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货币与赋税制度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5课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理解:构成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必须用于交换(流通领域); 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①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一定不是商品。
“用于交换”表示一种目的,强调的是一种买卖过程,包括交换前和交换中,交换完成之后,则不是商品,而是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也就是说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
一、商品
2.商品的表现形式
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技术、发明专利等属于无形商品。
注意:有些东西不是商品,但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如土地、股票等。
废品是否是商品
第一,废品相对于其原有性能,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从这种意义上看,废品不是商品。
第二,许多废品可以卖给收购站,仍可用于交换,这是因为废品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使用价值。从此意义上看,它还是商品,但已不是原有性能的商品。
物品
劳动产品
商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反映人与物的关系、是其它有用的物的共同属性(非本质属性)、是不同商品需要交换的原因。标志词:质量、性能、功能、适用、营养、环保等
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是不同商品得以交换的基础。标志词:成本、价格、劳动(时间)、消耗等
二、货币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物物交换:W——W
(2)扩大的物物交换:W——W
(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W—一般等价物—W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W——金属货币——W
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
4.职能:
①流通手段: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③支付手段:现实中的货币,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时让渡。
④贮藏手段: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发挥价值贮藏的功能。
⑤世界货币:世界范围内作为投资,储备,贸易清算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
5.纸币:
(1)产生过程: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金块的形式流通的。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纸币的币值与购买力成正比,与物价成反比。
*国家对纸币的发行是“三有权”(有权发行、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面值)、“一无权”(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①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
待销售的商品量
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②公式:
(3)纸币的发行量
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次数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二、货币
5.纸币:
我也不知道你们到底会了没有,脑阔痛
纸币的发行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②纸币的发行量过多会怎样?
纸币的发行量过少会怎样?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吗
提示:常用消费品物价指数(CPI)来表示物价总体水平。一般说来,当CPI增幅持续大于3%时,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或通胀预期增加;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表现
实质
形成的原因不同
解决的方法不同
联系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经济过热
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等
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生产发展相对不足;纸币发行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等。
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经济萎缩,供过于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
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
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的方针
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三、中国货币演进历程
时期 演进历程 规律 原因
先秦 物物交换——自然货币——人工货币(贝币,铜铸币) 由实物向一般等价物转变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①生产力的提升(根本原因)
②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
③冶铜技术发展, 铜不易腐蚀、造价低
秦汉 秦:圆形方孔钱 汉朝:五铢钱 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铸钱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①货币混乱;地方私铸现象严重
②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
唐代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私铸盛行、钱币紊乱;国内局势初步稳定。
三、中国货币演进历程
时期 演进历程 规律 原因
宋代 交子 纸币与铜钱兼行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
②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③铁钱等携带不便
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
⑤发达的金融信用(飞钱、柜坊)
元 单一流通纸币——钞
明清 明初:纸币与铜钱兼行 明中后期:货币白银化 清朝:白银法定货币地位,兼用铜钱 货币白银化 ①纸币(宝钞)的弊端;
②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④民间的认可使用到政府的推动肯定,政府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
⑥白银的供给来源增加(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三、中国货币演进历程
时期 演进历程
晚清时期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民国时期 ①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②1935年,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
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贬值,彻底崩溃
④1948年,国民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最终失败
⑤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②截止到1999年,人民币共发行了五套,形成了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四、世界货币体系
世界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它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整方式。
1.概念解释
2.发展过程
发展演变
国际金本位制
(1816-1929)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1973)
(1976-至今)
牙买加体系
(一)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以英镑为中心金本位制的形成原因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英国:英国建立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
(2)金本位制的形成
①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②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的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确立金本位货币制度。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4)金本位制产生的影响
(5)金本位制的崩溃
原因:①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②各国转嫁危机,实行货币贬值与关税战,各自
构建以英镑、法郎、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
③欧洲及英国实力的下降。
表现:禁止黄金出口及流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
材料:美国的经济在战争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圆上升到1945年的2136亿美圆。……美国的黄金储备1945年已占到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更增至74.5%。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残破的英国
①二战使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
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③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黄金
美元
各国货币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WB)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其职责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银行贷款对象最初是西欧国家,后来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4)瓦解
时间:20世纪70年代
过程:
①1971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
②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
原因: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
②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权;
③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三)牙买加体系——目前的国际货币状况
(1)多元化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
(2)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欧元
日元
练习题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简析货币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材料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荚钱(重3铢)。……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2)内容:①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
②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影响:①统一了货币发行;②有利于稳定社会金融秩序;
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人。
(1)背景:①货币制度混乱;②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
③通货膨胀影响民生;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意义:弥补现钱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北宋 交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②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③铁钱等携带不便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⑤发达的金融信用(飞钱、柜坊)
材料1 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铁钱与铜钱的比价根据记载似乎在10:1,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
材料2 交子本由四川民间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就发生了诉讼。朝廷下令将百姓发行的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交子就形成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使交子的流通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法定的限额,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
①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多种贸易繁荣,交易量大;
②四川地区特殊的贸易和货币环境;
③铜钱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④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2)影响
①初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后期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引发
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1)纸币(宝钞)的弊端;
(5)白银的供给来源增加(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
(3)商品经济的发展;
(4)民间的认可使用到政府的推动肯定;
材料 明初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对中国:
对世界:
(4)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1)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缓解了通货膨胀;
(3)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
(7)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5)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6)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