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上学
教学目标:
感受和体验明快的歌曲节奏与情绪,张扬孩子的个性,展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能力。
让孩子们初步熟悉和喜爱新的学校,对上音乐课产生兴趣,建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
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开始学会认识自我、认识新同学和适应新环境,从学习心态上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学唱歌曲《我今天上学喽》,围绕歌曲的节奏动机,安排了模拟公鸡叫声和听辨两种不同声音进行填唱新词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和表达“我今天上学喽”的快乐心情。
教学重点:
填唱新词的游戏,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让学生在想想、玩玩、出新招的过程中,适应小学的课堂的学习生活;
会唱歌曲《我今天上学喽》,做到自然、自信而轻松。
第一课时
师生对话,交流感情。
启发学生观察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说说与幼儿园的 相同与不同。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从朗读有节奏的名字开始,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新同学。教师唱:“我·叫 张小 丽,我们 握握 手”,教师友好地做出各种欢迎新生的动作,学生模仿教师介绍自己的名字。(两个字的名字,就读:“我 ·叫 张娟0,我们 握握 手”。)
学会用儿歌和音乐进行课堂组织。
师说:“一二三”,生答:“快坐好”。
师说:“闭上眼”,生答:“静静听”。
学唱歌曲《我今天上学喽》
跟录音完整听唱;
熟悉“说名字”的节奏游戏,朗读歌词。
3、分句跟琴模唱;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5、歌曲交叉接唱;
6、听录音轻声默唱。
7、分析歌曲的风格,一起讨论自编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练习围绕歌曲的学习设计的填空填唱、填新歌词和边 跳的创作实践活动。
比较两种声音后让学生填空教师接唱后半句来完成。
一同创编《雄鸡喔喔》的歌唱,培养学生的歌唱口型。
《跳踢踏》,边跳边唱按节奏自由地行走和踏跳,表达“上学喽”的愉快心情。
总结
用最优美的舞蹈动作与教师说再见。
第二课 去同学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初步建立音有长短的概念。
能用三角铁和木鱼参与音乐活动,用体态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变化。
初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智能,懂得建立同学友谊;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结合音乐游戏中●●●和~~~~~~~长短音,认识打击乐
器三角铁和木鱼;
2、听律动音乐,辨别长短音;
音乐游戏《去同学家》。
第一课时
感受音的长短和音色的变化
看看、摸摸、敲敲、听听金属三角铁和木质乐器木鱼 比较发出的声音,摸索多种演奏的方法。
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现象,举出类似发出长和短的声音。
随着《去同学家》的音乐自由律动
听音乐,讨论音乐中出现类似●●●和~~~~~的音乐可以怎样表现?(拍手、跺脚表示短音,摆手、摆动身体表示长音;或用嘴巴发出长短音)
按要求音乐律动,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反复练习)
表演小小音乐音乐剧《去同学家》
听音乐,模唱《敲门音乐》和《问候音乐》
创编情景表演,进行礼貌教育。
请三个同学担任三个角色做示范表演。
场景音乐:有节奏地慢跑
《敲门音乐》:换成说自己的名字
《问候音乐》:的长音“哦”,先后和两位同学握手,说“你好·”
全班同学围成圆圈,请几位同学扮演小主人表演。
一队一邀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结
下课《师生道别歌》
第三课 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充满情感的《温暖的家》和《雁群飞》歌曲,体会家的温情。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通过学唱歌曲《爷爷过生日》,懂得尊重长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想想自己可为温暖的家和家人作些什么?
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用体态和声音去体验抒情与活泼两种不同情绪的歌曲。
教学重点:
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三首歌曲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
第一课时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生日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你的生日是怎样过的?你参加过哪些人的生日?”等等。
小结,让学生懂得最爱他们的人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
导入新课,给爱你的人过一次生日,唱《爷爷过生日》。
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育学生尊敬老人。
跟唱。
跟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绪。
用自信而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爷爷过生日》。
尝试用拍手和跺脚的方法为歌曲伴奏。
拍手 0 × | 0 × |
左右跺脚 ×× 0 | ×× 0 |
以“你还想给谁过生日”为题,让学生自由改编歌词唱一唱。
情景表演。
小结,让他们懂得温暖的家是全家每个人付出的爱才得来的。
全班搭成火车唱着歌曲离开课室。
第二课时
唱《爷爷过生日》
全班议论,最爱你的人是谁?讲一些这方面的故事。
听录音《温暖的家》,说说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内容?
