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鸿门宴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鸿门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4 19: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鸿门宴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司马迁
简历: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时随父司马谈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 http: / / www. /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成就:司马迁耗尽一生心血完成《史记》,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
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相关知识
1.背景知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函谷关)中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2.文学常识
关于《史记》
从史学角度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余字。“本纪”写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表”是按世代、年、月写成的简明大事记;“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
从文学角度说,《史记》又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它在刻画人物、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独具匠心。刻画人物时,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言行和细节,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性格特征。情节安排上,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语言运用上,切合人物身份的对话描写,叙述语言口语化,简洁精练,流畅生动,极富表现力。鲁迅对其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了先秦史传文学的传统,又对汉以后古文学的散文、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疑难问题解析】
文本探究
1.熟读课文,了解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探究提示:可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顺序来拟小标题。拟小标题时注意尽量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可以采用主谓式,突出人和事。答案不必千篇一律。
探究结果:
2.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即其帐中斩宋义头,……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巨鹿之战后,他屠咸阳,烧秦宫室,大火烧三月不灭,可见此人是很残暴的,那他为什么对带剑拥盾人军门“瞋目视项王”的樊哙礼遇有加
探究提示:结合项羽的性格和心理,研究樊哙的性格和语言,综合分析。
探究结果:(1)刘邦谦卑逢迎的一段说辞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2)樊哙智勇双全,特别是樊哙的勇敢很受项羽的欣赏,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也以此为豪;(3)樊哙在对项羽的指责中说中了项羽的内心,项羽觉得理亏,但同时樊哙的指责中也满含对项羽的承认和尊重。
3.试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探究提示:司马迁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语言和动作都是人物性格的反映,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
探究结果:本文的语言精练,富有个性。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范增劝告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象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内容上没有差异,但风格不同,显示的个性也不同。
本文的动作描写作者用无声的语言来表现有形的思想,精练、传神。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想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却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考虑。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再如张良献白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受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处事是何等的果断利落。
4.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还善于运用对照烘托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探究提示:在解答此题时首先应当明确对照烘托手法的特点,明确对比角度,即对比点,然后结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加以对照说明即可。
探究结果: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来表现出来的: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3)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 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卮酒(zhì) 刀俎(z ) 杯杓(sháo) 彘肩(zhì)
B.参乘(shèng) 目眦(zī) 戮力(lù) 瞋目(chēn)
C.犒劳(kào) 鲰生(zōu) 左尹(yī) 美姬(jì)
D.崤山(Xiáo) 玉玦(jué) 樊哙(kuài) 披帷(wéi)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的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沛公欲王关中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道芷阳间行 D.项伯杀人,臣活之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土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沛公则置车骑 B.乃令张良留谢
置之坐上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樊哙从良坐 D.毋内诸侯
因击沛公于坐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试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鸿门宴》)
(2)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鸿门宴》)
(3)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4)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课内文段,回答6~9题。(20分)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王:做……的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立而饮之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未有以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
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
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
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1分)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20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会合)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0.下列句中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从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信服
C.田父绐曰 绐:欺骗
D.未尝败北 北:北面
11.下列句中“乃”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B.乃谓其骑曰:“何如 ”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田父指路,既表现了项羽坦率、粗犷的性格,又表现了他已丧失人心。
B.“三胜”之举,佐证了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为他至死不悟埋下了
伏笔。
C.“项王瞋目而叱之”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勇猛善战的气概。
D.“复聚其骑”后问“何如 ”写得意,写自负,声情毕现,刻画出项羽狂妄霸道的性
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王自度不得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应用(15分)
1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6分)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则消息,用一句话作点评,20字左右。(4分)
