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 讨论 课件(共3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口语交际 讨论 课件(共30张PPT)+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10:04: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口语交际 讨论
教学目标:
了解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讨论的特点和规则。
学习组织开展讨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加以运用。
积极发言,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子路说完,孔子微微一笑。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公西华则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曾皙说向往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生活。等几个弟子说完,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子路一点都不谦虚;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赞同曾皙的志向,因为曾皙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同学们,在《侍坐》里,孔子和弟子们围绕什么话题在讨论?对于四位弟子的见解,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组织弟子围绕“志向”开展的讨论。
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二、明确规则
讨论是学习与研究的一种方式,是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或进行辩论的口头交流行为,是人们寻求卓见或达成共识的途径之一。
(一)比较辨识,明确讨论的规则
1.比较辨识之一:讨论=辩论?
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正方:网络对青少年是有利的,理由如下:一是网络可以开阔视野。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青少年在网上浏览网页、认识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二是加强对外交流。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三是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反方:网络对青少年是有害的。理由如下:一是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掺杂了很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二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将对青少年头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击,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三是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小结:紧扣议题,有的放矢。
交流、讨论是围绕一个议题展开,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即使有辩论,总体方向也往往是一致的,最终目的往往也是共同的。
2.比较辨识之二:讨论=争论?
有一天,嘴和鼻子争论了起来,争论的题目是“谁最有用”。嘴先发言:“我最有用,因为主人吃什么都要从我这经过,如果食物不从我这经过,主人就别想饱,所以说,我是最有用的。”鼻子一听,不太高兴地说:“应该是我最有用,如果我不闻食物,你能吃到山珍海味吗?再说,主人不用我呼吸,他能活吗?所以说,我是最有用的。”嘴一听,生气地说:“我们干脆分开,在一起就是吵,还不如分开!”鼻子说:“分就分,谁怕你呀!”
小结:言无不尽,群策群力。
讨论自然不是争论,虽然争论一般也是围绕同一话题,但争论通常是偶然的、随性的、带有情绪性的,语言有时会过激。而讨论是有目的、有准备的,更注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所以每个参与者都要积极发言。
3.比较辨识之三:讨论=评论?
微博评论
神最右最搞笑 12-6 20:48
扬州夏女士不慎将一枚1克拉钻戒和垃圾一起扔进垃圾桶。8名环卫工花费近两个小时,从13吨垃圾中找出戒指。夏女士说:“非常感谢他们,虽然这个戒指价值十多万,但环卫工人的精神比这枚戒指价值更高。”
风花雪月动人2015:应该金钱感谢一下人家。
悠悠然259695:最讨厌这种人,自己的问题给别人带来一大堆麻烦,让别人帮你解决。
你名字我姓氏20110:既然他们的精神比那枚戒指还高,就把戒指送给他们,就当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吧!
张晓矢:如果人人都要回报,这世界该多利欲熏心,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别道德绑架。
12345 让他_87812:这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世界啊,凭什么她的错误要别人白白奉献辛苦,这不叫道德绑架,只是教她做人呢。
小结:包容合作,理性客观。
讨论问题时,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甚至交锋,要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看法,保证讨论在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行。
(二)讨论应该遵循的原则
讨论的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紧扣议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讨论要围绕议题展开,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不可东扯西拉,离题万里,不能把讨论当成了漫无边际的聊天。每个参与讨论的发言者都要积极发言,讨论才能成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想好”而缄口不言。讨论时,即使观点不同,也应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的看法,保证讨论在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行。
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些规则需要参与者遵守。你还想到哪些规则呢?也请填写在表格里。
(三)讨论规则,我来补充
1.预先公布相关要求
在开始讨论之前,明确讨论的目的、问题、注意事项等,这些要求必须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2.主持人要保持中立
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对别人的发言表现出倾向性。
3.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
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4.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也应表述清楚
5.发言时间与次数受限
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能太长;每人对同一问题的发言次数也不宜太多,不能搞一言堂
6.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7.就事论事,文明表达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8.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三、口语实践
某中学准备在校园中安放一些名人塑像,以丰富校园环境文化。为此,校学生会向同学们征求意见。下面是几位同学讨论时的记录,你觉得他们各自的表现怎么样?如果你与你的同学讨论这一问题,你们会说些什么?不妨找几位同学试一下。
1.讨论案例
甲: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乙:你要把咱们学校变成国学馆是吧?就知道古代,古代就那么好吗?照这么说,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丙:我也觉得不能只有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我们是现代中学生,要全面发展。我觉得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塑像都可以考虑。
丁:各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打开些呢?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塑像也应该在校园里占有一席位置。
2.“讨论点评”示例。
甲同学的表现很好,提的意见也比较中肯;乙同学讨论的语气生硬,对人态度不好,不知道尊重对方;丙和丁两位同学的表现都较好,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如孔子、孟子等,这些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理应受到尊重和景仰。
我觉得还可以安放身边的名人的塑像,用身边的名人来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努力学习,是不是更有好处呢?