比较歌曲《温暖的家》和《爷爷过生日》在情绪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家的温暖、亲情的珍贵,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唱歌曲《温暖的家》。
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跟唱。
分句听唱,注意一字多音。
跟琴用自信的歌声演唱全曲。
跟伴奏演唱。
创设情景,想一想,自己可为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分角色扮演家人表演。
小结,并把《温暖的家》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下课。
第三课时
复习《爷爷过生日》和《温暖的家》。
欣赏用两种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的歌曲《温暖的家》和《雁群飞》,比较哪种声音演唱的歌曲好听?
模仿美好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温暖的家》和《雁群飞》
用好听的声音模唱《雁群飞》。
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反复听录音模唱。
跟伴奏唱。
有感情地演唱。
比较《雁群飞》和《爷爷过生日》两首歌曲在情绪上的不同。
《爷爷过生日》:热情而活泼
《雁群飞》 :优美而抒情
设计两个不同的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情绪。
如:由下至上摆动大臂,学做大雁起飞的动作,表现1、2、5、6乐句;双臂平展手腕一拍一下颤动,表现歌曲第3、4乐句,学做大雁高飞的动作。
小结,唱着《雁群飞》离开教室。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能联系学校升国旗的场景,让学生懂得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能用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育学生从小懂得国旗的意义,能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国旗的感情。
学生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列兵》,初步感受和体验音乐中的快与慢、强与弱。认识× ×× 两种长短不同的节奏,并主动参与创编节奏的游戏活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国旗的培养。
会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和《小列兵》。
第一课时
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国歌》音乐庄严、雄壮的气氛。
完整地欣赏《国歌》。
说一说感受,谈谈《国歌》响起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懂得升旗时应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敬队礼,神情专注而庄重,以表对神圣祖国的热爱。
模拟升国旗的图式,全班同学按要求做一遍。
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导入,以赞美的心情完整地欣赏歌曲《国旗国旗真美 丽》。
用听唱法跟唱。
熟悉歌曲,帮助学生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对接句)
用听唱法唱唱名,建立唱名概念。
情景表演。
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
下课。
第二课时
欣赏《鼓号曲》并模仿打鼓和吹号的动作,感受二拍子的韵律。
认识× ××两种节奏,做“出新招”的创作练习。
随着歌曲《小列兵》的音乐,模仿小号手和小鼓手自由地做击鼓、吹号的动作。
学唱歌曲。
听录音《小列兵》,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用动作去体验其强弱规律。
跟着《小列兵》音乐做律动,边做动作边自豪、神气地演唱歌曲。
用小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表演欲,让学生结合生活自由即兴表演。
即兴填词;
塑造声音造型
全班律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强弱和快慢的变化。
律动《小列兵》走出教室。
第五课 动物世界(一)
教学目标:
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并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能从动物的叫声中体验到“”“”“”三种长短不同的节奏;在聆听音乐时,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初步建立音的高低概念,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要求选择其中一首背唱;能学会手板和蛙筒为歌曲演唱伴奏。
能听辨出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的音色;用动作表达三种乐器所表达的动物形象。
教学重点:
音乐中动物形象的感受和表现;
会唱三首歌曲。
第一课时
教师创设一个农场的自然场景:植物、房子、河流等,让学生把动物的图片布置到画面上。(背景音乐《在农场里》)]
从大家设计的虚拟农场里,观察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学一学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
看看、做做。
小鸡叫声:叽叽叽叽
小狗 :汪汪
小猫:喵喵
分成三组,按节奏模仿动物的叫声。
玩玩,三组同时进行。
学唱歌曲《在农场里》。
模唱动物的叫声。
歌曲接唱。(老师唱前半部分,学生唱后半部分)
听录音,模唱。
全曲有感情地演唱。
把前面做声势练习的三个动物编入歌曲唱一唱。
唱游。
全班围成圈坐,看老师手里出示的动物。喜欢这一动物的学生,按节奏模仿此动物特征动作,随歌曲边唱边自由表演。
全班唱着《在农场里》进行歌表演。
下课。
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自由探索手板和蛙筒,说说像什么声音,可以怎样敲击?
