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刘 向
简历: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宜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后因反对宦官下狱。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成就: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编订为《战国策 ( http: / / www. /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评价: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相关知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的前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疑难问题解析】
文本探究
1.课文中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 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呢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评价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评价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就内容方面讲,是分析评价文中的事件,就表达技巧方面讲,是分析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效果,主要是分析体会在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
探究结果:形势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这一形势既是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秦王计划的诞生。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破”“虏”“略”,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字写出了秦军之“强”,“旦暮渡易水”写出了燕国危机。
2.荆轲刺秦王前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你能从文中的描写看出他失败的原因吗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评价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主要是分析评价文中的人物。分析评价人物,一要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二要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等,从这些方面入手,人物的性格、事情的成败,在文中多有暗示,请注意体会。
探究结果:荆轲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的头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但是从文中看,他对刺杀的成功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一是对刺杀细节没有提及,二是易水诀别大有一去不返的意味,三是他没有等到另一个人一同去。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探究提示: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所以,场面描写一般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突出重点;要写出气氛;要安排好顺序。
探究结果:
方式角度 具体说明
抓住特点 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的人物都顾及到了,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来渲染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分析评价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刺秦”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可以从环境气氛、个体群体、多种描写方式、用词等方面具体谈一谈,思路一定会更加清晰且有独到的发现。
探究结果: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 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ù) 被八创(chuāng)贻笑大方(yí) 王翦(jiǎn)
2.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曰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判断句)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C.使毕使于前 (介宾结构后置句)
D.取之百金 (省略句)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课文,完成6~9题。(20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8.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暗示荆轲此去危险重重,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
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雄壮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然则何由 ”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通“导”,引导。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乃造焉 造:到……去 B.却行为道 却: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燕太子丹质于秦 B.见秦且灭六国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犹且从师而问焉
C.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D.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2.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3分)
( )
A.①太子丹患之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②遂自刭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 D.①太子送之至门
②偻行见荆轲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
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
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8分)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
意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5分)
15.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5分)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5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能力拔高题)请点评著名毛纺品牌恒源祥2008年“十二生肖广告”,注意观点明确,语言简洁。不超过80字。(5分)
“恒源祥,北京奥运赞助商,鼠、鼠、鼠”“恒源祥,北京奥运赞助商,牛、牛、牛”……一直到“恒源祥,北京奥运赞助商,猪、猪、猪”,十二生肖用同一语调一一念过,重复12遍,背景则是静止不动的2008年奥运会会徽和恒源祥商标组成的白底红字画面,整个广告时长1分钟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忤”应读读w ,“提”应读d 。
2.[解析]选B。B项中“而”与例句中的“而”都表修饰关系。A.表顺承关系;C.表并列关系;D.表转折关系。
3.[解析]选D。①②假如没有,③只是,④回头看。
4.[解析]选B。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指不讲信用。C.骨髓,古义:内心深处。今义: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的物质。D.假借,古义:宽容、原 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解析]选A。应为被动句,“见”宇表被动。
6.[解析]选C。谢:谢罪。
7.[解析]选A。例句为名词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解析]选B。应为悲壮的气氛。
9.(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挣断了袖子。
(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10.[解析]选D。过:拜访。
11.[解析]选D。以:因为。A.在/被;B.将要/尚且;C.通过/因此。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人物的能力,要抓住有关描写对号入座。A.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C.②写田光尊重荆轲。D.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13.[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过程。A项“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
14.(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 “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
附[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大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秦国发怒呢 ”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 ”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大子说:“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 ”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遵命。”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以此怠慢国事,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 ”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教命。”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15.[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除注意句式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人物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屈原、项羽、岳飞等都可以考虑。
答案: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16.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应对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你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17.[解析]答题时要求结合材料,以材料报道为依托,进一步画龙点睛地点评,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显示出言论的力量与作用。其特色在于:一是配合新闻,有的放矢;二是一事一评,火力集中;三是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四是体现了点评人的风格,使新闻解读也有了个性化色彩。
参考答案:示例1:作为知名品牌,应该在加强企业“美誉度”上下工夫,借奥运良机,展现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能让“叫卖”成为品牌的代名词。
示例2:恒源祥贺岁广告将“恒源祥”“北京奥运”“十二生肖”组合在一起,增强了“恒源祥”的文化内涵,达到了让广大观众印象深刻的目的,这在广告宣传上效果是明显的。
【课文知识总结】
1.生动传神的神态描写
文本回顾: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知识应用:人物神态的变化总是受内心世界支配的,是通过外貌、说话、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描写人物的神态,常常是与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写,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写人物的神态,又要符合当时、当地人物的情绪。
写神态可以写喜悦和激动,也可以写忧愁、惊恐、悲伤或不安等。写哪些,不写哪些,这要看文章中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当时的处境而定,要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不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那样就画蛇添足了。
2.悲壮凄怆气氛表现的技法——烘托
文本回顾:“易水诀别”场面,秋风萧瑟,筑声悲凉,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源于凄惨悲怆气氛的呈现。送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者“皆垂泪涕泣”,继而“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用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出了送行场面的慷慨壮烈的气氛。
知识应用: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作品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课外延伸阅读】
刺 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武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又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度;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蠃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嬴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革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进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嬴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筒会改变我的行动。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 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 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 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 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赏析】文章浓缩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壮士的内心独白,凸显决斗前夜心灵的痛苦挣扎和艰难选择。荆轲最终放弃刺秦王,甘愿捐躯。这样的结局,与张艺谋的大片《英雄》的架构不谋而合。既不违背史实主线,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荆轲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