
原因:美国直接参加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或美军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轰炸中国东北地区,或保家卫国)(2分)
(2)意义:改变了苏联对中国的态度,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4分)
特点:在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苏联给予极大的帮助。(3分)
意义:加强了国防力量;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初步建立了工业化体系;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任意三点即可)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试卷(2021.10)
历史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表所示为五四运动后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事迹。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时间 人物 地区 事迹
1920年3月 俞秀松 上海 在厚生铁厂做工,观察工人状况和心理
1920年5月 邓中夏 北京 在南口铁路工人中工作,与工人同住、同吃
1920年8月 李大钊 北京 发起五团体会议,喊出“到民间去”的口号
1920年12月 毛泽东 长沙 到工人聚集的地方与他们接近,喝茶、谈心、交朋友
A.奠定了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B.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促进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结合
2.右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  )
A. 五四风暴
B. 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 长征路上
D. 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时指出:“我们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像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犯错误时期需要共产国际出面干预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这表明,此时的中共(  )
取得了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B.开始着手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在遵义会议后已经初步成熟
D.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4.在吉安市吉州区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有一份公文系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江西吉安县长发出的政府训令,训令称:“据陈毅本年十一月二十四函略称,以本行政区内尚有少数之昔日共产党员仍未得当地下层公务员之谅解,请予明令劝谕所属一体放弃成见,俾得实现集中国力量踊跃抗敌、共释前嫌、共纾国难……。”据此可知(  )
标志十年内战局面初步结束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C.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贯彻
D.体现了中共对时局的战略判断
5.1938年3月,侵华日军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表示“追剿眼前之敌,绝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警备后方希望增加兵力”。国民政府则决定作战目的是收复鲁中广大地域,要将敌人消灭在临枣支路与韩庄运河间地区。如图中标示★处所示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
C.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在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主动出击
据统计,1938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四届大型工农业生产展览会,每届都要评定展品等级并给予奖励,一般还要邀请有经验的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边区政府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B.有利于缓和边区的阶级矛盾
C.开创了中国博览文化先河 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7.宣言是时代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宣言有利于(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巩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扩大北伐战争的群众基础 D.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8. 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党中央所在地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辗转南北。如图所示,党中央所在地先后顺序是 (  )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9."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
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
10.对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有学者评价说:“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以外交手段推动解决热点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会议(  )
A.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
C.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1.如表是1952—1957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52 45.4 34.4 5.6 3.5 11.1
1957 33.5 43.8 7.4 3.7 11.6
A.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12.1953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这次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有当事人回忆说:“大家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这反映了(  )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新风貌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13.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陈云作报告中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体现出当时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B.开始彻底反思计划经济的弊端和问题
C.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普遍愿望
D.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尝试
14.1965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已达657亿元,比1962年增加了50亿元,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市场一派繁荣景象。中国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15.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
A.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3题,共55分)
16.(18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社会背景。(8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4分)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是如何促进民族主义发展的?(4分)
材料四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材料四,谈谈新时代下我国民族主义的新发展。(2分))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3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14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除了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场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2)依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7分)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战争立刻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过程并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8分)
19.(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全球战略利益以及抑制社会主义力量出发,作出了出兵干预的决定,并宣布为阻止中国政府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美国政府的这些决定都是在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之前作出的,完全是美国政府单方面干涉了中国内政。抗美援朝根本不是什么“惹火上身”,更不是因此而妨碍了解决台湾问题。抗美援朝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 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她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下册)》改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作出的“决定”以及“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6分)
材料二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共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共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共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工业化从何处起步,是一个“苦苦思索”的问题,各有关部门提出过不同的设想,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最后大家认为必要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可见,最终确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在党内高层是经过认真讨论的。
——摘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改编
结合材料二,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归纳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4分)
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制定和实施中呈现的特点并简析一五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9分)
高三年级 历史试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