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朱德
新课导入
朱德
1886年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第二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作者简介
朱德同志故居
1.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习目标
文体知识——回忆录
1.概 念
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特 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知识链接
3.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锺太( )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勉强( ) 豌豆( )
妯娌( ) 庚子( ) 衙门( )
差役( ) 横蛮( )不辍( )
diàn
jí
lǒng
nì
lù
shú
yá
mán hèng
chuò
zhóu li
chāi yì
准确注音
zhōng
qiǎng
wān
gēng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待人宽容厚道,仁爱慈善。
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省吃省穿,形容节俭。节、缩:节省。
不停地劳动(耕作)。
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
到处向人家借钱。
无可奈何:
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不辍劳作:
吃大户 :
东挪西借:
正确释义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三部分:
寄其哀
述其功
颂其德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1.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2.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一、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3.交代写文章缘由的句子:
“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精读文本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
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个句子,谈谈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第2~15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
(1)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
(2)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3)在文中画出表现母亲高尚品质的词句。
时间顺序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思想品质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退佃、搬家和天灾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支持和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朴素的阶级意识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骨气
深明大义
热爱劳动
积极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勤劳一生
作者小时候
1895—1900前后
1905前后
1908
1919
抗战前后
——1944
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2.作者回忆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
3.作者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二)阅读第14~1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3.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抒情和议论。
说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也与开头呼应,自然引出下文。
三、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于革命事业。
由爱母亲升华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升华到赞颂劳动人民,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把报母恩的思想化为尽忠党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的决心,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崇高的思想境界。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创造了”和“创造着”二者位置能否对调?
不能对调。“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创造着”是说劳动人民如今仍在继续创造着中国历史,二者有时态上的差别,有时间的先后顺序。
3.夹叙夹议: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议论一方面赞扬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2.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着读者。例如“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寓于真情。
1.事例典型,人物鲜明。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这些典型事例显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优秀品质。
写作特色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去世,万分悲痛,写文怀念
母亲一生
勤劳俭朴
聪明能干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教育影响
教“我”与困难作斗争
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怀 念 崇 敬
文章结构
学完这篇回忆性散文,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养儿方知父母恩。
拓展延伸