《三秦都市报》2008年3月3日讯 一名23岁的青年男子在超市调包香烟时被超市检票员识破,在追赶中慌乱逃窜,最终跳进大樟溪溺亡。昨日上午,在现场采访时,一名目击群众告诉记者,青年跳进水里浮沉10余分钟,曾一度大声呼救,当时岸上有上百名群众围观,可整个过程中却无人伸出援手施救,最后眼睁睁看着青年沉入溪中溺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能力拔高题)2008年我国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实属历史罕见。灾害天气从1月中旬到2月上旬,持续了近一月的时间;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受灾,范围遍及中国南方各省;此次灾害给电力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 111亿元人民币。
请从三个方面概括今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包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6字)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探讨
说明类语段压缩方略
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因此,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把语段的层次划清后,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各要点相加,最后进行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即可。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A.“卮”读zhī;B.“眦”读zì;C.“尹”读y n。
2.[解析]选A。A项与例句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翼”是名词作状语。C项“间”是名词作状语。D项“活”是使动用法。
3.[解析]选A。依次是:动词,担任/介词,给、替/动词,是/动词,成为/动词,认为/表被动。
4.[解析]选D。均通“纳”,接纳。A.放弃,丢下/放置;B.辞谢/感谢;C.坐下/座位。
5.(1)其意常在沛公也
(2)大行不顾细谨
(3)如今人方为刀俎
(4)生当作人杰 不肯过江东
6.[解析]选C。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私下里,私意。
7.[解析]选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B.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两个“也”都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不译;D.两个“者”都是助词,与句末助词“也”构成判断句,表原因。
8.[解析]选A。项庄未能刺杀到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因为有项伯及时保护。
9.(1)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10.[解析]选D。北:败退。
11.[解析l选C。C项“乃”是副词“才,只”的意思,其余三项均表承接“于是”。
12.[解析]选D。“狂妄霸道”不妥。
13.(1)项羽渡过淮河,部下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
(3)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
附[译文]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王带人)向左走,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逃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了,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了许多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于是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 ”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只要是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内容上耐人寻味即可。
参考答案:(1)范增气愤地摔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
(2)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15.围观小偷溺亡而不伸援手有悖法理。(或:小偷有罪,但罪不至死;以毒攻毒的报复心态危害更大。)
16.[解析]本题解答时注意第1句话的概括作用及后面分号所起的层次切分作用。
参考答案:(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重)大(或:破坏性强)。
【课文知识总结】
1.精练的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文本回顾:文章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用语不多,却极传神。“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块”,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想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却犹豫不决,沉默不语。二人的不同个性也跃然纸上。
知识应用:动作描写,是指通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同学们在运用这一手法时也要注意,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要写,所选取的动作应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语言要简练准确。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选择人物在重大事件中,在关键时刻的动作来描写,这种动作最能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2)人物的动作,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使人物的动作描写得形象鲜明,具有活力。
(3)人物动作的描写要全面些,不仅要写四肢的动作,还可以写躯干、头、脖子的动作。人物的脸部变化,也可以放在动作描写的范围里。
2.观点提炼;坚持个人主张和听取别人的意见
文本回顾:为人处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范增向项羽进谏,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项羽即发令攻打刘邦;项伯劝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即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打算,以至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樊哙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项羽即感有愧。项羽的缺乏主张、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另一方面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刘邦做得非常好,他在坚持自己的主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
知识应用:这样的素材,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借以论证生活中“既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也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观点。也可以从人物的不同性格挖掘,如项羽的寡谋轻信,刘邦的老谋深算或者项羽的坦率真诚,刘邦的阴险狡诈等等。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同一个素材,只要深入思考、多个角度挖掘,都可以为我所用,长此以往,写作时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课外延伸阅读】
《鸿门宴》新编
项庄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势甚急,沛公亦不免面露惧色,项王则仍举棋不定。突然,沛公吐鲜血数升于营中,顷刻毙命!项王大惊,项庄、项伯、张良皆大惊,唯亚父范增面露喜色,上前三拜,说:“臣曾有言,刘邦者,人中之龙也,今若纵之,犹如纵虎归山,苍龙入海也。臣料大王必为其外表所惑,不忍杀之,故先下毒于酒中,望大王赐罪。”项王默然,实为眼前之巨变而心有余悸。
是时,张良大哭,日:“君因我而死也!”遂拔剑自刎。范增大惊,哭日;“此人有管仲、乐毅之才,乃良将也,今不能用之,悲哉!”
沛公之参乘樊哙闻营中有变,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忽闻张良之言,怒吼曰:“杀我主公者,拿命来!”于是拔剑冲杀,力斩身边数卒,项王营中之士竟无敢近者!突然令下,箭如雨下,哙死于乱箭之中,却仍然屹立不倒,良久,无敢近者。范增叹曰:“真虎狼之将,忠勇之士也!”
忽然,项伯亦拔剑自刎于营中。
顷刻间,沛公及其百余骑皆毙命,项王亦难免手足无措。范增曰:“为今之计,当公告天下,曰沛公欲刺大王,故杀之于营中。”项王曰:“诺。”
范增令士卒将沛公等一干人之尸体弃之于荒野,翌日,卒忽报刘邦尸体不翼而飞,范增曰:“必被豺狼拾去,勿惊。”收刘邦尸体者,乃项羽营中小卒韩信也。韩信者,时之俊杰也,却终不得志。当日,闻刘邦之尸被弃,遂收其尸;至霸上,曰:“沛公者,吾师也,今被项羽无故杀于军中,此仇不报,非君子也!尔等愿与我同去,杀项羽,斩范贼乎 ”沛公军中之士皆义愤填膺,曰:“吾等愿往。”
是夜,韩信命两万人攻右营,两万人攻左营,身率五千精兵攻本营。而项羽营中,却大设宴席,庆祝沛公之死,毫不觉大军以至。
项王亦大醉,左右忽报,左营遭袭!项王大惊,忙披战甲,未出营门,又报右营遭袭!项王大惊曰:“何方人马 ”左右曰:“乃沛公军也!”上马,遥望左右营中已是一片火海,突然,前方又一军闪出,直冲项羽而来,为首者,正是韩信也!项王大怒,拍马来战,怎奈酒气未散,四肢无力,交手十数合,已觉不支,转身而逃,韩信张弓支箭,项羽应弦落马!上前取项羽首级大叫曰:“项羽已死,尔等早降!”于是项羽之军,皆弃兵器于地,拜曰:“吾等愿降!”
不久,众人缚范增至营中,韩信曰:“汝为何杀吾师!”范增怒曰:“刘邦者,奸贼也!吾不杀之,得天下者必此贼也,今万料不到,吾竟会死于汝之无名竖子之手!”长叹曰:“天命也……”韩信遂命推出斩之。
当时之势也,已无人可与韩信抗衡矣,不数年,终一统天下,号大汉,称汉昭烈皇帝。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赏析】读过此文,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新编”竟能天衣无缝,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功底。本文作者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非同一般,情节的安排和结构的处理都匠心独运。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