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单 元
【单元要义预览】
内容概述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词。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沁园春·长沙》属于新诗中的旧体词,借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以及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抒发了毛泽东同志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
《雨巷》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的象征性意象,表现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再别康桥》通过对康桥秀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本诗外形整齐有序,音韵和谐,词藻华丽 ( http: / / www. / ),体现了新格律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中国贫苦母亲勤劳淳朴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歌颂。
高考链接
本单元均为中国现当代诗歌。现当代诗歌在近几年高考中直接考查鲜有涉及,只有2005年福建卷对《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进行了考查。但是中国现当代诗作与中国古诗词在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而中国古代诗词在2008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被列为必考内容,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意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现当代诗歌在高考中还经常以仿写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理解。
学习建议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及作品的风格流派,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比如《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在长沙作的一首词,当时正是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作者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思考现实,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可以说特定的形势和特定的环境与作者的情感紧密相连。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雨巷》一诗多处使用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诗歌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学习时可根据诗歌音韵节奏去诵读。
3.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特色。比如在《再别康桥》中“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荡漾”就十分鲜明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和依恋之意。
4.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比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的第三节诗中“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一丈平方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意象萧瑟凄凉,给人以无限的伤感,表明了诗人对养母的无限哀恋怀念之情。
5.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对不同特点和风格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毛泽东
简历:(1893~1976),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字润之。毛泽东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终于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缔造了新中国。
成就;《毛泽东选集》共五卷,收录了自1926年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其中《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高度结合,多表现革命生活中的大事,从中折射出昂扬的斗志、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是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相关知识
1.背景知识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毛泽东,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心中思考着国共合作后领导权的斗争问题,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文体知识
(1)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原是配乐演唱的,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称长短句),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内容无多大联系。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根据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阕、下阕。阕是音乐中止的意思,分成上下阕表示奏乐时在中间要停一下,文字上则用空一格或隔行表示。
(2)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疑难问题点拨】
句段点拨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思路点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疑问句,问同伴是否记得当年到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阻遏了飞驶的大船的往事。其实它是一个比一般陈述句更有肯定意味的问句,表明了作者对“浪遏飞舟”壮举的自豪,而且明确有力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暗示祖国的前途命运应该由富有才华和朝气的青年来共同掌握。
文本探究
1.词的开头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怎样调整 并简要分析这种语序的效果。
探究提示:前三句的语序同一般语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诗词因为韵律的需要,语言有跳跃性,有时还有语序倒装和成分省略现象,虽然破坏了一般语法规律,却增强了美的韵律和美的情趣。另外,句序的变化往往能够起到突出意思,增强所表达情感的作用。
探究结果:正常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予洲头,(望)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寒”字,点明时间是在深秋,“橘子洲头”点明地点在湘江,既扣题中“长沙”,又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作铺垫。“独立寒秋”一句,置于最开头,好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环境中推出,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特定环境,一个“立”字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的形象,增强了表现力。
2.“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请举出一些悲秋的语句。然后思考一下,本词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 为什么
探究提示:欣赏诗歌要“知人论世”,即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掌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这样才能探究诗歌主旨和艺术特色。
探究结果: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以“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有关。。毛泽东不是普通的书生,他是一个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有博大的胸襟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作也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眼中的秋景是蓬勃绚烂的。
3.毛泽东用词精妙、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正是有了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才有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这首词的语言就极富表现力,你能具体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探究提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词注重“炼字”,学习诗词要注意揣摩高度凝练的诗词语言。当然,鉴赏诗词,品味语言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须从全词的中心思想或思想感情入手去考虑。
探究结果:
精妙用词 分子鉴赏
万山红遍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 “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 “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鱼翔浅底 “翔”形容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4.从词人对往事的追忆中,可以联想到怎样的形象
探究提示:词人及其词中“同学”的形象特点必须结合所忆之事归纳,特别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所体现的雄心壮志、胸襟抱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所体现的百折不挠、激流勇进的革命豪情,无不鲜明地在我们脑海中显现出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形象。
探究结果: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 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què) 橘子洲(Jú) 百舸争流(kě)
B.沁园春(qìn) 方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C.寥廓(liáo kuò) 碣石(jié) 浪遏飞舟(yè)
D.劲风(jìn)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我们大可不必让学生一味抒情,一味再现历史,或演绎名人,或化用诗句,“为赋新
词强说愁”,把自己可爱的青春意态掩饰了,把自己鲜活的思想抛置了。
B.为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的矛盾,2008年至2010年,中央将投
资约6亿元左右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90所左右的特殊教育学校。
C.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乒乓球球队,是由20名集训队员中挑出的10名优秀选手
组成。
D.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