四、实战演练
请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整理出讨论报告,在全班展示。
要求:以4~8人为一个小组,并在小组中指定主持人、记录人、点评人,其余为讨论者。
问题1:怎样才算是“有教养”?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有教养”是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对他人的尊重,更体现在对自己的家人、亲人和下属的尊重。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礼貌待人,这种礼貌待人是出自自己内心的,是习以为常的,是能够让自己心情愉快的,是一视同仁的;做事不自吹自擂,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不摆架子,在任何场合中,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随时注意自己的举止,谈吐和仪表,因为一个人的仪态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道德观念,既构成外在美,也体现内在美。 在不同意他人观点时,从不打断别人的话,要待对方说完后再去补充或反驳。
问题2:中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为什么?
我认为中学生可以带手机。手机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人们通讯和联系的方便和快捷。放学或放假,孩子还没回家,家长心急如焚:孩子有个手机就会很方便联系。在孩子有事情或者是有情绪的时候,也可以及时联系家长进行倾诉。关于害怕允许带手机会影响孩子学习的问题,学生玩手机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制力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不应该想着禁止学生带手机,而是应该想如何提高学生自制力,以及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
我认为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程度高,手机功能也很多,大部分中学生的自制力就不高。一旦允许带手机,学生晚上就可能玩手机玩得很晚,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和第二天上课的精神状态,还可能在上课期间因为接收消息和翻看消息,而打断听课的思路,影响上课的质量,并还会对身边的同学造成影响。同时,禁止中学生带手机,也是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了的。如韩国,制定法案规定小学生不能携带手机入校;准许初中生与高中生携带手机,但到校后须将手机交给学校集中保管,放学后还给学生。日本则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一些私立学校则规定,统一由学校购置学生的手机,该手机可携带到学校,上课时统一关机,学生与学生或师生通话免费,可通过GPS掌握学生发生紧急情况时的位置。英国的教育部也曾致函各学校校长,明确表示除了紧急情况,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使用手机。
五、结束语:
同学们,讨论是多向表达,对说话者的要求自然很高。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时,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让讨论更精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子路说完,孔子微微一笑。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公西华则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曾皙说向往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生活。等几个弟子说完,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子路一点都不谦虚;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赞同曾皙的志向,因为曾皙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同学们,在《侍坐》里,孔子和弟子们围绕什么话题在讨论?对于四位弟子的见解,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呢?
导入新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组织弟子围绕“志向”开展的讨论。
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导入新课
口语交际:讨论
了解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讨论的特点和规则。
学习组织开展讨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加以运用。
积极发言,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学习目标
讨论是学习与研究的一种方式,是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或进行辩论的口头交流行为,是人们寻求卓见或达成共识的途径之一。
1.比较辨识之一:讨论=辩论?
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正方:网络对青少年是有利的,理由如下:一是网络可以开阔视野。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青少年在网上浏览网页、认识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二是加强对外交流。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三是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比较辨识,明确讨论的规则
反方:网络对青少年是有害的。理由如下:一是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掺杂了很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二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将对青少年头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击,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三是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小结
交流、讨论是围绕一个议题展开,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即使有辩论,总体方向也往往是一致的,最终目的往往也是共同的。
紧扣议题,有的放矢。
2.比较辨识之二:讨论=争论?
有一天,嘴和鼻子争论了起来,争论的题目是“谁最有用”。嘴先发言:“我最有用,因为主人吃什么都要从我这经过,如果食物不从我这经过,主人就别想饱,所以说,我是最有用的。”鼻子一听,不太高兴地说:“应该是我最有用,如果我不闻食物,你能吃到山珍海味吗?再说,主人不用我呼吸,他能活吗?所以说,我是最有用的。”嘴一听,生气地说:“我们干脆分开,在一起就是吵,还不如分开!”鼻子说:“分就分,谁怕你呀!”
讨论自然不是争论,虽然争论一般也是围绕同一话题,但争论通常是偶然的、随性的、带有情绪性的,语言有时会过激。而讨论是有目的、有准备的,更注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所以每个参与者都要积极发言。
言无不尽,群策群力。
小结
3.比较辨识之三:讨论=评论?
