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 ( 科学 )学科(六年级下 )册 单元 物质的变化
课 题 5、铁生锈了 课时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具准备 教师材料:音叉、铰链、铁钉(未生锈和生锈各一份)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镊子、模型板、指套 学生材料: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镊子、模型板、指套,研究记录单
导入 1、(出示未生锈的音叉、铰链、铁钉)提问:请同学鉴定一下是什么物体? 2、学生回答。 3、(出示生锈的音叉、铰链、铁钉)提问:请同学鉴定一下是什么物体? 4、学生回答。 5、提问:这些物体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6、学生回答。(后一类的物品被锈掉了,都是铁锈。 7、教师:今天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 二、学习新课 (一)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对于铁生锈了,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答。(为什么会铁锈?铁是怎么生锈的?铁锈是什么变化?) 2、教师讲述:要研究铁生锈的许多知识,先要研究铁锈是什么?让我们比较铁盒锈。 取出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怎样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较铁和锈,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通过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学生思考:通过眼睛看、手摸、锤子砸、电路检测器检测、磁铁吸等方式进行比较。 5、提问:需要那些材料进行研究,怎样研究呢? 6、学生交流探讨结果,设计方案,填在记录单上,教师拍照上传,学生进行汇报。 7、提问:在进行某些研究时,使用材料上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8、学生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讲解注意事项,有遗漏或不完整的教师补充。 (模型垫、锤子、镊子、指套的用法) 9、学生分组取材料进行小组研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照片上传。 10、学生研究后归放材料,进行汇报。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二)、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接下来你们觉得该研究什么呢? 2、学生思考:是铁和谁发生的变化呢?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水和空气) 3、教师质疑:怎样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呢?请设计方案。 4、出示记录单,通过三个试管和三根铁钉制定研究计划。 5、学生自主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6、教师拍照上传,学生汇报。 7、补充其他设计方案,通过创新小试验开拓学生的设计方式。 8、教师演示,请学生预测。(为下一课作铺垫。) 三、总结: 1、拓展:下次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你的收获,我们在生活中希望铁生锈吗? 2、学生回答。(不希望铁生锈,所以要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或者不让铁生锈。) 3、教师布置课后思考:怎样让铁不生锈?
板书设计 5、铁生锈了 颜色 铁 空气 光泽 原因 空隙 比较 水 手感 锈(新物质) 硬度 导电性 化学变化 被磁铁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