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4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左丘明
简历;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 ( http: / / www. / )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成就: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评价: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相关知识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投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必然了。
【疑难问题点拨】
文本探究
1.文中所述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你看出来了吗 你同意这个原因吗 如何看待这个原因
探究提示:本题涉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鉴赏训练点,它包括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理清文章的语脉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思考这种问题,应该考虑到,政治和外交上所谓的理由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应该从故事的背景和文中烛之武的游说中找到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探究结果:①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②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灭掉郑国,占其土地。也正是这一原因,秦国担心一时吃亏,撒军而去。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本题涉及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分析时同学们应当了解烛之武的经历:才华横溢却一直不得重用,七十多岁才被举荐给国君,自然满腹牢骚,故“辞”,而他的深明大义爱国精神却让他毅然“许之”。所以先“辞”后“许”的故事情节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
探究结果: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3.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 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它一般有三个重点:分析评价文中的人物;分析评价文中的事件;分析评价文中的观点。本题是对文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评价。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攻心也要抓住对方心中的症结,抓住关键矛盾,请联系时代背景和秦、晋、郑三国的关系来分析。
探究结果: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
4.本文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巧设伏笔与照应,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探究提示:“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而“照应”则是对上面伏笔的巧妙自然的呼应。
探究结果: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 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氾(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ó )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 )
D.若不阙(quē)秦 逢(páng)孙 戍守(shù)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因人之力而敝之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 (被动句)
5.试将下列名句名篇补充完整。
(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敢以
烦执事。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 ”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不武。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课文,完成6~9题。(17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典题探讨
第6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可以从词性入手,结合语言结构和语法常识等进行推断。如A项中的“军”本是名词,但是该句主语是“晋”,“函陵”是地名,没有谓语,所以可推断出“军”只能是名词用作动词“驻军”;又如D项“盟”,该句同样缺少动词充当谓语,那么“盟”只能作“结盟”讲。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推断方法:
(1)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属对仗,“见”与“被”相对,应为同义,所以“见”的意思是“被”。又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可知“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属于形容词作名词。
(2)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8题D项“士类益以此多之”中的“多”在此作谓语,其后带宾语“之”,再结合语境可判断解释为动词“称赞”是正确的。
课外阅读中第10题也考查了该项能力,请你尝试解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越国以鄙远 B.①郑既知亡矣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贰于楚也 D.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
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
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
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
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9.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23分)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日:“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⑤亦求之。以死谁怼⑥!”
对日:“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日:“亦使知之,若何 ”
对曰:“官,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日:“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⑦为之田⑧。曰,“以志吾过,且旌⑨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盍(hé):何不。⑥怼(duì):怨恨。⑦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⑧田:祭田。⑨旌(jīng):表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B.以绵上为之田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D.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吾其还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下列对文章写介之推的母亲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表明她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13.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惠、怀无亲,外内弃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志吾过,且旌善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5分)
15.《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有关于张飞退敌的描写: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日:“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日:“我向曾闻云长言:冀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奔。
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不同。比较二者特点,请撰写一副对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今,广告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如联想电脑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宛西制药的“药材好,药才好”;山东省旅游的“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等等。请从上述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的材料中,有些语句不符合语言习惯,请找出来并作恰当的修改。至少找出3处。(6分)
①《集结号》是优秀的中国生产的商业电影,②其恢弘壮烈的战争场景和故事情节,③可以堪称同类影视作品中的佼佼者。④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连长谷子地、狙击手姜茂财、战士吕宽沟等一批典型的艺术形象,⑤深刻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⑥我以为,无论男女老少,都值得去看一看这部影片。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缒”读zhuì。
2.[解析]选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与题干中“退”字用法相同。A项,使……减少;C项,使……灭亡;D项,使……损害。
3.[解析]选A。依次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4.[解析]选D。应为判断句。
5.(1)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
6.[解析]选C。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7.[解析]选D。D项,①做,②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已经;C项,并且。
8.[解析]选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9.(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什么害处。
10.[解析]选D。“义”此处为动词,把……当做正义。
11.[解析]选B。“以”均为介词“把”。A项,语气助词/疑问副词,怎么。C项,代词,他的/表祈使语气,还是。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2.[解析]选A。可从“其母曰:‘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遂隐而死”可以判断写介之推的母亲设问的目的不是“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13.[解析]选B。B项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14.(1)介之推不去要求禄位,于是封赏也没有给他。
(2)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他们。
(3)偷劫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何况是贪天之功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
(4)用这来记载我的过错,而且表彰好人。
附[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禄位,于是封赏也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共有九个,只有君侯还活在世上。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他们。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继承国君之位主持晋国祭祀的人,除了君侯还有谁呢 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但是那几位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就是欺骗吗 偷劫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何况是贪天之功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 下面的人把罪过视为正当,上面的人却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互相欺骗蒙蔽,难同他们一起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赏呢 因为这样而死,又怨恨谁呢 ”
介之推回答说:“谴责这样做是错误的而又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应当再享受他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应当使他知道这件事,怎么样呢 ”
介之推回答说;“语言,原是用来修饰自身的,我自身都要隐藏了,哪里还用得着用语言去修饰呢 如果这样,岂不是去求显贵吗 ”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这样吗 (能够这样,)我同你一起隐居。”于是介之推母子隐居而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祭田,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错,而且表彰好人。”
15.[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所给内容撰写对联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既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对联的基本写法。作答时首先要抓住张飞退曹军的主要特点“勇”,烛之武退秦师的“智”,然后考虑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概括得出。
参考答案:(1)智退秦师烛之武 勇吓曹贼张翼德 (2)张冀德三声喝破怯人胆 烛之武数言扭转霸主心 (3)张冀德怒吼退雄兵 烛之武妙论动君心 (4)猛张飞长坂桥三声大喝退曹军,靠的是勇 智之武汜南营一番妙语动秦师,凭的是谋(任选其一即可)
16.①联想电脑的广告运用双关,说明失去联想品牌电脑与人类失去想象力一样,后果同样不堪设想。②宛西制药用谐音既强调了制药原料的精良,也道出了药效高,同时又简单易记。③山东省旅游运用借代的手法,提醒游客来山东观光,可以亲近山东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又可以亲近自然且感受2008年奥运会精神。(任选一则分析即可)
1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①语言不简洁,②搭配不当,③语意重复,⑥语序不当。
参考答案:①将“中国生产的”改为“国产”。②在“故事情节”前面加上“感人的”。③将“可以”删掉。⑥改为“这部影片值得男女老少都去看—看”。
【课文知识总结】
1.巧妙的伏笔与照应
文本回顾:课文虽.短,却处处有伏笔与照应。例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为下文烛之武夜闯秦营成功说服秦军埋下了伏笔。
知识应用:伏笔照应常常用于记叙文的写作中。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2.观点提炼:时代更需要“伯乐”/呼唤更多的“伯乐”
文本回顾:“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知识应用:没有佚之狐的慧眼识英雄,就不会有烛之武的智退秦军力挽狂澜。烛之武是千里马,佚之狐则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则素材可用于“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伯乐与千里马”等话题的写作中。还可联系现实生活,说明时代更需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从而让更多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课外延伸阅读】
永远的烛之武
秦军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赏析】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 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 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文中在歌颂他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们是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就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吗 所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一个时刻准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贡献一生的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