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课前预习】
1.作者生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作《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入生旅程。
2.背景介绍
①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个人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③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预习检测】
概述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的读者尊称为“翁”:一位是莎翁——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另一位是谁呢?托翁。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长篇小说《复活》。
思:
问题1: 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问题2: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对人物音容笑貌的外形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
问题3:结合节选部分,谈谈“复活”的含义
问题4: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对玛丝洛娃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利用救赎玛丝洛娃来寻求内心的安宁。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议:小组充分交流、研讨。
展:组代表展示研习成果,成员补充。
评: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补充,总结,提升,明确相对规范的参考答案。
检:拓展探究
1. 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视角?这种视角有何特点和好处?
2.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试结合课文分析其特点。
3. 小说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精妙描写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对下列语句进行赏析。
(1)“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2)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概览全文
《复活》节选部分叙述了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并请求宽恕的经过。
【思】
问题1.: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答案 (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问题2: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对人物音容笑貌的外形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
答案 (1)五次。
这四次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问题3: 结合节选部分,谈谈“复活”的含义。
答案 “复活”字面上看是“死了又活了过来”。文中指男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度走向颓废堕落,“失去了灵魂”,最终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双双实现了“死而复生”即复活。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即灵魂获得了新生的“复活”过程。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同时也表现了在黑暗、腐朽势力挤压下濒临泯灭边缘的人性复活的艰难。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上、灵魂上的“复活”。
问题4: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对玛丝洛娃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利用救赎玛丝洛娃来寻求内心的安宁。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
聂赫留朵夫曾是贵族阶层中放浪不羁的一员,在那个腐朽的阶层,欺骗、伤害底层女性不过是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而,当玛丝洛娃陌生又熟悉的苍白面容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心,在巨大的羞惭之下,他意识到这个凄惨女子这些年遭遇的侮辱和迫害,都是他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本身就是聂赫留朵夫道德的复苏、人性的觉醒,他甚至想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即使明知“极其困难”,他还是“不带丝毫私心”地“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这种选择正是他毫不苟且地弃绝自己的阶层,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清洗的表现,符合《复活》弘扬人性、颂扬道德的觉醒主题。
(观点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只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宁。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重逢,当年那个热情、单纯、美好的姑娘沦落如斯,她的巨大变化与悲惨遭遇令人心惊,而这一切聂赫留朵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产生愧悔与良心的不安是人之常情,不能上升到道德完善的高度。同时,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救赎也并非全无私心的,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顾虑自身利益被损害。如在狱中初会面时,聂赫留朵夫没有顾及玛丝洛娃回忆往事的精神痛苦,只是急切地想要求得她的原谅。又如,在玛丝洛娃索要金钱时,他也曾担心她会无休止地勒索,因而产生动摇,“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想过给她钱后“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在课文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面对自己的罪过,只是在物质损失和内心安宁间做了选择,忽视他赎罪行为的真实动机而上升到灵魂清洗和道德完善的高度,缺乏足够的证据,过于牵强。
【拓展探究】
1. 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视角?这种视角有何特点和好处?
答案 (1)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即全知视角。
(2)特点:①视角转变自然灵活。如:课文开头主要人物出场,先写了聂赫留朵夫视角下的玛丝洛娃,他熟悉的“温顺表情”就是曾经的回忆在她身上的投射;继而写玛丝洛娃眼中的聂赫留朵夫,“有钱人”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关注点,又借玛丝洛娃的观察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衣着特点。自由切换的叙述视角使叙事真实而富于变化。
②视角广阔,深入心灵。小说节选部分多次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第44段,插叙了玛丝洛娃初见聂赫留朵夫时的感受以及后来的生活际遇;第67段则叙述了聂赫留朵夫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准确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好处: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在讲述故事时,能够看到或感受到任何东西,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
2.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试结合课文分析其特点。
答案 (1)直接心理描写。如用大段心理描写文字从头至终地展现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2)间接心理描写。①以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时,“得花很多钱”“别舍不得花钱”“给些钱”,她在交谈中多次提到钱,表现了她对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她把聂赫留朵夫看成是“可以利用”的人的心理。后来的交谈亦是如此,她“没有听他说话”,只关注他那只拿钱的手。她“伸”手,“抓”住钞票,“塞”在腰带里,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她对金钱的渴求以及精神的麻木、堕落。
②以细节的呼应、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思想的变化。如:二人初见时,聂赫留朵夫曾在“您”与“你”的选择上纠结。在目睹了曾经单纯美好的玛丝洛娃生活境况悲惨、精神世界崩塌后,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人称的变化前后呼应,展现的是聂赫留朵夫从意识到罪恶萌发赎罪的念头,到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罪行对人的毁灭,最终因悲悯与愧悔坚定赎罪的信念的过程。
3. 小说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精妙描写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对下列语句进行赏析。
(1)“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答案 借助心理、神态、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2)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答案 从这幅玛丝洛娃的肖像看,那“特别有神”的眼睛,依然保存着昔日玛丝洛娃的纯真;而那“苍白而微肿的脸”,以及那“一圈圈飘在额上”的鬈发,便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还有那双乌黑发亮而带点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答案 此句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4)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答案 这一段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她“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这身上哪里还有她原来那种纯真、朴素的影子,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