导入歌曲听唱。
欣赏第一遍歌曲《青蛙合唱》后,思考:你怎样选择用手板和蛙筒表现《青蛙合唱》的声音?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声有什么不同?
欣赏第二遍,全班分组学小青蛙、老青蛙的样子。
欣赏第三遍,跟着录音专门在青蛙的叫声处模仿,同时配上手板和蛙筒的效果。
用粗细两种不同的音色模唱歌曲中小青蛙和老青蛙歌唱的声音,引出音的高低。
三、音乐的高低体验。
用手臂感知哦歌曲中音的高低走向。
说生活中的高低现象。
让学生反复演唱和体验,说说哪一句越唱越高?哪一句越唱越低?用手臂表示。
综合体验:分角色演唱。
用手板和蛙筒为歌曲伴奏。(按节奏,并注意强弱的节拍规律)
四、唱游《青蛙合唱》离开教室。
第三课时
故事导入。
启发学生:“森林里正在开一个动物联欢会,想知道水的节目最精彩吗?这节课啊,每一位同学都是评委,首先上场的是谁?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欣赏和表演音乐中小鸟的形象。
播放鸟叫声和乐曲《云雀》,让学生比较自然的声音和音乐塑造的鸟的叫声。
了解作曲家是怎样把自然界的鸟叫声神奇地塑造进音乐里的。
声戴头饰表演,教师给扮小鸟的同学打分。
欣赏和表演音乐中公鸡和母鸡的形象。
谈话:“这时来参加动物联欢会的小动物都争先恐后要上场,现在该谁出场了呢?听听这一对动物已经上场了,嘴里还嘀嘀咕咕议论不休呢,猜猜是什么动物?”
播放“公鸡和母鸡的叫声”,让学生听听作曲家是怎样把自然界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塑造进乐曲的。
欣赏乐曲《公鸡和母鸡》,要求听到乐曲中出现母鸡报蛋的叫声,女同学用声音模仿,听到乐曲中出现公鸡报晓的叫声,男同学用声音模仿。
自编动作表演母鸡报蛋和公鸡报晓的样子。
欣赏和表演音乐中的毛驴形象。
谈话:“大家正在为鸭子们的精彩表演时,突然听到长长的叫声,这是谁又耐不住性子急于要表演了呢?”
播放毛驴的叫声,让学生学一学毛驴的叫声。
听听音乐中毛驴的形象。
展开怎样保护小动物的讨论。
其他方法同上。
结束联欢会,评出表演最出色的同学。
第四课时
故事导入。
谈话:“谁听过‘小白兔乖乖’的故事?请他讲给大家听听。”
教师复述,配上《小白兔乖乖》音乐。
听唱歌曲《小白兔乖乖》。
播放歌曲的录音,要求同学们听一听,歌曲是怎样描述《小白兔乖乖》这个故事的?歌曲唱的和同学讲的故事是否一样?歌里讲述了哪几个动物?
听辨三种音色。
分角色表演,并把声音录下来,让他们寻找自己的声音。
欣赏器乐演奏的《小白兔乖乖》。
用比较的方法,感受乐器演奏的效果,听辨出三种动物形象的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的音色特点。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小提琴的音色适合表现小白兔、大提琴的音色适合表现兔妈妈、圆号的音色适合表现大灰狼?
小结。
宣布联欢会圆满结束。
下课。
第六课 我是好孩子
教学目标:
对音的高低进一步感知。
通过听觉感知力度并认识一音乐中强和弱的记号;能用强弱不同的音量演唱歌曲。
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创作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争做聪明、勇敢、诚实、有礼貌的还孩子。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体验音的高低走向。
学唱歌曲《是谁在敲》,体验音的强弱
选择打击乐器,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创作过程。
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争做聪明、勇敢、诚实、有礼貌的还孩子。
第一课时
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
对话引入课题。“你认为好孩子应该是怎样的?”