值和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相继北美、欧盟之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 (借代、比喻)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5.按照提示默写词中的句子。
(1)写诗人所见的江上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写所见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当年活动具体内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写当年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6~9题。(20分)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词的上阕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阕中,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青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探讨
鉴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第9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结合下阕所忆之事归纳得出答案。此种题型解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生平经历,具体的创作背景,吟咏物象的诗更需要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
(2)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进而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如下阕中的“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粪土当年万户侯”等,整合相关信息形成答案。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象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人物的品质或理想的理性的深层分析。课外阅读第10题也考查了对于形象(物象)的鉴赏,请根据上面的方法尝试解题。
(二)阅读下列两首词,回答10~13题。(20分)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8分)
毛词:_____________,表现梅花__________的特点。
陆词:_____________,表现梅花__________的特点。
11.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 (4分)
毛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分)
毛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能力拔高题)毛泽东说他的咏梅词是“反其意而用之”(“其”指陆词),请简析“反其
意”指哪些方面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5分)
1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分句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5分)
诗词,如一束空谷幽兰,沁人心脾,诗词,如一声冲霄清吟,豪迈坦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境界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给下面的句子排序,使其连贯自然。(5分)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经典诗词,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诗人_____________
①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
②寓动于静,寓张于弛。
③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16.2008年5月11日——母亲节,现在回想起来是特别的,是感人的,因为就在24小时以后,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孩子从此失去了母亲,母亲节成了孩子心底永久的伤痛。
请你以同龄人的身份给那些在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发一条短信,鼓励他们在人生路上勇敢前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A.“舸”读gě;C.“遏”读è;D.“劲”读jìng。
2.[解析]选A。B.重复,删去“约6亿元左右”中的“约”或“左右”;C.句式杂糅,后
半句可改为“由10名优秀选手组成,他们是从20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来的”;D.歧义,
应改为“成为继北美、欧盟之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3.[解析]选B。B项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
4.[解析]选A。应为“谁主/沉浮”。
5.(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万类霜天竞自由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
(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1)正值 (2)情态、气概 (3)正 (4)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7.山、林、江、舸、鹰、鱼。
8.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观、俯察。
9.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年英雄形象。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同时注意分析描写词形象的词语,如毛泽东词中的“只把春来报”“她在丛中笑”等,陆游词中的“愁”“任”“香如故”等;
参考答案: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 坚强不屈,以苦为乐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 遗世独立、寂寞、孤独
11.[解析]在描写梅花的词句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志的句子即可。
答案: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解析]把握两词中的意象特点,进而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即可。
参考答案:毛词:乐观自信、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孤独、苦闷。
13.[解析]认真分析陆词的原意,然后与毛词加以比照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首先是立意反其意:陆词借梅抒发受压抑之苦情,表达遭打击而坚贞不渝之志;毛词却是借梅抒发斗风雪迎春到的战斗豪情,表无私奉献却不居功、愿与民同乐之志。其次,在梅所处环境、志趣和全词的格调上,均“反其意而用之”。
14.[解析]该题既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能力,同时还考查了语句的前后照应。解题时注意句中的分号和句号的提示作用,它表明句子内部的关系及所填写句子的要求。仿写时既要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境界超然”句式对应,同时还要与“如一声冲霄清吟,豪迈坦荡”的内容吻合。学生在答题时还应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学会利用课内知识解答课外题目。
参考答案:示例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让我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志向远大。
示例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领略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激情奔
放。
15.[解析]排列句子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另外在知晓各句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判断其位置,如③为总结,当在最后,①中的“其”指代诗人,只能在②之后。
答案:②①③
16.亲爱的兄弟姐妹,你们一定要坚强!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定要相信,有多少爱,就会有多少希望!有多少爱,生命就会有多长!记住:母亲在天堂里,希望你们为她做一个坚强的孩子,为她做一个微笑的孩子。(此题无统一答案,语言简洁、得体,能鼓舞人心即可)
【课文知识总结】
1.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文本回顾:《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多处运用了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主要是动作的对比等。
知识应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所谓对比就是一种差别,不过不是一般的差别,而是对立。在写作中,对比是一种运用得最广泛的手法,对比能给读者带来格外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在写作的构思阶段就可以考虑一下:描写环境时,可否设计不同的有对比性的场面 叙述事件时,可否编排能用来进行对比的不同的情节、细节等。巧妙运用对比,会使你的文章中心更加突出,还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本回顾:《沁园春·长沙》上片所写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万山”“层林”,还是雄鹰、游鱼,都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知识应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
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了解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根据景物描写的具体词句,准确概括其特征,然后总结景物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作实践中,同样要处理好景和情的关系。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都要让景和情紧密结合起来。
3.高度概括、凝练、精妙、传神的语言
文本回顾:《沁园春·长沙》一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有些字词锤炼得十分精彩,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翔”字准确描绘出游鱼的轻快自如等。
知识应用: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考查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分析这些词语时,既要透过字面把握其深层含义,还要注意涉及到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所抒发的情感,且不可就字解字,让分析停留在表层。同时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精心遣词炼字,让语言生动起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外延伸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赏析】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冬日的典型环境,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气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下片抒写红军跨越娄山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定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