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结合李清照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
2、通过对场景中任务的解决,能够归纳总结解读诗歌的方法。
自主预习:
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南宋词人,年少聪慧,与人研究金石之学。后国破家亡,颠沛漂泊。
B.“雁”代表书信,俗话说鱼雁传书,或称雁足系书。由于大雁成群飞行,而掉队的孤雁,又成为一种凄苦无依的象征。
C.李清照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前期词作真实反映了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D.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耄耋。
B.李清照的词被誉为“易安体”。
C.孤独忧愁,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是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3、通读诗歌,理解诗意。
课堂探究:
任务活动一:概括古代诗词特点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想要让布莱克读懂诗词,首先要让他了解诗词的特点。请每位同学选择一首经典古诗词,小组合作,阅读并概括诗词的特点。
任务活动二:归纳方法讲解诗歌
在了解了古诗词特点之后,便可以开始读诗了,然而从何处入手,都关注诗词的哪些方面呢?请你阅读《声声慢》,并结合自己的读诗经验,为布莱克讲解一下你的读诗方法并为他讲解《声声慢》诗词内容及情感表达。
任务活动三:知人论世
布来克听完讲解,长叹一口声:“真是令人悲伤。”他对作者李清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请你阅读李清照相关资料,写一段李清照简介,让布莱克了解李清照。
核心素养专练
(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知后面的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微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岩,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课后作业
阅读李清照另外一首诗词《武陵春》,这首词也在谈“愁”,是如何表现的?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D 乍暖还寒指春天的天气。
2.A 百岁称期颐。
3.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盏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它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桌上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课堂探究
任务活动一:
明确:①高度凝练的语言;
②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③集中反映社会生活;
④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
任务活动二:
明确:①关注意象,如“雁”,是双飞鸟,听到雁鸣,反观茕孑立,孤独满心。
②联想想象,如“满地黄花堆积”,花落之景,碎乱凋谢,凄凉之境,伤心之情。
③借助积累,如“酒”,在之前所学诗词中的体现(《将进酒》)。
明确: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词,空虚怅惘、迷茫失落、忧愁苦闷。读起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余味无穷。乍暖还寒天气,难以入眠,想起亡夫,独自饮酒学得分外凄凉,孤雁悲鸣,哀怨的声音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菊花碎落满地,再无当年美好,如今只剩下自己受这孤独的煎熬。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黄昏,却又下起雨来,淅淅沥沥,无边丝雨细如愁,凄凉愁苦之感弥漫人心。
(所写之景,景中之境,境中之情。)
任务活动三:
明确:李清照,南宋词人,年少聪慧,与夫研究金石之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后国破家亡,颠沛漂泊。再嫁匪人、离异避乱。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前期词作真实反映了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著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著有词集《漱玉词》。
核心素养专练
1、斗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课后作业
①借暮春之景,既有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有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意味,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②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③由表及里,从外到内。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阕连用“闻说”“也氧”“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从喜悦到伤感。
④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寓情于景,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