编故事,设悬念。
欣赏歌曲《好孩子要诚实》,歌曲作了怎样的回答。
跟唱。
歌唱,右手臂随着音的高低做动作。
第一乐句的后半截“喵喵叫”旋律采用上行,描述小猫一声比一声叫得响的形象;第二乐句的后半截“打碎了”旋律采用下行,描述花瓶掉下碎了的形象。第五乐句小猫的叫声“喵,喵,喵,”旋律层层递减,描述小猫生气的样子。
6、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一做。
表现歌曲。
完整欣赏歌曲,全班进行创编表演。
请个别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当小老师。
学习读谱。
全班进行歌表演。
下课。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欣赏《是谁在敲》,提醒学生欣赏歌曲中的强弱对比,可学着用敲门的动作对歌曲中的强弱声音作出反应。
认识音乐中表现声音的强和弱的符号,并在欣赏中把表示声音的强f和弱p的符号填入教材的练习栏中。
结合歌曲进行礼貌教育。
谈话:说说小弟弟敲门的样子,是否自己也有过,在什么情况下有过。
进行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讲礼貌是每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习惯。
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朗读歌词,懂得应该怎么做?
跟唱。
尝试有控制地把握歌曲音量的大小。
分组表示两段音乐的强与弱。
歌唱全曲,做到富有表情,声音自然、好听。
进行情景表演。
总结。
下课。
第三课时
看
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议
让学生运用语言复述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小组议论:我们要学习司马光什么精神?
得出:应学习司马光冷静、机智、勇敢的精神。
听
播放《司马光砸缸》,回答:
找出歌曲中最紧张的一句歌词。
说出歌曲中高潮处的主要情绪。
寻
复习已认识的四种打击乐器:三角铁、沐浴、响板、蛙筒。
介绍双响筒、铃鼓、钹、小鼓等四种打击乐器。
感受声音,寻找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讨论:乐曲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音效?
引导学生按歌曲中不同角色的音乐特征,寻找不同音效效果的打击乐器,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配
1、教师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把顺序展示在黑板上:(1)、司马光;(2)、小朋友在院中捉迷藏;(3)、“扑通”,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4)、怎么办?怎么办?(5)、司马光机智地搬起石头,用力地砸向水缸;(6)、砸破了缸,溺水的小孩得救了;(7)、人们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儿郎。
讨论配音方案。
按配音方案演奏。
演
即兴创作表演,参与为故事配音响效果的实践过程。
想
讨论:如果遇到意外,你会怎么做?
改变故事情节,拓展学生解决意外的思维。
结束语:鼓励每个小朋友都能做个司马光式的冷静、机智、勇敢的好孩子。
第七课时 读读 唱唱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的《汉语拼音歌》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韵律,辅助提高记忆汉语拼音的能力,并能背唱歌曲。
通过音乐和语言、国画的结合,帮助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感的培养。
巩固已学过的节奏型。
教学重点:
音乐韵律语感的培养。
背唱歌曲。
第一课时
用“找朋友的游戏”复习汉语拼音,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用听唱法背唱歌曲。
学唱,要求速度慢些,注意汉语拼音的正确发音。
用正常的速度跟琴演唱。
学生和老师用游戏的方法边唱边表演。
例如:师生对唱;当听到歌中唱的拼音和手中的拼音一样 时就举起手中的卡片,看谁的反应最快?
