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一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小题。(11分)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调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虛。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簿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梄守仁/
5、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 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 归省,文中指回家省亲(探望父母),不同于鲁迅《社戏》中“归省”: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D. 乞骸骨,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与“致仕”的意思不太一致。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B. 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C. 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 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小题。(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 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9、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情境,完成第10小题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 ”。
(2)《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 诗句是“ , 。”
五、语言表达,完成11--14小题。(15分)
1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怀谨先生说过,儒道佛三家分别开着不同的店,店内商品_______ ,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中国文化_______,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历史_______,从传承传统文化入手,加强家风建设,救治浮躁的人心,再造_______的时代新风,确实是远见卓识之举。
A.奇货可居 枝繁叶茂 积淀 目不窥园
B.奇货可居 源远流长 积蓄 目不窥园
C.琳琅满目 源远流长 积淀 路不拾遗
D.琳琅满目 枝繁叶茂 积蓄 路不拾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周學斌董事长的车队到达建湖,来到森达大楼外下车,与朱相桂董事长和肖书记等人一一握手,然后参观森达皮鞋厂生产车间。
B.由山东影视集团出品的大型长篇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知青》塑造了赵天亮、赵曙光、冯晓兰、武红兵等一个个鲜活、饱满的知青群像。
C.北京市最近推出了共有产权住房,相比于广州、武汉等城市加快培育的租赁市场,这种共有产权住房为平抑房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D.漫步在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看到的尽是各种小广告,办假证的、卖楼房的、通下水道的、招生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先生大作已经收到,准备下月付梓,以就正于广大读者,不知意下如何?
B.这件事怪我,请同学们看在快同窗三年的份上,高抬贵手,放兄弟一马。
C.大婶,你摊子上的西红柿非常新鲜,观感很好,请问每千克多少人民币?
D.今日拜访贵府,承蒙款待,不胜感谢,先生请暂且留步,在下就此告辞。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① ,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所以② 。 不仅如此,③ 。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变土壤的特性。
(1) (2) (3)
六、作文(第15题,40分)
1、一个蛋从外面被叼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
2、七连的大伤亡,换来的是大部队的小伤亡
3、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4、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5、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6、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选自电影《长津湖》
要求:理解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月份月考答案
答案《金黄的稻束》
1、【解析】选D。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解析】选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3、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母性的礼赞。母亲是艰辛的、疲倦的,更是伟大的、无私的、坚忍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在历史的长河里站立成一个思想,成为历史的永恒。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哲思。“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每点3分)
【答案】 4B 5C 6B
7①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
②(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的官职,多次升任为学士。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正德元年冬夭,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相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群山万重,树木丛生,少数民族杂居一处;王守仁依循着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的人们十分高兴,一个接一个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王守仁居住。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屡次升迁为考功郎中,擢升为南京太仆少卿,又升迁为鸿胪卿。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于是召集众人商量说:“贼人如果从长江出来,顺流向东而下,那么南京就不能够保住。我想要用计策阻挠他,至少十天没有忧患了。”于是多派遣间谍,张贴府县榜文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兵,各四万人,从水陆两路齐头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统领的军队一共十六万,直捣南昌,所到之处有关官员缺乏供给的,以军法论罪。”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朱宸濠果然怀疑,与士实、养正商量,两人都劝朱宸濠快点袭取南京登上帝位,宸濠更加怀疑他们。十几天才知道中外兵都没有到,才知道王守仁骗了他。七月壬辰初一,留下宜春王守城,而劫掠他的军队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从长江而出,靠近安庆。有的人请求援救安庆,王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的精锐都派出去了,守城力量空虛。我们军队刚刚召集,士气锐利,攻打南京一定能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所有军队殊死作战,叛军大败,撤退到樵舍,把船连接起来形成方阵,拿出所有的金玉珠宝犒赏士兵。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然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8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9答案 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10、《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周 , 天 ”。
《归园田居》中“ 少 , 性本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艰 , 潦 。”
11【参考答案】C
12【参考答案】C
13【参考答案】D
14【参考答案】①塑料垃圾充斥于各种场所
②难以对其进行生物降解
③塑料垃圾还改变土壤性质
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