微博评论
神最右最搞笑 12-6 20:48
扬州夏女士不慎将一枚1克拉钻戒和垃圾一起扔进垃圾桶。8名环卫工花费近两个小时,从13吨垃圾中找出戒指。夏女士说:“非常感谢他们,虽然这个戒指价值十多万,但环卫工人的精神比这枚戒指价值更高。”
微博评论
风花雪月动人2015:应该金钱感谢一下人家。
悠悠然259695:最讨厌这种人,自己的问题给别人带来一大堆麻烦,让别人帮你解决。
你名字我姓氏20110:既然他们的精神比那枚戒指还高,就把戒指送给他们,就当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吧!
张晓矢:如果人人都要回报,这世界该多利欲熏心,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别道德绑架。
12345 让他_87812:这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世界啊,凭什么她的错误要别人白白奉献辛苦,这不叫道德绑架,只是教她做人呢。
讨论问题时,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甚至交锋,要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看法,保证讨论在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行。
包容合作,理性客观。
小结
讨论的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紧扣议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讨论要围绕议题展开,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不可东扯西拉,离题万里,不能把讨论当成了漫无边际的聊天。每个参与讨论的发言者都要积极发言,讨论才能成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想好”而缄口不言。讨论时,即使观点不同,也应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的看法,保证讨论在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行。
二、讨论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些规则需要参与者遵守。你还想到哪些规则呢?也请填写在表格里。
三、讨论规则,我来补充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照表格中的示例,补充你自己还能想到的讨论规则。
讨论规则
预先公布相关要求
主持人要保持中立
简要说明
在开始讨论之前,明确讨论的目的、问题、注意事项等,这些要求必须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对别人的发言表现出倾向性
讨论规则
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
简要说明
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也应表述清楚
发言时间与次数受限
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能太长;每人对同一问题的发言次数也不宜太多,不能搞一言堂
讨论规则
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简要说明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就事论事,文明表达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某中学准备在校园中安放一些名人塑像,以丰富校园环境文化。为此,校学生会向同学们征求意见。下面是几位同学讨论时的记录,你觉得他们各自的表现怎么样?如果你与你的同学讨论这一问题,你们会说些什么?不妨找几位同学试一下。
口语实践
1.讨论案例
甲: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乙:你要把咱们学校变成国学馆是吧?就知道古代,古代就那么好吗?照这么说,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丙:我也觉得不能只有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我们是现代中学生,要全面发展。我觉得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塑像都可以考虑。
丁:各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打开些呢?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塑像也应该在校园里占有一席位置。
2.“讨论点评”示例。
甲同学的表现很好,提的意见也比较中肯;乙同学讨论的语气生硬,对人态度不好,不知道尊重对方;丙和丁两位同学的表现都较好,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如孔子、孟子等,这些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理应受到尊重和景仰。
我觉得还可以安放身边的名人的塑像,用身边的名人来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努力学习,是不是更有好处呢?
请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整理出讨论报告,在全班展示。
实战演练
问题1:怎样才算是“有教养”?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问题2:中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为什么?
要求:以4~8人为一个小组,并在小组中指定主持人、记录人、点评人,其余为讨论者。
“有教养”是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对他人的尊重,更体现在对自己的家人、亲人和下属的尊重。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礼貌待人,这种礼貌待人是出自自己内心的,是习以为常的,是能够让自己心情愉快的,是一视同仁的;做事不自吹自擂,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不摆架子,在任何场合中,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随时注意自己的举止,谈吐和仪表,因为一个人的仪态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道德观念,既构成外在美,也体现内在美。 在不同意他人观点时,从不打断别人的话,要待对方说完后再去补充或反驳。
我认为中学生可以带手机。手机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人们通讯和联系的方便和快捷。放学或放假,孩子还没回家,家长心急如焚:孩子有个手机就会很方便联系。在孩子有事情或者是有情绪的时候,也可以及时联系家长进行倾诉。关于害怕允许带手机会影响孩子学习的问题,学生玩手机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制力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不应该想着禁止学生带手机,而是应该想如何提高学生自制力,以及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
我认为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程度高,手机功能也很多,大部分中学生的自制力就不高。一旦允许带手机,学生晚上就可能玩手机玩得很晚,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和第二天上课的精神状态,还可能在上课期间因为接收消息和翻看消息,而打断听课的思路,影响上课的质量,并还会对身边的同学造成影响。同时,禁止中学生带手机,也是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了的。如韩国,制定法案规定小学生不能携带手机入校;准许初中生与高中生携带手机,但到校后须将手机交给学校集中保管,放学后还给学生。日本则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一些私立学校则规定,统一由学校购置学生的手机,该手机可携带到学校,上课时统一关机,学生与学生或师生通话免费,可通过GPS掌握学生发生紧急情况时的位置。英国的教育部也曾致函各学校校长,明确表示除了紧急情况,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使用手机。
结束语:
同学们,讨论是多向表达,对说话者的要求自然很高。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时,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让讨论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