为歌曲配伴奏,加入节奏声势和打击乐器的练习。
读读、唱唱《画》
让学生复学语文课学的古诗《画》。
在音乐的伴奏下吟颂这首古诗词,感受音乐声中的古诗韵味。
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有音韵地、摇头晃脑地朗诵,培养学生朗诵的语调和韵味。
听唱歌曲《画》,加深对古诗的记忆和感受。
总结。
下课。
第八课 唱唱、算算
教学目标:
通过音乐与计算、游戏的活动,帮助学生逻辑智能的发展。在学做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游戏过程中,进行趣味计算活动。
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和协同表演的能力。
欣赏童声合唱《还有几只金凤凰》和唱游《十只小猪过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
在音乐和数学之间寻找相互渗透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音乐手段发展学生的逻辑智能。
会唱歌曲《十只小猪过河》。
第一课时
导入: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曲的内容,是给我们每一个小朋友出了一道计算题,大家边听边思维答案。
听赏歌曲,说说想法。
教师总结:“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所以答案就不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得出。同学们都很聪明、爱动脑筋,还是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接下来一起把这道有趣的计算题演一演。”
即兴歌表演。
分批表演。
金凤凰的基本动作:舒展优美的飞翔动作
大灰狼:抓扑的动作
要求:以感受和体验音乐为主要目标,切忌乱跑、乱追。
其余同学跟着歌曲录音唱一唱。
自由评价,给同学予鼓励和提出改进意见。
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导入:十只小猪过小河,可是丢了一只,同学们,我们帮忙找找行不行?
听录音《十只小猪过小河》
谈话:聪明的小朋友一听就明白粗心的大猪为何数不清楚的原因了。作曲家为了小朋友们不犯同样的错误,就编了这首好听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听唱歌曲。
模仿老师边唱边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
模仿小猪的动作有节奏地边唱边用动作表现小猪的可爱和憨态。
创编。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进行创编;每组再派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每组进行比赛,评出最佳合作表演小组和最佳表演个人,给予鼓励。
用最优美的动作跟老师道别。
第九课 冬天的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圣诞节和新年的节日;体验节日音乐的美感;感受节日气氛;培养人际智能和相互分工合作的能力。
2、能愉快而抒情地演唱和表现歌曲的意境;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自编自演的活动,人人参与,开个有趣的班级圣诞化装舞会。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中外传统节日文化。
欣赏歌曲《平安夜》和《铃儿响丁当》以及学唱歌曲《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侧重节日生活的情感体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以学期接近尾声为由,提出决定在圣诞节前开个以班为单位的庆祝圣诞节的化装舞会,每个人确定自己在化装舞会上表演什么节目,可以几个人合作,也可以独自表演。自愿打扮自己,设计面具,准备道具和服装等。
谈话:美国小朋友迎来了最高兴的节日—圣诞节,圣诞老人给他们带来了礼物,带来了欢乐,同学们,我们也来学一学这首歌曲,然后去参加晚会。
朗读歌词;
听唱,模仿。
跟琴学唱。
有感情地演唱。
开化装舞会。
全班围成圈坐,以《平安夜》、《铃儿响丁当》、《祝你圣诞快乐》和《新年好》为舞会的基础音乐,用每小组轮流当邀请者的方法,向其他同学发出跳舞的邀请。
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欣赏《平安夜》和《铃儿响丁当》,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在音乐声中体验意境,进行审美体验。
谈话:有过了几天,元旦到了,小朋友们高兴地唱起了《新年好》。
放音乐《新年好》,尽情地歌舞。
结束音乐,《铃儿响丁当》。
老师宣布舞会结束。
第十课 迎春的节日
教学目标:
能用喜悦的心情演唱广东特色的方言歌曲《行花街》;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而自信地参与模拟逛花市的自编自演活动。
学会用打击乐器锣、大鼓、钹和小鼓,感受和表现中国特色的春节气氛;培养自我表演意识,提高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段和《东北秧歌舞曲》;
学唱广东方言的歌曲《行花街》,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表现过春节的愉快心情。
培养学生自编自演的活动能力。
第一课时
听着《春节序曲》的音乐进入教室。
听《春节序曲》的音乐,师生一起贴窗花,把教室布置起来。
欣赏广东方言歌曲《行花街》。
看“逛花市”的画面,议以同学们所见到的花市是怎样的?
用模唱法背唱;
边唱边表演行花街逛花市的场景;
感受广东行花街的风土人情。
比较北方人过春节和广东人过春节有什么区别?
欣赏《东北秧歌舞曲》的音乐;
用声势和动作随音乐跳秧歌舞。
介绍锣、鼓、镲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口练简单的锣鼓经。
做游戏:对对联。
播放《东北秧歌舞曲》。一部分学生随节奏挥动彩带,另一部分同学用声势和锣鼓敲击“锵锵锵”,为每一句的结尾伴奏。
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