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五单元
动物与人
人类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话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学法指导
阅读本单元,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
还要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6 猫
体裁:小 说
作者:郑振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重点)
2.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学习本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重点)
导入新课
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导入新课
作者名片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背景链接
逗
缕
倚
妄
消耗
忧郁
懒惰
读读写写
怂恿
安详
乞丐
预警
怅然
蜷伏
叮嘱
(dòu)
(lǚ)
(yǐ)
(wàng)
(hào)
(yù)
(duò)
(sǒng yǒng)
(qǐ)
(chàng)
(quán)
(dīng zhǔ)
课本97页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芙蓉鸟
畏罪潜逃
读读写写
红绫
污涩
小侣
诅骂
挣扎
郑振铎
屋脊
(chéng jiè)
(wǎng)
(nüè)
(fú)
(qián)
(líng)
(sè)
(lǚ)
(zǔ)
(zhēng)
(duó)
(jǐ)
课本97页
补充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一般用作贬义。)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词语解释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胡乱地下一个判断。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听读或默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课文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经历)。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和亡失。
第三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被冤枉而死亡。
整体感知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
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整体感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
的地位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很受喜爱
从舅舅家要来的
被人遗弃,门口捡来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能捉蝴蝶和老鼠
很受家人的宠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三妹也不加注意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病死
一缕酸辛
丢失
怅然愤恨,
诅咒路人
死亡(被打伤而死)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文本解读
1.文章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内容上: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结构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总括全文(总启全文)
第一部分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总起,总领全文;
睹物思人,引起下文的回忆;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或吸引阅读兴趣;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为下文作铺垫等。
文章开头的作用
考点指导
文本解读
2.第一只猫活泼、有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从毛色、性情、形态、动作等方面描写了第一只猫的活泼有趣。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文本解读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花白的毛”:写毛色。
“很活泼”:写性情。
“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结合毛色写形态。
“滚来滚去”以及下文的“扑”“抢”红带、绳子:都是写动作。
文本解读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运用了比喻,形象地描写了第一只猫刚来时的毛色和形态(可爱),表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②他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动作描写。
写出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③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小猫的反常表现,预示着它的悲惨结局。
文本解读
⑤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抒情: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④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3.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
家里的人(三妹)都很喜欢这只猫。
文本解读
4.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文本解读
5.第一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
(前文“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埋下了伏笔。)
三妹很难过,“我”“感着一缕酸辛”。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1.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第二部分
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具体写第二只猫的性情和本领——“乱跑”“爬树”“捉蝴蝶”,突出猫的“活泼”,为下文猫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③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富有情趣 可爱活泼
会爬树、捉蝴蝶、捉老鼠是它的本领。
文本解读
2.找出家里人对第二只猫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提心吊胆、查问个好几次、笑着骂、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牙,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表达了三妹对小猫的喜爱之情;三妹的玩笑话暗示了这只小猫的结局。
文本解读
3.第二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三妹“很不高兴”,“我”(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文本解读
4.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周家丫头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人。
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代表那些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人。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我”对后一种人持怅然、愤恨、诅骂的态度。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的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文本解读
5.怎样理解“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这句话是对前两次养猫经历的总结,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为第三次养猫作铺垫;在情感上,体现了“我”感伤、难过的心情,充满了对小生命的怜悯之情。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1.熟读课文第三部分。
2.第三只猫的“可怜”,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
“忧郁”“懒惰”
第三部分
3.作者通过哪几句话来表明对第三只猫的厌恶?
大家都不大喜欢它。
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文本解读
4.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读第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情节安排:
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大白
这样安排使曲折跌宕,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
文本解读
芙蓉鸟被害案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
丑猫
文本解读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文本解读
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五、案件真凶:
六、案件定性:
一只黑猫
冤案
文本解读
七、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心理描写
文本解读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文本解读
2.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填空。
无奈
愤怒
悔恨
悲痛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是我一手造成的,由于我的偏见和主观臆断,使这只可伶的猫无辜的受到了追打和诬陷,最终导致它因无家可归而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他的死使我深深自责,觉得无法饶恕自己。
文本解读
4.如何理解下面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对第三只猫的虐待比作“针”,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我”内心极度的自责、悔恨和内疚。
文本解读
5.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凡事不可心存偏见,主观臆断,否则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会给自己带来无法原谅的错误。
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文本解读
深入探究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开头遥相呼应。表达了“我”的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情。
深入探究
3.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我”是三只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解释作品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深入探究
4.为什么详写第三只猫?
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不幸的,但第三只猫更为不幸,更令人同情。
本文主要是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来体现中心,前两只是铺垫。
深入探究
结构梳理
第一只 可爱小猫因病亡 难过、心酸(首次养)
第二只 活泼有趣却亡失 愤恨、诅咒(久不养)
第三只 平白无故蒙冤死 自责、愧疚(永不养)
猫
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
艺术特色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艺术特色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的细节。
艺术特色
拓展迁移
有关猫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三脚猫、猫哭耗子、猫鼠同眠、照猫画虎、捉鼠拿猫、阿狗阿猫
歇后语:
猫儿念经 ——假充善人
猫守鼠洞 ——不动声色
关注弱小
尊重生命
善待他人
共建和谐
课后作业
1.练习册
2.补充作业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猫毛色的漂亮和它的活泼、可爱,进而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比喻。“亲爱的同伴”说明小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家和猫的关系亲密无间。
3.拟人。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枉它而感到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4.比喻。一想到猫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偏见、粗暴,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痛苦与内疚。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